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历史评鉴录

中国历史评鉴录

1星价 ¥61.6 (7.0折)
2星价¥61.6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92103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8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516921036 ; 978-7-5169-2103-6

本书特色

该书依凭史事,叙事简明,脉络连贯,论述扼要,叙述每一个朝代的所以兴和所以亡“中国”自古并非国名,它既不属于某一固定的地理名称,也无关某一朝代或政权,更非由一个民族建构而成,本书重在凸显朝代的鼎革及其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各朝各族如何在政治的转换中如何渐趋融入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是怎么样融合不同特征的文化并向前迈进的。所以全书传达出的是文化大一统的观念,因此我提炼出来两句文案:历史的背后是什么?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不断的叩问与反思,从历史中寻找被尘封的华夏治理精义。破解五千年王朝兴衰的秘密,重认华夏大地。

内容简介

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关于影响每一朝代的历史大事,更应该明白其发生、发展的原委,记取其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关于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教训,应该适用于任何的国家和政府。本书内容时间跨度自上古至清末几千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知识普及性很强。该书依凭史事,叙事简明,脉络连贯,论述扼要,叙述每一个朝代的所以兴和所以亡的历史史实,能满足大部分关心中国历史而又欠缺相关知识的读者需要。

目录

目录:


**章 神话和传说的时代

**节 盘古以来的神话

第二节 三皇五帝的传说

第三节 原始国家的形成及其与边疆民族的交往

第四节 禅让政治

第五节 地下材料的发现

第六节 评鉴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的递嬗

**节 禹受舜禅

第二节 夏启传子

第三节 汤王放桀

第四节 武王伐纣

第五节 封建国家的成长与衰落

第六节 诸子争鸣与孔孟思想

第七节 评鉴

第三章 嬴秦帝国的兴亡

**节 嬴秦的统一中国

第二节 嬴秦开国的规模

第三节 嬴秦的开拓疆土

第四节 嬴政的暴力政治

第五节 李斯、赵高、胡亥

第六节 豪杰亡秦

第七节 评鉴


第四章 刘邦兴汉与王莽篡位

**节 开国皇帝刘邦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政治

第三节 汉武帝的文治与武功

第四节 西汉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新莽篡汉

第六节 评鉴


第五章 光武中兴与曹丕篡汉

**节 儒生皇帝刘秀

第二节 东汉初期的政治

第三节 东汉的捍卫边疆

第四节 东汉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曹魏篡汉

第六节 评鉴


第六章 魏蜀吴三国鼎立

**节 曹操有中原

第二节 刘备取成都

第三节 孙权据江东

第四节 三国的分合

第五节 三国的民族纠纷

第六节 评鉴


第七章 内外交困的两晋

**节 两晋的政治与风尚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

第四节 东晋的北伐与内乱

第五节 大动乱与大融合

第六节 评鉴

第八章 南北朝的对峙

**节 南方政权的更迭

第二节 北方统治的转移

第三节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

第四节 南北武装的对峙

第五节 南北社会的异同

第六节 评鉴


第九章 隋帝国的建立与破灭

**节 杨坚篡周灭陈

第二节 开皇的治绩

第三节 隋炀帝骄奢虐民

第四节 隋炀帝征服四裔

第五节 隋末大乱与丧亡

第六节 评鉴

第十章 大唐帝国的盛衰

**节 太原起兵与扫灭群雄

第二节 唐朝开国的规模

第三节 唐太宗与唐玄宗

第四节 大唐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唐代的边疆民族

第六节 唐的乱亡

第七节 评鉴

第十一章 混乱的五代十国

**节 混乱的时代

第二节 五代的更替

第三节 十国的兴灭

第四节 契丹的侵凌

第五节 沙陀和契丹的汉化

第六节 评鉴


第十二章 贫弱的大宋帝国

**节 赵匡胤的开国

第二节 两宋贫弱的原因

第三节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四节 北宋的边患

第五节 南宋的苟安

第六节 评鉴


第十三章 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

**节 铁木真、窝阔台父子的创业

第二节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国

第三节 蒙古西征及其影响

第四节 蒙元统治的虚弱

第五节 元末大乱及覆亡

第六节 评鉴


第十四章 再兴汉族的大明帝国

**节 开国皇帝朱元璋

第二节 成祖靖难与仁宣郅治

第三节 明代的宦官与党争

第四节 明代的武功与边患

第五节 大明帝国之覆亡

第六节 评鉴


第十五章 满清帝国的建立与丧亡

**节 满清入关与清初政治

第二节 清初的武功与开边

第三节 大清帝国的中衰

第四节 欧西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五节 晚清的自强和维新运动

第六节 清末的政局

第七节 评鉴


展开全部

节选

