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衣只应天上有

此衣只应天上有

1星价 ¥19.1 (3.3折)
2星价¥19.1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65157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97页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56515790 ; 978-7-5565-1579-0

本书特色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是一套旨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坚持“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充分呈现时代特色、全域特色、故事特色、开放特色。整套丛书包括一部专著和十个系列一百余册图书,内容涵盖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遗迹文化、辞章文化、艺术文化、工艺文化、起居文化、风俗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全面展示,又有亮点凸显。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受众,丛书一改以文史专家为主要作者的习惯做法,邀请省内外作家担任主创团队,组织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把关提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以细腻的对话和情节蕴含优秀文化思想,但愿成为一套令人开卷有益、爱不释手、喜欢推介的好书。《此衣只应天上有》为丛书之一,从良渚文化时期到近代,杭州丝绸行业贴近民族命运一路乘风破浪走来,或低谷或高峰,始终维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它以杭州为起点,走进每个华夏儿女的日常生活,甚至漂洋过海走到异国他乡,留下了无数传奇,如粒粒珍珠般点缀着历史的天空。

内容简介

江南如水的丝绸,织出了杭州的华贵风雅,折射出五千年的绚烂文明。 杭州服饰原料以丝绸为*,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品种繁多。 唐代白居易曾写下“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织技艺水准之高。 清代杭州织造局网罗天下能工巧匠,裁织出华衣丽服,令人叹为观止。 民国时的都锦生更是将西湖美景织进丝绸锦缎里,可谓“天上取样人间织”。 一根文献史料的丝线,串起杭州服饰的珍珠彩贝,在一片比户相闻的机杼之声中讲述着杭州的服饰故事,或浪漫旖旎,或惊心动魄,或温馨美好。

