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上下册)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上下册)

1星价 ¥106.9 (8.1折)
2星价¥106.9 定价¥13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6753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840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100167536 ; 978-7-100-16753-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学者、研究人员、学术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及当时18个行省中的13个,对中国山川、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探查。 李希霍芬近150年前在中国的考察日记,文笔生动流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弥足珍贵。另外,李希霍芬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国际问题的认识,也值得中国人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为有名地理学家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精致品质”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霍芬“走完”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优选的收获。虽然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目录

上册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en)-中国
上海-天津-北京
芝罘(山东)-旅行计划
宁波和周边(浙江)
舟山群岛
从宁波(浙江)到镇江(江苏)
南京及其周边
在长江下游的旅行
去往山东和在山东的旅行
从满洲南部去往北京
在北京周边的旅行
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的旅行
从南至北穿越中国:广州-北京
在中国的**次旅行结束
附录: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地图

下册
在浙江、安徽和江苏的旅行
*后一次大旅行直隶-山西(蒙古)-陕西-四川-沿长江而下
结尾:*后一次旅居上海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套装上下册)》:  (11月14-16日)我们夜里赶路,到底是往哪里去,也很难说清楚,因为根本没有一张宁波附近的地图。如果有传教士爱好并且有点儿地质学的本领就好了,那么我们就不会浪费那么多宝贵时间了。唯一的一张地图是张传教图,我宁可没有它,因为它从来没有点亮这个世界,上面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根本不符。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自己在大概离宁波40里外的一条很窄的运河的岸边。面前是一条朝向西北的山谷,两边都是陡峭的绿色山丘,这些山丘向东南方延伸,*后和一道分水岭汇合。在运河的尽头有个村子,接下来的路程我都步行。根据建议我去了东边的一座庙,和此地还隔着很高的山。在分水岭那里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塔和一座庙。在另一边上游则是比较宽的河谷,这里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稻谷,两边是陡峭的大概得有750米那么高的山崖。河水*终流向西边的一个湖,而我是往东边水源头那里去了。  我沿着*东北边的那条路到达目的地——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这里有无数的楼阁,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还有僧人们住的院落、池塘以及各种各样的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高耸的树木和竹子环绕庙的四周,两侧长满松树的一条长长的小路直通往庙门。这条路上铺着长方形的石条,间隔一段距离路面上就雕刻着一些莲花。整座庙位于一处面向南开放的被陡峭山峦围绕的狭窄的盆地中,三面的山崖很难攀爬。这种建筑格局和景致看起来像是在日本。其实宁波城的自然美景也让人不断联想起日本。干净的街道、房屋的建筑风格、掩映在树林中的庙宇、山崖边绝妙的安葬之处、友善的老百姓和那些显然是经过辛勤灌溉的农田都让人感觉这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  当然,不甚美观的地方也和日本有相似之处。早上我从船中出来看到的**幕,就是一群男人挑着一桶桶大粪到田里去。在村子里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摆着或大或小的木桶或石桶,里面盛着在当地人看来宝贵的肥料。在街道尽头的小屋子里,过路人还能用自己的排泄物为这里的老百姓祈祷获得好收成!这种状况不比日本差多少:农业和国民经济*高程度的完美循环,但是完全无视一切美好的感觉,尤其是嗅觉。  除此以外,这里的风景和日本一样美妙。山上多是灌木和低矮的植物,基本上没有阔叶林。所以偶尔可见的一些松树、侧柏和阔叶树木格外引起我的注意。  宁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庙宇,它们多和在日本一样建在非常浪漫的地方。在别的地方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古老而和谐的文化遗产。这里既没有大路也没有马或者骡子,但是用长石条铺成的非常不平整的小路却遍布四周。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来说,走在这样的路上备受折磨,但中国人却能舒舒服服地来往。不难看出,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这样的路上行走,在这样的河道上行船。现在,人们恐怕都无法铺就此种道路了。  宁波周边很多地方的日常生活和石头息息相关。很多建筑物、全部的街道、河道上无数的桥梁和庙宇都是石头造的。桥梁用长石条建成,船可以从下面通行。不同之处只在于所用石头的品质不同。我参观了一个采石场,当地所需的很多石料都来自这里。由于整整两面山壁都被开采光了,剩下的一半山壁看起来摇摇欲坠。无数的石英石石条堆放着准备运走。河道直接延伸到石料厂边上。在这里就连棺材和装饰物都是用石料凿出来的。  ……

作者简介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蒂森,李希霍芬的学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其根据李希霍芬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