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1星价 ¥49.0 (7.0折)
2星价¥49.0 定价¥7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61890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76页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546189017 ; 978-7-5461-8901-7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如若保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不衰,与该家族重视家训、家风以及家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如钱穆先生指出的:“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穆,子弟循谨,维护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淮河历史文化丛书·淮河流域名家大族》将选取曲阜孔氏家族、龙亢桓氏家族、亳州曹氏家族、颍川钟氏家族、淮南廖氏家族、凤阳汤氏家族、寿县孙氏家族、淮安丁氏家族、太邱刘氏家族、颍州程氏家族等历史时期淮河流域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家族,梳理其发展脉络,阐释其家训、家风,归纳其繁衍不衰的内在原因,研判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也可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引言

**章 中华**家:孔子家族
一、家族发展史
二、孔氏族训
三、孔氏家风

第二章 帝王之家:亳州曹氏家族
一、曹操与夏侯氏的关系
二、曹操生平
三、曹氏家族迁徙过程
四、曹氏家风家训

第三章 刑门之余:龙亢桓氏家族
一、龙亢桓氏的起源
二、龙亢桓氏家族发展演变史
三、龙亢桓氏家风家训

第四章 天下钟氏宗归颍川:颍川钟氏
一、钟姓起源与颍川钟氏
二、颍川钟氏世系
三、钟氏族训
四、钟氏家风

第五章 名将世家:汤氏家族
一、家族发展史
二、汤氏族训
三、汤氏家风

第六章 大官小官一百三:淮南廖氏家族
一、晚清以前的淮南廖氏
二、民国初年的廖氏子弟
三、大革命时期的廖氏子弟
四、抗日战争期间的廖氏子弟
五、解放战争中的廖氏子弟
六、廖氏家族家风家训