目录

引子
上篇 南宋
**章 宋室南渡
一、吉祥如意“柿蒂绫”
二、“鹿胎”绒背锦
三、罗锦像生花
第二章 太后回銮
一、尚衣局
二、画金刺绣满罗衣
三、一寸缂丝一寸金
第三章 吴氏封后
一、千锤百炼宋“院绢”
二、龙凤花钿冠,亲蚕“一年景”
三、蚕织千年图,衣裳着“褙子”
中篇 元明清
**章 倒元复汉
一、蒙古遗俗配“减铁”,玛瑙无红一世穷
二、服袄
三、四方平定巾
第二章 红门局变迁
一、初立红门局
二、金字招牌红门局
三、日渐式微的红门局
第三章 服妖
一、服饰僭越被视为“服妖”
二、男女混装被视为“服妖”
三、尚新求奇被视为“服妖”
第四章 清承明制
一、清兵入关,剃发易服
二、七月初七祭机神,福色裁衣学水田
第五章 *后的官营织造
一、杭州织造
二、杭城新官扶摇上,挖湖制纱E不休
三、同治皇帝的世纪婚礼
下篇 民国
**章 更衣记
一、民国初年,服饰自由
二、民初女子“新装束”
三、织锦的实业家
第二章 高光时刻
一、推陈出新
二、万国博览会
第三章 织锦记忆
一、东洋丝织始祖与吴越之服
二、西湖边上的一道崭新“风景”
参考文献
尾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宋室南渡 一、吉祥如意“柿蒂绫” 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大量皇室宗亲、后宫妃嫔、贵卿朝臣一同被俘,被迫北上至金国为奴。荣华富贵,一夕之间灰飞烟灭,性命荣辱,全凭他人裁决。大宋蒙受奇耻大辱,国本崩塌,各地流寇肆虐,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承继大统,改号建炎。听闻这位新帝颇具胆色,曾自请前往金国作质子。金人见他毫无惧色,且气定神闲,唯恐有诈,又怀疑他并非皇亲,就决议将他遣回,改换肃王赵枢为质子。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税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亲王送大军过河。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寨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宋史·高宗一》) 靖康之变,大批宗亲沦为阶下囚,成了他人砧板上的肉。独独康王幸免,遣兵南渡,这才得以继任为新帝。如今看来,这位新帝不仅胆色过人,还是位能预测风云的有福之人。此刻,他受命于危时,百姓对他也寄予了厚望,指望他能够挥兵北上,恢复山河,一雪前耻。行事上,这位新帝倒也是顺应民意的,重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的将领,抗金于中原腹地,一度确有中兴之势。 只是后来的形势倒叫人有些琢磨不透了。圣意难测,军队一路南下,大有避战之嫌。军队里的士兵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眼看渡河之后,一路向南的趋势,心下也忍不住起了疑虑,唯恐此行就要诀别故乡。故此,军队士气大不如前。 随军的队伍里还有一位孟太后,她原是前朝哲宗皇帝的**任皇后,后因故被废,迁居宫外当了姑子。往后,再立又废,被各方势力折腾了几番,其经历很是传奇。如今,她又在新帝登基一事上有了不小的功绩,被新帝尊为太后,一同随军南迁。 这位太后虽是妇女,又地位尊贵,却没有半分骄奢作态。平日里挽发素簪,一身道袍,倒是与寻常妇人无异。更难得的是,她处事低调,日常起居不大习惯假手他人,军中上下对这位太后都很敬服。只是,某一日,她有些一反常态,惊动了半个营的兵士,为的是帮她找寻一个物件。 这事不宜惊动圣上,只是在宫人们和兵士间口耳相传,似乎是太后在行军途中遗失了一个贴身的锦袋。想来,太后平日里是不大愿意差遣旁人的,如今闹出这么大的阵仗,丢的定是极其珍贵之物。 后来,着实是费了一番工夫,终于寻到了。为此,太后重金犒赏了那位姓贾的兵士。此事虽说是圆满了,但不少兵士还是忍不住想去打听打听,究竟是何物,能让太后如此紧张。 是夜,一群人围着那位姓贾的兵士,哄闹着叫他道一道原委。那兵士原是不肯说的,因着是公家内闱之事,私下不可议论的。可被人哄着几壶浊酒下肚,嘴巴上的阀门也就松动了。他晃晃悠悠地先是吟诗一首,叫人猜谜,惹得几个不通文墨的兵士,狠狠给了他几拳。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杭州春望》 也有几位开始反复琢磨这诗里的玄机,思来想去,全诗上下可作为物件丢失的,怕只剩下“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这一句了。那位姓贾的兵士体弱,挨不到几拳,便开口求饶,如实交代了。这事需从他年幼时的一段经历说起。他祖上从商,做的是布帛生意,也是富庶过的。幼时,他跟随爹爹行商,在杭州逗留了些时日。都说江南繁华,但打小他就在绫罗堆里长大,也是见识过不少奇珍的。结果到了杭州,见识了那物,还是忍不住要惊叹连连。 丝之品:绫柿蒂、狗蹄、罗花素、结罗、熟罗。 (《梦粱录》卷十八) 那物名曰“柿蒂绫”,取柿子四瓣蒂为纹,为杭州的物产之一。“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绫因斜纹而有别于其他蚕桑织物,又因其表面纹饰似冰凌状而得名,质地轻薄,光滑柔软。各地的绫品不在少数,每年作为土贡进献朝廷的绫罗更是如繁花乱目。其中,属吴地之绫*负盛名。 绫,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释名·释采帛》) 缭绫自中唐起便是越地的名产之一。缭绫花纹绚丽奇异,多以玄鹅、掬豹、仙鹤、天马、芝草、万字、双胜及许多异样文字为纹,因其珍奇被列为贡品,专供皇室贵胄所用。 当年,自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就曾赋诗盛赞过越地的缭绫:“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在他的笔下,缭绫就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飞流直下的瀑布清泉。又说:“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缭绫好看但织造太难了,需要费的心力不是一般缯帛能比的。 P8-11

作者简介

溺紫,本名胡丹丹,1986年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曾任《天行九歌》编剧。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二次元文化相结合的探索研究。著有《迷宫街物语》《爱是无限多喜欢》《缱绻非爱》《三年恋爱五年模拟》《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