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4辑)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4辑)

1星价 ¥148.5 (7.5折)
2星价¥148.5 定价¥1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207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0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030720757 ; 978-7-03-072075-7

本书特色

本书适合从事西藏文物考古、文物、古建、古遗址、文物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藏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为主要讨论对象,内容包括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建筑勘查报告等,涉及考古、文物、古建筑、宗教艺术、古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集中的有关西藏文物考古信息与文化历史研究的成果。 本书适合文物、考古、古建筑、历史、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目录
西藏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2017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札达县文化局(文物局)(1)
2015年山南琼结县邦嘎遗址发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山南市文物局(28)
西藏乃东县结萨石室墓地发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南市文物局(40)
西藏拉萨市协村杰丁噶摩崖石刻造像群调查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54)
吉隆县青噶石窟调查报告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吉隆县文物局(76)
西藏旧石器考古综述 谭韵瑶(105)
浅谈卡若原始文化不存在食鱼禁忌的原因 索朗曲珍(112)
青藏高原东部新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业——西藏昌都小恩达遗址2012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张正为 陈祖军 扎西旺加 泽巴多吉 徐海伦 刘梦凝(Ximena Lemoine) 吕红亮 刘歆益(119)
川、滇、青藏高原出土双圆饼形首短剑的初步研究 毕洋(171)
西藏山南市结萨石室墓M2颅骨种系研究 傅家钰 罗布扎西 陈靓(180)
都兰热水M23出土的胛骨古藏文试读 阿顿 华多太(198)
西藏阿里札达县曲龙遗址卡尔恩地点南区四号佛塔初步研究 席琳 宋瑞(204)
西藏石窟寺近十年调查与研究综述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20)
佛像“纵广相称”学说的理论渊源、主要经典及两种造像量度 当增扎西(245)
藏传佛教希解派的发展与衰落 图旦次朗(263)
新发现的13世纪擦绒 索南伟色《造像量度经》解析 班旦次仁(269)
白居寺祖拉康内殿壁画图像考释——兼述般若佛母与十方佛组合图像在藏地的播迁 杨鸿蛟 魏文(281)
西藏夏鲁寺及日普寺石刻调查报告 张中亚(312)
西藏左贡清末民居建筑特征研究 李亚忠 其美多吉(326)
拉萨磨盘山关帝庙“圣德莫名”匾简释 田小兰(358)
拉萨《双忠祠碑记》重录与简释 陈祖军(364)
展开全部

