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22201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8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72220197 ; 978-7-5722-2019-7

本书特色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七届文津奖。 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军队庆祝建党100周年军事文艺重点选题

内容简介

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由著名军旅作家丁晓平创作,共分上下两卷,从历史讲到今天。上卷“红船劈波行”以“从红楼到红船”的历史脉络为主线,翔实生动地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主要创始人开天辟地的建党历程和中共一大召开的曲折故事;下卷“精神聚人心”以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发展史为主题,深入挖掘记录了南湖儿女保护、建设和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船精神,描绘共同富裕新画卷的感人故事。

目录

上卷 红船劈波行
**章 狂飙天落风云激荡
“小王老师”从嘉兴来到上海
“五四运动总司令”从北京回到上海
“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
第二章 理想似铁信仰如钢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人生*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信仰的力量大,真理的味道甜
第三章 开天辟地旗帜飘扬
我们的名字就叫共产党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
与青年同行,与劳工为伍
第四章 日出东方嘉兴未央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开幕
*长的一天:一个大党诞生在一条小船上
“打倒列强,除军阀”,革命纲领破天荒
下卷 精神聚人心
第五章 南湖一日长于百年
南湖是个好地方。毛泽东路过嘉兴突然停车
红船到底是条什么船?他们从嘉兴找到北京
南湖革命纪念船下水,向新中国十周年献礼
第六章 添彩增辉换了人间
董必武重访南湖红船:“此间曾著星星火”
破例!邓小平亲笔题写“南湖革命纪念馆”
中学生的5元捐款引爆“我为南湖增光辉”
第七章 红船精神美在嘉兴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
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嘉兴瞻仰南湖红船
筑弘扬红船精神示范地,做共同富裕发展先行者
第八章 初心如初使命弥坚
“红船一家人”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红船使者”历尽千帆造就金名片
红船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青少年成长
尾声 烟雨红船鉴古今,大浪淘沙见初心
后记 穿越百年*美是初心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狂飙天落风云激荡 “小王老师”从嘉兴来到上海 “德鸿先生,楼下有一个姑娘找你。” “谁找我?”一头埋在书稿中的沈德鸿漫不经心地答应着。 “一个长得十分标致的姑娘。”茶房通宝的话音刚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杨贤江、胡雄才、谢冠生、朱元善几位年轻的同事也跑过来起哄,问东问西,还有人开玩笑说:“德鸿,怎么有漂亮的女朋友也不告诉我们?” 沈德鸿缓缓站起来,若无其事地笑着说:“你们不要胡闹,哪是什么女朋友,肯定是我的表姑,从嘉兴老家来了,让我帮她在上海谋个差事。” 沈德鸿一边走一边说,不紧不慢地下了楼。几位好奇的同事也煞有介事地跑到窗户边,悄悄张望着窗外。只见一位身穿白色短袖上衣、黑色长裙,短发齐耳、刘海齐眉的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楼下大门前的树荫下。 出了大门,沈德鸿笑着快步走过去,接过她的行李。原来找他的正是来自家乡嘉兴桐乡乌镇的小表姑王会悟。 “德鸿,我来了。”王会悟迎前走了几步,一脸灿烂的笑容。 “这么快就来了?” “嗯。接到你的信,我就从湖郡女校退学了。”王会悟抿抿嘴,急切地问道,“我的工作安排好了没?” “表姑,不急不急,外面太热了,屋子里凉快点。”沈德鸿一边说,一边带着王会悟上了二楼的编辑部会客厅。 这是1919年9月的上海。正值“秋老虎”时节,热浪一波接过一波,躲在树上的知了热烈地呜叫着,一声紧似一声。位于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是在一座长方形三层大洋楼的二层,三面有窗,进门有三个会客室,用半截板壁隔成,各有门窗。一道大板壁把会客室和编辑部大厅分开,内设英文部、国文部、理化部和《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编辑部。乍一见,大小桌子横七竖八,挨得很近,倒像一个图书馆。 一进门,看到陌生人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自己,王会悟大大方方地自我介绍道:“大家好!我叫王会悟,是沈德鸿的表姑。” 一句简简单单的开场白,像一瓢水,一下子浇灭了大家心中刚刚燃起的好奇的小火苗。没想到,沈德鸿还有一个这么年轻漂亮的表姑!在一阵热情的寒暄声中,大家帮着提箱子,搬凳子,倒茶水。 坐定下来后,大家散去,王会悟赶紧问道:“德鸿,你在信中说帮我谋到了职位,是什么差事呢?” “别急,别急,先喝口水。一会儿到宿舍好好聊一聊。”沈德鸿笑着说。 确实有些口渴了。王会悟坐下来,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 写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沈德鸿是谁?他和王会悟到底是个啥关系? 那就从沈德鸿说起吧。 沈德鸿是谁?沈德鸿又叫沈雁冰。或许还会有朋友问:沈雁冰是谁?沈雁冰就是茅盾。一提起“茅盾”这个名字,你肯定不陌生。没错,这位沈德鸿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师茅盾先生。 茅盾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人,字雁冰,原名沈德鸿,笔名还有佩韦、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1919年9月的这个时候,23岁的茅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做编辑工作已经整整三年时间了,深受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嘉兴海盐籍的张元济(字菊生)的器重。那时候,身着灰色长袍配黑色马褂的茅盾,带着一副金丝圆框眼镜,文质彬彬,年轻英俊,很有绅士范儿。他先是在英文部工作,后调人国文部,不久又兼职编辑《学生杂志》。1920年初,他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目,直至1921年担任主编,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所在的沈家,在乌镇是一个大家庭,有个家塾,办了很多年,老师就是他的祖父沈恩培。但是茅盾并没有进家塾读书,因为父亲沈永锡不赞成祖父所授的旧学,就自选了一些新教材,由母亲陈爱珠亲自教育。7岁那年,短暂接替祖父执教的父亲病倒后,家塾仍由祖父执教,父亲就把茅盾送到一个亲戚办的私塾就读。茅盾晚年回忆说:“这亲戚就是我曾祖母的侄儿王彦臣。王彦臣教书的特点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像其他私塾先生那样上午应个景儿,下午自去访友、饮茶、打牌去了,所以他的‘名声’不错,*多时学生达四五十个。王彦臣教的当然是老一套,虽然我父亲叮嘱他教我新学,但他不会教。我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有大六七岁的,只有王彦臣的一个女儿(即我的表姑母)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个表姑母叫王会悟。” 论家族辈分,王会悟是茅盾的表姑。王家三代以“训蒙”为业,家里设有私塾,子女也在塾中读书,因此茅盾和王会悟结下同窗之谊。1905年冬,茅盾从乌镇**所新式初等小学堂立志小学毕业后,转入新办的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此时不办私塾的王彦臣也来到植材新学堂教书,再次成为茅盾的国文老师,讲授《礼记》。因为王会悟聪明好学,王彦臣把自己这第五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也带着她在身边一起学习。在这里,茅盾和王会悟又成为同班同学。那时,茅盾还不满10岁,王会悟则刚刚8岁。1915年,茅盾全家从观前街

作者简介

作者丁晓平是著名军旅作家,第十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著有《人民的胜利》《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中共中央**支笔(胡乔木传)》等众多作品,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