第七章 孙半城:寿州孙氏家族
一、早期家族史
二、家族由农转文
三、帝师孙家鼐
四、革命先驱
五、商界领袖
六、艺坛名人
七、孙氏家风
八、孙氏家训

第八章 书香世家:淮安丁氏家族
一、家族发展史
二、丁氏族谱
三、丁氏族训
四、经世致用
五、丁氏家风

第九章 簪缨世家:阜阳太邱刘氏家族
一、家族溯源
二、由武转文
三、刘体仁事迹
四、刘氏家族家训家风

第十章 程门三提督,父子二知州:阜阳程氏家族
一、颍州程氏与程文炳家族谱系
二、程文炳的品格与家风
三、程氏家风在同辈族人中的体现
四、程文炳家风家训对后辈的影响
五、程氏家风家训文化的承载者——程氏宅院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淮河历史文化丛书·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三)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7月,武汉政治局面逆转,反革命气焰日益猖獗,武汉政府主席汪精卫也逐渐暴露出真反动假革命的丑恶面目。为了应对危急的局势,中共中央决定派叶挺率十一军开赴南昌准备起义。此时,廖运泽是叶挺部七十二团副团长,因参加纸坊平叛受伤而在汉口养伤,见形势危急,不顾伤势未愈,化装乘船离开汉口前往南昌,积极投身起义事宜。到南昌后,叶挺将军任命他为七十二团代理团长。  南昌起义的前几天,廖运泽两次到起义军总指挥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参加由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主持的会议。叶挺部参加会议的营团级干部,大多是廖运泽的一、二期同学,同学见面,十分高兴,对起义也充满了期待。第二次会议后,廖运泽接到的任务,是率团解决朱培德部驻贡院、新营房的二十三、二十四团的武装。  8月1日凌晨,廖运泽按既定部署,带领七十二团借口夜间演习接近敌人驻地,出其不意地夺取卫兵武器,以四个连的兵力冲进二十三团营房,同时以一个营的兵力冲入二十四团营房。因天气闷热,敌军官兵都铺着草席在院子里睡觉,武器不在身边,仓促应变,一片混乱,枪都没有摸到就当了俘虏。整个行动中,除朱培德的警卫团依托鼓楼负隅顽抗外,其他各部大多未经战斗就顺利缴械。早晨8时左右,城内枪声全部停止,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宣告成功。  廖运周、廖多瀚由黄埔武汉分校毕业后,在叶挺部七十五团任职,该师也是预定参加起义的主力之一。当时全部队驻在南浔铁路线上的马回岭地区。7月下旬,前委指示队伍急速拉到南昌,团长孙一中当即派廖运周将行动计划通知各营。  8月1日黎明,全团出发。到了马回岭附近,孙一中团长宣布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并夺了张发奎的军车,满载全团人员,驰向南昌,于黄昏后抵达南昌火车站。这时,南昌起义的计划已经胜利实现,孙一中团到达后,担任南昌城南门的警戒任务。次日,廖运泽前来看望孙一中、廖运周、廖多瀚等人,并在百花洲吃了一顿丰盛的西餐。  南昌起义极大地震动了敌人,反革命势力立刻联合起来,准备围剿起义军。针对这种情况,起义部队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打回广州去。根据部署,3日起,整编后的部队陆续出发,第二十五师担任后卫,廖运周等所在的七十五团又是二十五师的后卫。8月18日,起义军大部队开始遭到敌人钱大钧部队的阻截。此后,钱大钧、黄绍竑两个师占领会昌城,企图阻止我军南下。8月22日,叶挺命令二十四师攻会昌城北的大山,二十五师迂回到会昌以西迎击洛口增援的敌人,并乘机夺取江南岸的高山。七十五团当夜翻过一座大山,次日上午8时赶到江北岸。此时二十四师已发动攻击,占领城北高地。紧接着叶挺军长命令孙一中马上渡江,把敌人在高山上的三个制高点拿下。  接到任务后,孙一中命令团部作战参谋兼警卫连连长廖运周部署三营迂回隐蔽在山的东南侧,待机从背后打击敌人,亲自带廖运周连指挥一、二营发起正面进攻。一营很快攻占**制高点,敌人遂集中兵力在第二制高点利用工事反攻。孙一中令廖运周通知二营,由右翼绕到南侧,从背后打击敌人。敌人腹背受敌,纷纷向第三制高点撤退。此时隐蔽在山东南侧的三营冲出截击,敌人弃尸遍野,血流满岗,很快被击垮。在冲锋的过程中,孙一中的警卫员中弹倒下,廖运周抓起他的手提机枪,跟着孙一中,继续向前冲击。三营十一连连长许光达、指导员廖多瀚率众首先攻上山顶,拔下“潮梅汕警备司令部”的黄旗,插上义军红旗。山上的敌人除50余名被活捉外,其余都从崖顶跳进江中。制高点拿下后,会昌西门、南门很快被七十三团及二十军攻占,全城解放。  9月24日,部队过汀州、上杭到达三河坝。前敌委员会决定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直下潮汕,由第九军军长朱德率领军教导团和二十五师的七十五、七十三等团留驻三河坝,抗击敌人追击,保证主力行动。  10月2日,钱大钧率3个师进攻三河坝,经过连日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10月4日,敌人进攻更加猛烈,十一连连长许光达、党代表廖多瀚等十几名指挥员先后负伤。傍晚,朱德命令七十五团掩护全师主力及伤员撤退。6日,三营在行军到大麻时,被钱大钧部包围,战至*后,廖运周被俘。  总指挥部率起义军主力经潮州继续西进,意欲取道惠州攻取广州。不料在海陆丰以北汤坑地区与敌军遭遇,陷入重兵包围之中。起义军由于长期行军作战,得不到修整,异常疲惫,减员严重,建制完全被打散。廖运泽同周恩来、叶挺失去联系,部队无法掌握,逐渐零星溃散,*后只身逃到汕头。  廖运泽逃到汕头后,遇到在会昌受伤转移到此的贺龙部教导团团长侯镜如,在他的帮助下化装潜逃到上海,找到八一起义军接待站,与党组织恢复联系。廖运周被俘后,羁押在海上的一个孤岛,关在停产的光华火柴厂,*后在看门人的帮助下逃出。  安置在粤东韩江岸边的许光达、廖多瀚,得知起义军失败的消息,不待伤愈便潜逃至汕头,倾其所有,买了两张去上海的日本货船票,投奔廖多瀚的族叔廖梓英。二人到上海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差点儿被廖梓英认为是乞丐。此时廖运泽、廖运周已到南京三十三军办事处,廖多瀚回乡探亲路过南京找到廖运周,并通过他和上海的党组织接上联系。  ……

作者简介

吴海涛,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阜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献学、黄淮地区社会经济史。专著有《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等,曾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元史论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和《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李良玉,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著有《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等。张邦建,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著有《阜阳通史》(合著)、《阜阳历史文化概观》(合著)、《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的饮食》等。梁家贵,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当代宗教,著有《民国山东教门史》《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史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研究》等,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吕壮,阜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淮河流域的家族文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