**节 盘古以来的神话 我们中华民族创世的神话,似乎*为奇特。盘古是人,不是上帝,不是神。刘恕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氏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然则生物始于盘古,天地万物之祖也。其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庖牺以来纪》)“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喜为晴,怒为阴。”“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右臂为北岳,左臂为南岳,足为西岳。”“吴楚间说,盘古夫妻,阴阳之始也。” 天地混沌如鸡子,混沌指的是什么呢?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解释说:“昔者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亦曰混沌。”这解释,读起来难免有太微妙太精细的感觉,拿太极来说明混沌,对于后学者也不会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只能说混沌即是太极,乃是天地未开辟前的原始的结构。因为盘古氏生长在这个结构的中间,所以它的形状如同鸡子(蛋)一样。 因为盘古氏生在混沌的中间,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盘古氏是主动的、积极的。天的日高一丈,地的日厚一丈,虽然不一定受到盘古氏的制约和影响,盘古氏至少是和天地同时存在同时生长的。 刘恕是宋朝京兆人,去古已远,其说不经。开头只说盘古,后来又说盘古夫妻,盘古的妻子从哪里来?盘古的头和四肢怎样会变成五岳?目、脂膏、毛发怎样会变成日月、江海、草木?盘古的泣、气、声、瞳、喜、怒怎样会变成江河、风、雷、电、晴、阴?盘古、天、地三者的结构关系果真如同鸡子吗?这在今人看来,都是难以理喻和自圆其说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中华民族创世的神话,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说明盘古氏是人,不是神,不是上帝。这个人和天地同时存在,同时成长。第二,它说明盘古氏的身体发肤,呼吸喜怒,变成了宇宙间的万物,生物始于盘古。第三,它说明盘古、天、地三者,都是先万物而存在,是万物的创造者。第四,它说明盘古夫妻乃是我们中华民族亦即全人类的始祖。 刘安于《淮南子》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刘恕又说:“庖牺氏没,女娲氏代立,号女帝,是为女皇。元年辛未,风姓。蛇身人首。作笙簧,张云幕而枚占神明。往古之时,四极严,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汪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川,积芦灰以止淫水。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川平,蛟虫死,颛民生,承庖牺制度,无所革造,在位一百三十年。”(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庖牺以来纪》)女娲氏是女皇,身体像蛇一样的灵活,她的炼石补天,乃是继盘古开辟天地以后*动人的神话。**,它给盘古氏的开辟天地加上一层神奇的附丽。天地虽然开辟了,难免不完整,欠周全,偶然或被鲁莽而暴烈的人物所破坏,所以九州裂,火爁炎,水汪洋。怎么办呢?总要有一个神样的伟大人物来解救,于是出现了蛇身人首的女皇女娲氏,炼五色石,断鳌足,杀黑龙,积芦灰来补救。第二,它给初民时代的滔滔洪水和高涨热焰做了一个玄秘的说明。上古的洪水为患乃是极为普遍的,古籍的记载多有可考。上古的山林燃烧、火山爆发和地壳破裂,也是间常出现的。第三,它给中国的地理形势,即西北高、东南低做出瑰丽玄妙的解释。西北多山,宜于仰望日月的光华。东南多水,造就景色秀丽的原野。第四,它说明冀川,亦即河北一带乃是中华民族较早定居的地方。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也说:“伏羲氏蛇身人首,神农氏人身牛首。”世界上当然不可能有这两种人。伏羲氏蛇身人首,象征着他的身体如蛇一样的灵活,能够潜匿于森林之中,猎食禽兔,游泳于河川之中,捕捉鱼鳌,过着渔猎的生活。神农氏人身牛首,象征着他的面貌像牛一样,能够生存于草原地区,嚼食蒭草,吞吃谷物,过着农耕的生活。蛇身人首和人身牛首的神话帮助我们了解初民的两种不同的生活。 许慎《五经正义》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中国古籍的记载,确是如此。如华胥履大人之迹而生伏羲,安登感神龙之首而生神农,附宝见电光绕斗而生黄帝,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女枢感虹光而生颛顼,庆都感赤龙而生尧,女嬉吞薏苡而生禹。自有人类以来,没有男人,女子是不可能生出儿女的。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一方面说明在婚姻制度没有建立以前,儿女只有知道母亲为谁氏,不能知道父亲为谁氏。另一方面则是后人欲推尊祖先,因而神化其祖先以示有别于常人而已! 中国的四裔民族,亦有类似无父感生的神话,如盘瓠蛮族的祖先为犬,高车突厥的祖先为狼,九陉蛮的祖先感浮木而生。大概人类各种族的进化,都经过母系社会的阶段,其时亲属杂交,子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后人为要推尊其始祖,遂造作臆断,谓为天神、灵兽或秀木所托化了。 民族的神话,源诸初民对于其种族所由来的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中华民族创世的神话,认为我们的始祖盘古氏和天地共始生,成万物,并没有假借上帝、天神、灵兽、秀木,用来附会渲染。在全世界的创世神话中别具一格。 第二节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起于两千二百年前秦王嬴政的议尊号。