×
琉璃时代(崔曼莉新书)

琉璃时代(崔曼莉新书)

1星价 ¥47.6 (7.0折)
2星价¥47.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608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32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020160839 ; 978-7-02-016083-9

本书特色

《琉璃时代》是著名作家崔曼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叙述了1910-1935年期间上海民族资本的发展历程。小说以青年人袁子欣、邵凤仪的成长为主线,以民族资本家邵元任开办的元泰缫丝厂为背景,历经民国建立、“二十一条”签订、北伐运动、抗日战争爆发等事件,在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大都市里,演绎着生命的悲喜,诠释着为人的品格与责任。 留学归国的袁子欣,接受新式教育的邵凤仪,经营化工社的方液仙……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这些青年人意欲振兴民族工业,同时又面临着帮会控制的旧式企业管理制度,他们改革用工制度,提高福利待遇,迁厂异地,引入特许经营,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交替中,举步维艰,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试图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革新之路,展现了大时代下人的笃定与坚韧。 此次新版特附蔡震插画8幅,素笔描摹书中经典人物形象,封面为“中国*美图书”获得者设计,凝练的意象,鲜丽的色彩,意在展现那个琉璃般的时代,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内容简介

《琉璃时代》是著名作家崔曼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叙述了1910-1935年期间上海民族资本的发展历程。小说以青年人袁子欣、邵凤仪的成长为主线,以民族资本家邵元任开办的元泰缫丝厂为背景,历经民国建立、“二十一条”签订、北伐运动、抗日战争爆发等事件,在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大都市里,演绎着生命的悲喜,诠释着为人的品格与责任。 留学归国的袁子欣,接受新式教育的邵凤仪,经营化工社的方液仙……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这些青年人意欲振兴民族工业,同时又面临着帮会控制的旧式企业管理制度,他们改革用工制度,提高福利待遇,迁厂异地,引入特许经营,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交替中,举步维艰,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试图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革新之路,展现了大时代下人的笃定与坚韧。 此次新版特附蔡震插画8幅,素笔描摹书中经典人物形象,封面为“中国好看图书”获得者设计,凝练的意象,鲜丽的色彩,意在展现那个琉璃般的时代,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琉璃时代》是著名作家崔曼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叙述了1910-1935年期间上海民族资本的发展历程。小说以青年人袁子欣、邵凤仪的成长为主线,以民族资本家邵元任开办的元泰缫丝厂为背景,历经民国建立、“二十一条”签订、北伐运动、抗日战争爆发等事件,在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大都市里,演绎着生命的悲喜,诠释着为人的品格与责任。 留学归国的袁子欣,接受新式教育的邵凤仪,经营化工社的方液仙……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这些青年人意欲振兴民族工业,同时又面临着帮会控制的旧式企业管理制度,他们改革用工制度,提高福利待遇,迁厂异地,引入特许经营,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交替中,举步维艰,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试图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革新之路,展现了大时代下人的笃定与坚韧。 此次新版特附蔡震插画8幅,素笔描摹书中经典人物形象,封面为“中国好看图书”获得者设计,凝练的意象,鲜丽的色彩,意在展现那个琉璃般的时代,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从《浮沉》到《琉璃时代》,崔曼莉想象一种“性”:她们坚韧,她们具有上善若水的活力,她们绝不仅是坚韧而有活力,她们在本质上是创造的,无论世俗的日常纠葛还是浩大的历史变动,她们围绕着自己辟混沌、开天地。这种想象很强大,但又注定脆弱:浮沉之飘零无定与彩云易散琉璃碎。崔曼莉书写的,是女性的神话和反神话、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她由此在这个时代的广袤梦境中为自己确定了独特的位置。——李敬泽(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崔曼莉是一位沉得下心的作家,从现时到历史,从《浮沉》于职场到遥想《琉璃时代》,她始终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既是人的成长,更是时代的成长,于厚重的历史和宏大的格局之中淬炼出真正的“强者”。她的文字之间激荡着一股清新之气,净化了故事中可能有的迷局和诡异。她那充满生命力的书写带有理想主义的热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人物的内在强力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崔曼莉笔下的当代中国的文学新世界。——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小说对民国历史真实的再现,和对民国三种企业模式与企业家命运的刻画,值得当代社会思考与借鉴。而“爱她就是让她成长”,是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的爱情方式,这样的爱情在当代社会值得探讨。——邱华栋(著名作家) 《琉璃时代》对民国历史的还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风俗,都有据可依,有史可证。它的故事十分精彩,但是它对民国生活丰富、真实的再现,实在是吸引我的目光。——周利成(民国史料专家)

