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

1星价 ¥75.9 (5.5折)
2星价¥75.9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1485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11148537 ; 978-7-5111-4853-7

内容简介

  《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3AZD077)为基础,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历时4年的研究,并经进一步梳理、提炼、深化而成。在潘家华研究员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了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李萌副研究员对初期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再加工,历经2年多次与课题组成员交流沟通,*终修改完善形成《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将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开展研究,期冀通过城市发展范式的重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新的路径。但这一极具理论挑战性和实践复杂性的重大课题需要不断求索、不断深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转型。

目录

引言

理论篇 城市生态文明转型
第1章 城市与文明
1.1 城市概述
1.2 城市与文明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章 工业文明对城市的重塑
2.1 工业发展与城市化
2.2 工业文明时代城市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的生态文明转型之路
3.1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3.2 城市生态文明转型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实践篇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第4章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4.1 生态文明的内涵
4.2 生态文明城市的典型特征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5.1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解析
5.2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5.3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5.4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态文明城市的绿色消费模式
6.1 异化消费:“消费-生态”悖论的形成
6.2 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对“消费-生态”悖论的现实超越
6.3 城市绿色消费模式及其影响机制
6.4 推动城市绿色消费发展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

政策篇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

总结与展望
展开全部

节选

  《城市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  2.2.2 “城市病”的蔓延  “城市病”源自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商业和生活行为产生的废弃物排放,人口膨胀带来的居住空间减少、交通拥堵和噪声污染等,以及对农村的掠夺式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拉大,逐渐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障碍。  1.人口膨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多种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向更为边远的地区延伸,为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当人口集聚超过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时,就会导致城市生存空间狭窄,人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占有量偏低,从而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环境污染  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使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显现。当前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按自然要素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大气污染。化石能源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烟尘、氮氧化物以及氰、氟、氯等有害元素,这些也是造成雾霾、光化学烟雾等事件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膨胀,能源消耗不断上升,由于第二产业发展过快,其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城市规划的不合理使拥堵现象频发,进一步加重了尾气排放的危害。除此以外,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还有工地扬尘、厨房油烟(包括路边烧烤)、农业活动排放(如秸秆焚烧)等。  二是水污染。工业发展过程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后,由于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而造成污染,进而导致水体中的有害化学元素含量超过阈值,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尽管近年来因加大了治理力度,工业废水有所减量,但生活污水依然保持原有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水污染还会随着水体流动扩散到河湖、水库甚至地下水中,直接对饮用水水质、水生生物生存、土地、渔业发展、工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三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人口激增和工业发展中将固体废物填埋堆放的必然产物。土壤污染的来源渠道很多,不仅包括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而导致的直接污染,还包括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被雨水携带进入土壤而造成的间接污染,而在被污染土壤上生存的动植物则会吸收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再经由食物链将这些物质传递给人类,从而给人体健康带来间接影响。  若按照人为因素分类,环境污染还包括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  噪声污染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其中高架道路、轨道交通等引发的噪声影响更为突出)、建筑工地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如来自第三产业的餐饮场所、菜市场、商店、文化娱乐场所的排风机、空调机组、喇叭音响等噪声)和城市工业噪声。噪声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矛盾。  光污染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建筑物反光导致人们暂时失去视觉或产生晕眩感,给夜间开车或作业带来很大危险。严重的光污染和杂乱的光波会损伤眼睛,扰乱生物钟,诱发不良情绪,干扰天文观测、通信设备的使用,甚至造成车祸、坠机等悲剧。  垃圾污染又称固体废物污染,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污染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中。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城市垃圾产生的速度之快,有研究称大城市每人每天大约产生1kg垃圾,一个中型城市可以在一天内产生近万吨的固体废物。工业、生活、厨余等各种垃圾堆积带来了处理难题,如垃圾填埋会造成土壤污染,且挖掘成本高、填埋空间有限;垃圾焚烧发电可能会带来空气污染,其中垃圾焚烧厂项目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与社会矛盾。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