嬴政兼并了六国,认为秦王这个称号,和周王、燕王、赵王、齐王、魏王、韩王、楚王没有什么差别,不足以称成功,并传后世,乃于二十六年召集丞相、御史、廷尉议尊号。其时的丞相王绾、御史冯劫、廷尉李斯,经过一番研讨,会同奏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甸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师,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帝本纪》)因为王绾、冯劫、李斯三人于廷议中提到五帝和三皇,足证当时已有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越往后,后人对于这个传说,附丽也越多。 西汉的司马迁作《史记》,始于《五帝本纪》,对三皇没有记载。唐朝的司马贞作《补史记三皇本纪》。宋朝的刘恕作《资治通鉴外纪》,于盘古氏之后,叙述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使得三皇到底是谁,更增疑云。 和三皇一样,五帝到底是谁,亦有不同的说法。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孔子为什么不记述尧舜以前的事情?有人认为唐虞以前是传说的时代,孔子不能引传说为信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时代,也许根本没有三皇五帝的传说。《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有人因此认定庖牺、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但是,在孔子的记述中,既没有正面道及五帝,我们自不宜据此而附会臆说。 管子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兵法篇》)管仲生当孔子之前,管子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后来的好事者加上去的,所以连管仲死后的事情,也有记述。不过,上引这十八个字如果不是管仲本人所说的话,至少亦足以代表周秦或秦汉期间部分学者对于皇、帝、王、霸的看法。大概当时的学者,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有一个口耳流传的分类,认为能够发明或创新一种事物,改善人民的生活,便可称为皇;认为能够洞察或明白事物的道理,领导人民进步的,便可称为帝;认为能够道通仁义,以德服人者,便可称为王;认为能够谋得兵胜,以力服人者,便可称为霸。 刘恕对于天皇、地皇、人皇的记述,简略而暧昧。“天皇氏、天地初立,元气肇始。岁起摄提,有神人一身十一头,号曰天皇。或云一姓十二人,被困在西北柱州昆仑山下,治一万八千岁。天皇之先,乾曜合元,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君之用事五行,王亦有五期。辅有三名,公卿大夫也。”(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庖牺以来纪》)“地皇氏代天王,一姓十一头,兴于熊氏龙门山,定星辰,分昼夜,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治一千年,或云八千年,或云一万一千年”;“人皇氏代地皇,九头,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出于堤地之口,依土地山川形势,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国,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驾六羽,乘云车,使风雨。兄弟各三百岁,或云各一百岁,一百五十二代,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谓之九头纪”;“一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长天下”。其记天皇,君之用事五行,王亦有五期,以公卿大夫为三辅,不过说明当时已有众人之事,必须建官分职去处理而已。其记地皇,定星辰、昼夜、月日、冬至,不过说明当时已能制作历算,以记时间日期而已。其记人皇,依山川,分九州,不过说明当时已经区划疆界,以便辖地分治而已。至于驾六羽,乘云车,使风雨,乃是描述出巡的神话。而所记的年岁,复作不肯定的语意,足见秉笔之际,连他本人也是不大采信的。刘恕所编织的天皇、地皇和人皇,显然还不能满足后人好奇求知的心理。 如果我们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似乎更合乎初民生活进化的历程。 “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病疾。有圣人作,上观星象,下察五木,钻燧取火,炮生为熟,养人利性,避臭去恶,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谯周《古史考》)这就是说,燧人氏代表火的发明。由于火的发明,化腥臊,去臭恶,减少病害,改善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燧人氏遂被当时的人民推举为天下的领袖。 “大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氏。”(司马贞《三皇本纪》)这就是说,伏羲氏代表八卦(符号)、书契(文字)、嫁娶(婚姻)、网罟(渔猎)、牺牲(牧畜)的五大发明,改善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当时*使人民感激其恩德的,可能还是结网打鱼的渔猎和养殖牺牲的牧畜。当然,依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观点,替代结绳的文字发明,以俪皮为礼的婚姻制度,也是两件极为重大的事情。 “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承木,故曰炎帝。