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15956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0-02-01
- 条形码:9787100159562 ; 978-7-100-15956-2
内容简介
本书在宋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探讨长达百余年的宋夏战争对北宋文人人格心态、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认为宋夏战争是影响北宋文人创作心态的重要因素,与宋夏战争有关的诗、文、词是组成宋代文学的重要部分。通过探讨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从文学的视角去反观历史,*终达到文史互证的目的。宋夏战争是引发北宋政治变革与文学变革的重要动因,是我们透视北宋文学的时代精神与历史内涵的关键切入点,同时也是我们发掘历史与文学之互动关系的重要平台。然有鉴于此,本书力图通过疏通北宋与西夏关系的文献资料,揭示北宋文人在宋夏战争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西夏文化、宋夏关系,以及北宋文学审美特征背后的政治、思想、文化动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录
**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关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依据
第四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创作格局
第二章 宋夏战争的萌发与宋初三朝的文学风貌
**节 宋夏战争在宋初的萌发
第二节 宋夏战争对北宋初期土人风貌的影响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与宋初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取向
第四节 宋夏战争与宋初的词体创作
第五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初期散文功能的转向
第三章 宋夏关系的激化与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
**节 宋夏战争的全面爆发与北宋中期的社会风貌
第二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中期士风的重建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与文学改革思潮的兴起
第四节 “屡闻戎马入,辄有国殇诗”——战事诗的勃发
第五节 议论化、散文化诗学风格的确立
第六节 宋夏战争背景下的多元化词风
第四章 宋夏关系局面的转机与北宋主流文学风貌的定型
**节 宋夏危机与变法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诗文革新运动的*终完成
第三节 豪放词的全面兴盛
第五章 宋夏关系的告结与北宋文学的内敛化转向
**节 北宋末期宋夏关系的告结
第二节 主战与主和党争下的末世士风
第三节 文人的倦客情怀与文学主潮的回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宋初的五六十年间是宋、辽、西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宋夏关系相对和平的时期,这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对西夏所采取的“羁縻政策”密切相关。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而另一方面则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以此维护统治政权的稳固性,这是历代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所普遍采用的政策。作为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政权,吐蕃、党项、回鹘在唐末就已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因而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宋初王朝在重点防御北方强辽的同时,则将统一大业放在首位,对西北少数民族实行“和边”政策。封官授爵、怀柔安抚、开展贸易成为和缓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策略。在“和边”政策下,北宋和西夏在宋初短暂的交战后,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和平局面,从而为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代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初。宋太祖恰恰经历了这场残酷的军阀混战,他深感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建国之始,宋太祖就对刚刚过去的战乱进行了反思,并开始对国家内部存在的积弊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革。他不但采取“以文治国”的国策来消除武人专权、军阀混战的祸患,而且通过“以生民为任,故劝农桑,薄赋敛,缓刑罚”①来恢复促进农工商,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边患,宋太祖并未将其视为国家安定的**要务。建隆二年(961)七月,他与宰臣赵普在商讨国策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这段对话成为北宋采取“重文轻武”国策的重要依据。尽管二人的对话尚未涉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层面,但是力求国家安定,避免战乱的基本策略已经影响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态度和方式,那就是以恩威并重的羁縻政策来缓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 事实上,对夏实行羁縻政策不光是出于当时内外矛盾交困的现实而制定的,同时也是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延续。在北宋以前的历代内地王朝对夏州地区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羁縻政策,后唐时期的明宗在诏书中就以“夏银绥宥等州,*居边远,久属乱离,多染夷狄之风,少识朝廷之命”②,表明对党项的包容态度。宋太祖依然承袭了这一政策,党项也自然沿袭了受命于中原王朝的传统。西夏王朝的前身——拓跋部政权在五代时期虽然与契丹,北汉等发生战争,但对于中原王朝基本上是归于臣服的。因此在北宋刚刚建立之初,也就是建隆元年(960)春,宋太祖就封当时的党项首领李彝兴为太尉。其后北汉联合五代北方诸部进攻麟州之时,李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会同北宋军队共同抵御,*终逼迫北汉撤兵。战胜后,彝兴向朝廷献马三百匹,太祖大喜,亲自监督为李彝兴制作玉带,以示嘉奖。乾德五年(967)秋,李彝兴卒,太祖废朝三日,追封其为夏王。因此,太祖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北宋和西夏之间并无战争,正如仁宗朝的文臣张方平所言:“太祖不勤远略,如夏州李彝兴、灵武冯晖、河西折御卿,皆因其酋豪,许以世袭,故边圉无事。董遵诲捍环州,郭进守西山,李汉超保关南,皆十余年,优其禄赐,宽其文法,而少遣兵。诸将财力丰而威令行,间谍精审,吏士用命,贼所入辄先知,并兵御之,战无不克,故以十五万人而获百万之用。终太祖之世,边鄙不耸,天下安乐。”这正是对太祖对夏实行和边政策的客观描述。 除党项以外,处于西北的少数民族还有回鹘、吐蕃等族。回鹘远在河西与西域,对北宋朝廷构不成大的威胁。吐蕃则自唐末五代以来分裂,散居于凉州、河湟、陇右等地。面对诸多少数民族共同对北宋构成的威胁,宋太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他一面改善同吐蕃、回鹘、党项羌诸部的关系,赏赐给他们茶、绢等物品,同时还对少数民族首领加封官职,这不仅消解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意图,而且也获得了他们在军事上的支持。由于吐蕃、回鹘、党项羌诸部的大力抵抗,党项在进攻北宋时,也不能不考虑沿边的几个劲敌的抵挡。可以说,北宋前期实施的“以夷制夷”的政策,有效地抵御了夏州政权的进攻。然而到了太宗朝,双方的和平局面因党项一方的不合作态度而发生了变化。太平兴国七年(982),彝兴之子李继捧献地朝宋,被封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师。然而继捧族弟李继迁反对献地,并联结豪族,招聚蕃众,起兵反宋,企图恢复五州。宋廷亦欲占据五州,实现统一,宋夏战争遂起。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李继迁相继袭击夏、银、宥等州边地,均为宋军所败。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继迁诈降,袭据银州,却遭宋重兵围攻,且以败兵告终。次年,李继迁见宋军势盛,只能借依附契丹来制宋,两方东西相应,致宋军两面受敌。雍熙三年,北宋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却惨败给契丹。党项趁此间隙袭击宋廷军队,并于雍熙四年在王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败宋军3万余众。
作者简介
郭艳华,女,1978年生,回族。北方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民委优秀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士人心态与宋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出版专著《杨万里文学思想研究》《宋辽金元文学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宁夏社科项目2项,宁夏高校重点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在《齐鲁学刊》《宁夏社会科学》《北方论丛》《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相关论文分别获得宁夏第十一届哲学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宁夏第十二届哲学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