节选

初秋时节,一条船沿江而上,正驶向古都南京。一个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的年轻男人,站在一群人身边,似乎在眺望景色,又似乎在听人们谈话。 “洋人就是莫名其妙,把动物放在一起还要展览,叫什么动物园,要是把人放在一起,岂不是要叫人园?”一位老先生愤愤不平地道。周围的人哄笑起来,有人问:“老先生,你不喜欢洋人,也去看南洋劝业会?”[1]“去!”老先生一抖胡须,倔强地道:“我是遵照太后老佛爷的遗命,既然她要办这个会,一定错不了!” 周围人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讪笑。不多时已是傍晚,众人陆续回船舱用饭,年轻男人还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转暗的江面出神。天完全黑了下来,他慢慢地转过身,刚欲迈步,只见寒光一闪,一个男人举刀刺了过来,他侧身一躲,从袖中飞出一柄飞刀,直插男人胸膛,他再顺势一个倒地,又一柄刀从袖中飞出,直射甲板另一侧的暗处。只听一声惨叫,扑通一声,一个人栽倒在地。年轻男人翻身站起,先提起一人,大踏步走到另一侧,再提起另外一个。这两具尸体加起来少说也有两百斤,他就像提着两个轻飘飘的布口袋,几步来到船边,向上一举、向前一掷,两具尸体居然飞出十几米远,在空中划出两条弧线,砰的一声,落入江中,转瞬不见了。 “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六。”年轻人默记了一下。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只能勉强统计被他杀死的人。在数到一百人的时候,他曾告诉过方先生,方先生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道:“我代表四万万同胞谢谢你。” 方先生的话总是接近于真理,在真理面前,他从不怀疑。但是他不喜欢杀人,杀人让他不舒服。此次离开广东,“尾巴”就层出不穷,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他们大概以为他是去上海筹办起义资金。其实他只是去南京,执行方先生的私人任务。 他在黑暗中默默伫立,直到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他这才转身回到船舱。船又行了一夜一天,方到南京港。此时正是清晨,年轻人怕仍有人跟踪,便打定主意去劝业会逛一逛。一来消磨白天时光,二来看看这个劝业会,到底有什么神奇。他随着众人出了港,来到市内火车站。车站铺着青瓷砖片,两边放着一排排木椅,人来客往,调制有度。年轻人暗暗称奇,早就听说原两江总督张之洞,把江南一带建设颇佳,一个小小的车站,也修整得这般精致。他略等了一会儿,上了小火车。火车内也是干干净净,有人卖票有人查票,次序井然。年轻人打量着窗外的景色,只见两边的马路极为宽阔,铺着一层细细的煤渣。路上的马车、人力车、行人来来往往,一派宁静。年轻人虽走南闯北,又随方先生在日本住过半年,但还是**次来到江南。他十分喜欢这里的气氛,不禁大为可惜,凤仪若一直生活在此有多好,也省得离乡背井,前往上海邵先生家中寄居。 正思量着,火车停了,有报站的喊:“丁家桥、劝业会到了啊!”众人轰轰下了车,年轻人跟在后面,走出小站台,朝北行不多远,只见一座排楼闪闪发亮。有识字的念了出来:“南洋劝业会!”又有人连声问:“这是什么东西做的?”有人答:“这是灯泡!”话音未落,有人喊道:“娘的,比女人屁股还圆!”众人一阵哄笑,不少女客纷纷低下头。有人觉得不雅,骂道:“这是什么话,简直是有辱斯文!” 众人吵着嚷着、推着搡着,刚进大门,便走不动了。只见一条水柱从人群后冲天而起,每冲起一下,众人呐喊一声。有人急问:“这是啥?”有人道:“这叫喷泉!是西洋玩意!”众人迭声称奇。年轻人挤在当中,走走停停,约小半个时辰,才进了劝业会会场。他放眼望去,不禁暗暗稀奇,难怪这么多人慕名而来,莫说全中国,就连日本,也没有这么气派的地方。 他看着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法国馆、英国馆,大清国境内的,又有天津玻璃馆、安徽四宝馆、云南草药馆等。