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蚌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神农以为人民众多,禽兽难以久养,乃求可食之物,相土地燥湿、肥硗、高下,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播种五谷。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锣,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实而食之。又尝百草酸咸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号曰神农。”(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庖牺以来纪》)这就是说,神农氏代表耕稼和医药的发明。这两大发明使得古代的人民进入农耕的生活,减轻疾病的苦楚,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三皇是三位伟大的发明家,一位发明取火,一位发明牧畜,一位发明农耕。他们都将发明公开出来,教导人民,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们也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很自然的,被推举为人民的领袖。当时的人民还发自尊敬和钦佩的心情,即以他们所发明的,来称呼他们和他们的后人。 孔安国的《尚书序》,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而以玄嚣(少皞)、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相传黄帝都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颛顼都于帝邱(今河南省濮阳县),帝喾都于亳(今河南省偃师县),帝尧都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帝舜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而且都是一家人。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今河北省怀来县)之野,三战而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月日星辰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以上所引,说明:**,当神农氏的后人没有力量用来抑制诸侯的侵暴,轩辕氏乘势崛起,习用干戈来征伐不听命的诸侯。第二,轩辕氏后来打败了炎帝,擒杀了蚩尤,遂取代神农氏,被诸侯推举为部落的共主(帝、天子)。第三,当时的诸侯(部落主)对天子(共主、帝)还没有养成绝对服从的习性,各地叛服无常,黄帝虽然邑于涿鹿之阿,仍须不时前往各地征伐,所以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第四,黄帝知人善任,以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主要的助手,帮同治理百姓,人民安居乐业。第五,黄帝特别留意地力与资源的开发,教导人民种植五谷和桑树,使人人都有饭吃,都有衣穿;并且还要人民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养成勤劳节约的风气。他的德化,甚至泽及鸟兽虫蛾,金石水土。黄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贤能领导者,是无可置疑的。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剬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月日所照,莫不砥砺。”(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这就是说,**,颛顼是一个深谋远虑、通达事理、留心天时地利、讲求教化和敬重祭祀的人,他能够继承父祖的遗业。第二,由于颛顼的谨慎治理,北至幽陵,南至越南,东至海,西至居延,都推尊他为部落的共主(帝、天子)。从颛顼的治绩来说,他有资格被称为贤能的领导者。 “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生而精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土。帝喾既执中而偏天下,月日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帝喾是一个才德俱优、节用爱民、敬事鬼神、处事中和的领导者,所以月日所照、风雨所到的地方,人民都听命服从于他。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载而功用不成。”“于是尧妻之(舜)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汝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汝登帝位。’”以上所引说明:**,尧的治理人民,仁爱、勤劳、俭仆、节用,由亲而疏,由近而远,做到了合和万国的境界。第二,尧知道鲧不能治理当时的滔滔洪水,因为四岳的力保,不得已而用鲧。鲧治水九年,未能成功。第三,尧听说舜贤能,先妻以二女,观察其处理家庭的表现。再试以吏事,考验其历事教育、内政、外交和财经的才能,都着成绩,然后传以帝位。在中国历史上,尧是*为后世所称道的天子。 “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逃避。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以上所引,说明:**,舜是出名的孝子,又能够处人,是天生的领袖人才。第二,舜用八恺主后土,百事以兴。舜用八元布五教,百姓亲和。舜流放混沌、梼杌、穷奇、饕餮四凶族,四方向化。第三,舜任命皋陶、伯夷、垂、益、弃、契、龙及十二牧,均有卓越的成就;而禹治洪水,定九州,修职贡,厥功尤伟。在中国历史上,舜是和尧并称的圣明天子。 五帝是五位贤能的领导者。由于他们的洞察事理,英明领导,人民得到安定和平的生活。