节选

西藏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2017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札达县文化局(文物局) 一、墓地概况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城以北约10千米处的桑达沟内,行政上隶属托林镇东嘎村(图一)。桑达沟内的小河自北向南注人象泉河,沟两侧为高耸的土林崖壁。古代墓葬分布在河谷两岸的台地上。1997年7月,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考古队曾在格布赛鲁进行过初步调查,确认此为一处古代墓地,并发表了调查简报⑴。简报提到藏语地名“格布赛鲁”意为“黄色的大山”,其实译做“黄色的断崖”较为准确。简报介绍地表采集到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砍斫器、切割器、刮削器等。采集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陶色以不太纯正的红褐陶为主,器类主要有罐、钵、杯等,绝大多数为圜底器,器耳较为发达,多饰压印的绳纹、弦纹、水波纹以及刻划的线纹、以小圆点和菱形构成的几何纹等,器耳上则多见剔剌的点状或条形纹样。采集金属器有铜环等。 由于墓地长期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为确保墓地尽可能保存原貌,更加准确提取墓地所包含的考古学信息,2016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对该墓地现场踏查后,申请将其列人2017年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格布赛鲁墓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通过调查,并根据古代遗存的分布,可将墓地以桑达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此次发掘区位于墓地东区北部,所在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地表多有东西向冲沟,根据现场已暴露于地表的石框和堆石等遗存状况,共清理了9座墓葬(图二)。现将此次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图二2017年度发掘墓葬分布图 二、墓葬 本年度共发掘清理9座墓葬,按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土洞墓两类,本简报中,仅对8座石室墓按墓葬编号(2017ZGM1~2017ZGM5、2017ZGM7~2017ZGM9)依次简要分述如下。 2017ZGM1位于发掘区南部,M3北侧,M9东侧。发掘前遭到较为严重的盗扰,四周散落有较多石块及扰土,石室四壁部分砌石暴露于地表之上。墓葬方向151°。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壁略外弧,东南角弧度明显。南北内长170、外长192厘米,东西内宽99、外宽144厘米,原始墓底深21厘米,北部东侧扰动破坏*严重处深24.5厘米。从现存状况来看,垒砌墓室四壁的石块均为纵向放置的较厚扁平石块,除南壁为内外两层砌石外,其余部分均仅可见一层砌石。砌石之间有宽0.5~3厘米的缝隙。现存砌石南高北低。墓室底部未见石块,系在土坑底部铺垫一层厚约0.2厘米的较纯净灰白色土并压实形成硬面之后涂抹红色物质加工而成,红色物质层现存部分厚0.3~0.5厘米。四壁石块上亦可见红色物质浸染迹象。墓主人仰身直肢葬,头朝南脚朝北,残存头骨、趾骨、左侧肩胛骨等。头骨枕于南壁石块上,头部饰品保存较好,未受扰乱。墓主人颅骨顶部发现一段覆盖颅骨的朽木痕迹,与南壁大体平行,宽约6、厚约2.5厘米,内外侧有白色迹象。据此推测原来可能有木质葬具(图三;图版一,1~4)。 2017ZGM2位于发掘区南部,M4南侧,M3西侧。墓葬开口于地表散乱堆石下,保存完好,未遭盗掘。墓葬方向近0°。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墓葬北侧带一头厢,平面大致呈南北狭长的椭圆形,坑口东西宽124.2、南北长156.4厘米,北端深103.4、南端深119.8厘米,坑口较小,略呈袋状。坑口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坑壁平整坚硬,与坑内淤沙自然分离。墓室东、西两壁由7层石片平砌作石框,石框东西宽63.6厘米,石片高约75厘米,厚度较均匀。石框北侧用2层较长的石片搭棚,南侧未搭棚,石框南端略塌陷。墓室坑口盖较大石片,石片下有2层朽木遗存,推测墓室内原来用2层直径为8~18厘米的圆木搭棚,下层放置墓主人遗骸及绝大多数随葬陶器和随身物品;中层放置随葬牛头、羊头和部分陶器;上层放置封口石板。墓内淤沙层理清晰,结构紧密,有圆木垮塌、腐朽后留下的痕迹和残存的黑色木屑。墓室底部为铺有红色物质的硬面,厚约0.7毫米。头厢位于坑北侧下部,平面呈半圆形,穹隆顶,平底,呈四分之一球状。口宽64.2、高36厘米,内置随葬陶器、动物骨骼等。头厢外有2块长条石。墓主人置墓室底部中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朝北脚朝南。股骨上有明显的红色物质,胸椎上有黑色炭化物质,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图四;图版一,5~8)。 2017ZGM3位于发掘区南部,T1东南部。发掘前遭到严重盗扰,石室四壁部分暴露于地表外,保存状况差。墓葬方向155°。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壁略呈弧形,南窄北宽。石室外长218、外宽125厘米,石室内长190、内宽75厘米。东西两壁下部为竖置的石板,上部平铺大石块,南壁由规整的大石块垒砌而成,北壁由于遭受破坏,现仅存西北侧4块垒砌的大石块,猜测原来应与南壁相对应,由较规整的大石块垒砌而成。墓底可见红色物质层。人骨位置扰乱,葬式不明。参照其他墓葬的情况,不排除*初的葬式为仰身直肢葬的可能性(图五;图版二,1、2)。 2017ZGM4位于发掘区南部,T1西部偏北处。保存状况极差,残存的南北向砌石中部的2块在发掘前暴露于地表,除东壁和东北转角外,其余石室砌石及墓室的上部结构均已无存,墓室底部西侧、北侧、南侧均已遭破坏。从现存的东壁立石和东北转角砌石来看,M4原来亦应为一座小型土坑石室墓。东壁砌石方向为27°,长215、*宽28、*高37厘米。东壁由东、西2层石块构成。西层石块较连续,现存4块,为竖置的扁平石块,均向东微斜。东层石块仅在西层自南向北第二石块东侧下部发现。东北转角石块平置、较小,不排除已被扰动的可能性。现存墓室底部无石,仅在局部发现有层状涂红迹象,可能亦是在铺垫了一层细沙土并加工平整后进行涂红的。墓室内未发现人骨与朽木痕迹,葬具葬式均已不明,仅出土2块骨骼(图版二,3)。 2017ZGM5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发掘前遭到严重破坏,石砌墓室暴露于地表,保存情况差。墓葬大体呈东西向,方向北偏东110°。为竖穴土坑石室墓,残存南、北、东三壁砌石。四周以自然石块砌筑,东西长160、南北宽60~90、深8~40厘米。边框*厚处约16厘米。墓室内仅存部分肢骨,葬具葬式均已不明(图六;图版二,4)。 2017ZGM7位于发掘区南部。发掘前遭到较严重的盗扰,石室内、外散落有较多石块及扰土。主体部分盗扰程度较东北角石框更为严重,石室四壁砌石上部均已暴露于地表之上。墓葬方向112°。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主体部分平面略呈长方形,西壁呈圆弧状,西北角和西南角均呈圆弧状。东南角较直,东北角与外伸石框构成一头厢结构,转角亦较直。头厢与主体部分之间连通,整体呈“d”形。石室东西内长168、外长192厘米,南北内宽65、外宽97厘米。头厢南北长67、东西宽21.8厘米。原始底部现存深度为17~20厘米,中部和东部破坏*严重处深29厘米。从现存状况来看,垒砌墓室四壁的石块竖平不一。西壁下部由一竖置的较大石块构成,其中西南角竖置石块上有一平置石块,西北角下部为一竖置的较窄石块,上部为一竖置的较低的条状石块。南壁下面两层上下平砌的石块保存完整,左右方向下层三列、上层四列,偏西处的第三层石块仅存一块。北壁现存部分下部的三层上下平砌的石块保存完整,左右三列,中、西部分别可见第四层的两个石块。东壁现仅可见一块竖置的较大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