年轻人虽无多少文化,但对中草药倒颇有研究。他径直寻到草药馆,逛了两个多时辰,直到肚子饥饿,这才走出展馆。 此时已是中午,只见街道两旁有各色的旅店、饭店,还有洋人的动物园、游艺场、照相馆等。年轻人选了家包子店,吃罢江南汤包,闲闲地坐了一会儿,见四下无人跟踪,这才确定尾巴都干净了。他懒懒地出了饭店,随路前行,忽见前方一座展馆,有两层楼高,屋顶角檐之上,相间铺着透明玻璃,在阳光下刺人眼球。他眯眼一看,原来是天津玻璃馆,不由大为好奇,这玻璃何时成了中华物产? 年轻人走进展馆,见各色玻璃制品一一陈列着,有平板玻璃、花纹玻璃,还有灯罩、器皿等等。一眼望去琳琅满目,加上玻璃本身的特点,整个馆中清透明亮,令人神爽。 他走着走着,忽见一个小男孩,正呆呆地望着一块玻璃出神。他身穿黑色马褂,头戴一顶瓜皮小帽,五官清秀,双目灵动,看着碗的样子,似乎是想伸手去摸,又唯恐闯祸,便这么忍着。 年轻人见他的神情煞是可爱,心道江南真是人杰地灵,一个男孩也生得这般漂亮。 他出得展馆,又乱逛了一气。傍晚时分,来到一个小站台前,一个男人拿着喇叭正在喊票:“快来啊,快来啊,八百里劝业会场火车巡游,一个铜钱一张票啊!”年轻人觉得有趣,便买了张票,他刚欲上车,转头又看到了那个小男孩。他双手反背,眉头微蹙,正打量着这列花花绿绿的火车。年轻人不禁莞尔,走上前道:“小兄弟,你在看车?” 小男孩点点头,又摇摇头。 年轻人忽地童心大起:“你想坐车?” 小男孩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带你坐,好不好?” 小男孩看了他一眼,退后了一步。年轻人见他小小年纪,却防范森严,不由乐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家大人呢?” 小男孩又往后退了一步。年轻人上前一步,刚想说“莫害怕,我不是坏人”,小男孩却掉头快跑起来,年轻人喊道:“你慢慢跑。”小男孩听了这话,回过头,扮了个鬼脸,转过弯便不见了。年轻人哑然失笑,转身上了火车。这一趟车跑下来,足足开了大半个时辰,他这才知道劝业会有多大。等他下得火车,已是天色黄昏,偌大的展区里还是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只听轰的一声,年轻人只觉四下一片光彩,到处是璀璨的灯光。劝业会场中人,有不少人从未见过电灯,见这东西如此华贵明亮,堪与星辰媲美,不觉叩头作揖,口中直念神佛;也有识得电灯的,也觉得会场之中与平日所见不同,不免高声叫好。年轻人站在当间,突然感到一种骄傲油然而生:我中华古国虽然落后,却仍是博大多彩。想到这儿,他忽然很想见到方先生的家人,一面捺住心中的激动,一面快步寻了辆人力车,直奔出劝业会场,朝城南而去。 汪宅是方先生岳父汪静生的宅院。汪家祖上原是官宦人家,后来虽没落了,但宅院还是上好的府第,加上汪静生生性清雅,将一座宅子打理得十分整洁,虽比不得大富之家,也是一座上好的宅院,在城南一带颇为有名。 年轻人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汪宅。他打发了车夫,四下又观望一会儿,方上前轻轻叩了几下门。 “谁?”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你是陈伯吧?”年轻人熟门熟路地道,“是方先生叫我来的,我叫杨练。” 门呀的一声开了。陈伯又是惊喜又是慌张,悄声道:“杨先生,家里有外客,您悄悄跟我去厢房,老爷和小姐一会儿就回来了。” 杨练点点头,闪身进了门。二人沿着墙脚走了没几步,忽听大厅里有人高声喝问:“他是谁?从哪儿来的?!” “回侄少爷,”陈伯高声道,“他是老爷的老朋友,找老爷有点小事。”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男人抢出了客厅。杨练忙低下头,一顶礼帽把脸遮得严严实实。那人快步来到杨练面前,阴阳怪气地问:“你是谁?为什么低着头?” 陈伯大惊失色:“侄少爷,他真的是老爷的朋友。” “什么朋友,”男人冷笑一声,“我看他是方谦派来的乱党,是来祸害我们汪家的!”话音未落,他猛地一抬手,把杨练的礼帽打落了。礼帽上系着的假长辫也一起滚翻在地。男人见杨练一头短发,大喜过望,喝道:“果然是个乱党!”杨练听他如此叫喊,一伸手握住了他的胳膊。 