他们之中,每一位都曾替广大的百姓服务,每一位都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做过贡献。 第三节  原始国家的形成及其与边疆民族的交往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类因为食色这两种冲动的作用,便组织了家庭,创造了社会,建立了国家,促使全体人民共谋生活的安定和进步。 太古的时代,地广人稀,果实多,禽兽亦多。在人与兽争的期间,人众不多,食物的获得,并不怎样困难。男女的交配,不媒不聘,极其自然。等到人众繁衍,生口增多,广大的土地上到处都有人类的足迹,禽兽也就渐渐减少了。这时候,人类因着维持共同生存的需要,相聚为部(村)落,形成氏族。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远比初民时代复杂。共同聚居于一个部(村)落的人民,自然需要守望相助。 自伏羲氏以俪皮为礼,始制嫁娶,有了婚姻制度以后,家庭的组织出现了,而且一直就成为社会稳定、国家安宁的*重要因素。后来,更由于母系社会而进入父系社会,各部落实行族外婚制,同一氏族的男女,不能通婚。某一个氏族的男子,必须向另一个氏族求娶女子,才能婚配。这使得人与人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由于血缘的混合,行动的交往,接触增多,关系愈加复杂。 人类*初食物的取得是随环境而异的。居住森林地区的人,以猎取野兽为生。居住草原地区的人,以采取植物为生。后来人口增多,居住森林地带的人,将猎取到的野兽饲养起来,进而一群一群地放牧,而变为游牧民族。居住草原地带的人,将采集而来的植物栽培起来,进而一片一片地耕种,而变为农耕民族。 黄帝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先战胜炎帝,再战胜蚩尤,以游牧民族来统治农耕民族。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住在同一地区,时日既久,渐渐地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后来不但言语相同,习俗相同,信仰相同,更因为彼此通婚而发生同一的血统,铸成了炎黄一家的中华民族的*早世系。两大氏族的和平共存,以及由和平共存而发生的新事物,如领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环境的变换、生计的营求,便创造了许多新文化。相传黄帝“设官分职,划野分州,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命曦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术数,容成著《调历》”“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于则作履,伯益作井,雍父作杵臼,巧垂作舟,奚仲作明堂宫室之制,赤将作木正,宁封作陶正,共鼓仪荻制舟楫”“仓颉作文字,史皇作图”“掸作弓,夷作矢,掘奇作阵法”“岐伯作内经,雷公究脉息,俞跗擅解剖,巫彭处方饵”“范金为货,制金刀,立五币”。从黄帝时代的制作发明看来,实在具备了原始国家的规模,使得后世的中国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 自神农氏教民耕稼,中原地区的人民*先进入农耕的生活。黄河流域的沿岸,散布着固定的部落(氏族),通沟渠,修水利。黄帝轩辕氏进入中原后,因为农耕能够供应更充足较可靠的食物,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然需要与土著的农耕民族相结合。自黄帝以至于帝舜,莫不教授农时,力田耕嫁,以裕民食。他的元妃嫘祖,更教导当时的女性种桑、养蚕、缫丝。以农业为中心的其他有益于人类生活的新事物、新文化,也随着全面发扬起来。但居住于边远地区的人民,或因为土壤气候的不宜耕种,或因为不肯放弃骑射的游牧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自然要和中原地区不同。这些居住于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猛勇强悍,习于骑射,居处无定,遇到水草贫乏或寒冷异常的季节,很自然地要对农耕民族发出新奇的好感,羡慕其丰足的生活。在求生与掠夺欲念支配之下,还可能聚众入侵中原,劫夺粮食、衣服、财物,甚至妇女和儿童。 皇与帝,都是远古时代的君长。所谓皇,时代较早,是某一个部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纵使他也为其他部落所尊重,乃是属于自发性的,并没有加上强制的约束的力量。至于帝,时代较迟,乃是各部落公推出来的共主或盟长,亦即原始国家的君主,对内担负有会盟、平讼、祭祀、伐叛和巡狩的责任,借以维持部落间的和平,确保人民生活的安定和丰足。对外他还要和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打交道,毋相侵暴,确保中国和边疆民族的和平。“黄帝北逐荤粥,会诸侯于釜山”,说明了天下的共主,有责任领导国内的各个部族,一起赶走入侵的部族。 自黄帝至尧舜,四百年间,《竹书纪年》有颇多与边疆民族交往的记载: “黄帝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颛顼七十八年,术器作乱,辛侯灭之。” “帝喾十六年,使重帅师灭有郐。” “帝尧十六年,渠搜氏来宾。” “帝尧二十九年,僬侥氏来朝,贡没羽。” “帝尧七十六年,司空禹伐曹魏之戎克之。” “帝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帝舜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帝舜四十二年,元都氏来朝,贡宝玉。” 上引各事,有用宾字,有用朝字,有用贡字,有用灭字,有用伐字,有用事字,有用征字。贯胸氏、长股氏、渠搜氏、僬侥氏、息慎氏、有苗氏、元都氏、术器、有郐、太室、曹魏之戎,都是边疆地区的部落(氏族),足证五帝和边疆民族的交往,已经有着多种不同的关系。

作者简介

王式智,男,生于1916年11月28日,祖籍浙江临海。曾在辛亥革命知名人士屈映光创办的振华中学(临海城西中学的前身)任校长。后移居台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