男人只听扑的一声,不知道胳膊是断了还是未断,只觉大痛之下无法形容,一层冷汗忽地涌了出来。“啊!”他惨叫一声。一个女人和一个少年忙从厅中抢出来,扑上前扯住杨练。但不管二人如何用力,杨练的手就像长在了男人身上,怎么扯也拉不开。男人吃痛不过,又不敢再骂杨练,只得痛骂自己妻儿:“蠢货!一对蠢货!”杨练心中厌恶,不觉又加了两分力气,男人再也忍不住,嘶声大叫道:“叔叔救我!叔叔救我!” 杨练循声望去,见一个老人立在门厅暗处。他身穿长衫,容貌清隽,身后站着一个女仆,和一个黑衣男孩。杨练自幼习武,眼力异于常人,一眼看出那小男孩正是白天在劝业会上见过的。难道,“他”就是方先生的女儿?!杨练松开手,男人闷哼一声,踉踉跄跄退出去几大步,方才站住。 老人慢慢地走上前,也不理杨练,冲着一家三人正色道:“你们来有事吗?” “没什么大事,”男人的老婆赔笑道,“道德要上新学堂了,我们带他来向您请安。” 老人看了少年一眼。少年低头不语,似乎很尴尬。老人道:“上新学堂是好事,你要好好读书。”少年点了点头。老人道:“我这儿还有客,你们先回吧。”男人也不答话,抬脚便走,女人忙拉着少年跟上。三个人刚迈出门槛,陈伯便关上大门,落了大锁。 老人这才打量着杨练:“请问你是……” 不待杨练回答,陈伯笑道:“老爷,他是杨练杨大侠啊。” 老人哦了一声,微微一笑,指了指客厅:“杨先生,请。” 杨练听他称自己为“先生”,忙躬身道:“汪老先生,您叫我杨练吧。” 汪静生知他和女婿方谦既有同志之谊,又有师生名分。当下也不推让,点了点头。二人分宾主落座,汪静生道:“上个月接到谦儿家信,说你亲来南京送凤仪去上海,我这才放下心。过两天是中秋佳节,你们节后再起程,如何?” 杨练点头称是。汪静生见他举止文静,身材瘦小,不像习武之人,但目光炯炯有神,别有一番冷淡,不禁问:“你多大了?” “十九。” “老朽有个请求,不知当讲不当讲?”汪静生开门见山地道,“凤仪自幼丧母,父亲又长年在外,眼下小小年纪就要离家远行,也没个兄弟姐妹彼此关照,你是谦儿的学生,又比她年长,我有意让你们结为异姓兄妹,不知意下如何?” 杨练一怔:“汪老先生,杨练是一介武夫,怎么配得上小姐?” “生逢乱世,武力有时候比文化有用得多,”汪静生长叹一声,“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她又是个女孩,上海无亲无故,只托谦儿的面子寄住在别人家中,我年纪渐老,又在南京,万一有事,也是鞭长莫及。她有个像你这样的哥哥,他日我在九泉之下,也能放下心了。” 杨练见他话中有不祥之意,忙道:“老先生请放心,我会尽力保护小姐的。” “这么说你答应了?” 杨练点点头。汪静生闻言大喜,对凤仪道:“你还不拜见兄长?” 凤仪早换了女装,站在旁边听他们说话。杨练见她一身粉绿色秋衫秋裤,外罩一件墨绿色马甲,一排一字刘海遮在额前,一条长辫紧绑脑后,面貌秀美,姿容可爱,不觉面上一红。真是没有想到,刚进汪宅不过一会儿,便与凤仪结为兄妹。凤仪轻轻上前,双目低垂,对杨练轻福一礼,叫了声:“哥哥。”

作者简介

崔曼莉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浮沉》(**、二部)《*爱》《琉璃时代》,中短篇小说集《卡卡的信仰》。 中短篇小说先后获金陵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小说奖等。长篇小说《浮沉》被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值得阅读的五十本好书之一,改编同名电视剧获第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小说《琉璃时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长篇小说奖。多部小说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等。诗歌、散文等发表于《诗刊》《光明日报》等。 四岁跟随外祖父学习书画。作品参展:2012年德国《世界书法与现代书写大展》;2015年今日美术馆《新文人书画大展》;2021年杏坛美术馆《新文人第二届书画大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