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115474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51154741 ; 978-7-5511-5474-1
本书特色
读懂司马迁 一窥《史记》微言大义辅仁大学王令樾教授带你走进司马迁的世界还原太史公的视角和态度1.取材严谨,涵盖面广从本纪、世家、列传中取文,兼具不同朝代又具特色的人物,广为人知的及被人忽略的2.拒绝标签化历史人物不对历史人物轻易下结论,拒绝简单片面地评价为好人、坏人、小人、奸雄、愚蠢、聪明等。 3.更立体全面地认识司马迁司马迁的家世、志向、学养背景以及李陵事件,更多太史公的资料,便于全方位认识司马迁其人。 权威专家撰写,正本清源紧扣文本,正本清源解经典,同时又特别体现出撰写者对经典的新思路、新视角。 1. 双色印刷,排版精美2.扫一扫,发现更多音视频课程 /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书? 如果我是那个古人我该怎么做? 我们要向古人学什么? 什么是《史记》的“春秋精神”? …… 王令樾教授读史三部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中的那群人,那群人的所作所为。
目录
导????????读 / 1
第??一??章
伟大的开篇——五帝本纪(上)/ 6
第??二??章
伟大的开篇——五帝本纪(下)/ 14
第??三??章
大丈夫当如是乎——高祖本纪(一)/ 24
第??四??章
大丈夫当如是乎——高祖本纪(二)/ 32
第??五??章
大丈夫当如是乎——高祖本纪(三)/ 45
第??六??章
大丈夫当如是乎——高祖本纪(四)/ 55
第??七??章
大丈夫当如是乎——高祖本纪(五)/ 74
第??八??章 伯夷列传(上)/ 90
第??九??章 伯夷列传(下)/ 101
第??十??章
两位名相的故事——管晏列传(上)/ 114
第十一章
两位名相的故事——管晏列传(下)/ 129
第十二章
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与吴越争霸(上)/ 145
第十三章
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与吴越争霸(下)/ 161
第十四章
孟尝君列传——公子养士 / 184
第十五章
魏公子列传——仁而下士 / 208
第十六章
张耳陈余列传——好友反目(上)/ 228
第十七章
张耳陈余列传——好友反目(下)/ 248
第十八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智勇双杰 / 258
第十九章
滑稽列传——诙谐讽谏见真章 / 280
附录1 / 295
附录2 / 324
节选
导读 一、《史记》之《春秋》精神 鲁迅先生曾经赞美《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史记》不但在史学上有着很高的价值,在文学上也可以与屈原《离骚》中的那种情真义重的讽谏媲美。讽谏的“讽”是讽刺,“谏”是劝谏,也就是将劝谏的意思,寄托在文字之中委婉表达,不是正面的直述。《离骚》中有屈原对国君的忠心讽谏,《史记》里更承传了《春秋》的讽谏大义,这是他们的成就所在。 在史学上,《史记》建立了史书的体例(后面会谈到这个体例),同时使通史、传记的形式得以创建。*重要的是,全书中所发挥的微言大义的启示,也就是对历史中人与事的一种独到见解,是继承孔子的“《春秋》精神”。所以,司马迁的见解是后世官修历史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的缘故。此外,司马迁面对古今人事,感同身受,有深刻的同理心,所以他的笔端是饱含着深情,热情去记录这所有人、事、物的,所以,《史记》读来分外感人,其缘故正在于此。 司马迁在记述中有情有义,是否就少了客观的态度呢?不,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记述的历史是真实而可信的,是翔实而不虚的,所以称为“实录”,实录就是历史的真实性记录。当然,班固在《司马迁传》里也批评《史记》,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而退处士……”不过,后世历史学家对这样的批评都已经做出解说,其中不当之处,我们在后面也会有所说明。 由以上的简单介绍,可以知道《史记》的可贵,同时也了解了读《史记》的必要。 二、《史记》导读 《史记》是史书中首重之作,大众多不陌生,谈的人也很多,但是,各人解读当然不会全然相同,甚而时有出入,故需要先说明我个人读《史记》的视角,也就是我是如何看待《史记》。这将涵盖《史记》作者及全书相关问题,它不仅是背景知识,更将有助于阅读《史记》内文时,作为理解判断的依据。 《史记》有一百三十篇,短时间内不可能讲完全书。因此,我们在这里阅读《史记》,只能有目的地选些篇章来讲,不过在讲篇章之前,基于前面已说的理由,故必须对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这部作品,做一个综合性、整体性、深入性的重点说明。以下是重点说明。 三、关于《史记》作者的四个项目 **个项目,有关他的史官家世,即他的祖先当史官的背景。谈中国史书不能不知中国的史官制度,这是中国史书之不同于西洋史书的根本所在,当然,这个史官制度下的职责,也就是司马迁之所以坚定写成《史记》的原因。此外,继承祖先的事业,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他写《史记》的一个原动力。 第二个项目,详细解说司马迁继承孔子《春秋》的褒贬大义,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精神,这是司马迁治史的一个志向,也是《史记》一书的价值。 第三个项目,司马迁的学问背景,这个部分关乎他对人事的看待准则。他的学养背景影响着对人与事的判断。 第四个项目,必须说明他所经历的“李陵事件”,这个事件关系着司马迁的一生,由于这个事件,他遭受宫刑,从而赋予司马迁新的生命意义,新的生死观和荣辱观,他对于人事的光荣与耻辱,有了全新的价值判断。 以上这四个项目是对司马迁的*基本的认知。 四、关于《史记》成书的三个专案 **个专案,《史记》成书经过。这是一个很基本的背景知识,所以我们只做简单的说明。 第二个专案,是《史记》的体例,体例也就是整本书的架构,而《史记》的体例出现之后,就成为后代所有史书的范例,“二十五史”的体例都不出其藩篱,只是做点儿小小更动,所以,这体例是必须要说的。详见后文。 第三个专案,必然要谈的是《史记》全书的宗旨,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也就是《史记》全书的要点,读《史记》的人,对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深究,讲《史记》的人更不可能忽略这个部分。这一宗旨看起来只不过是三句话,但似乎并无完全一致的解读,得到一个正确的解说就变得相当重要。 综合以上,提示《史记》全书的价值,读《史记》需注意的重点,以及说明司马迁如何写《史记》。 五、《史记》的重点内容 《史记》的内文是本书的主体部分,除了表和书,每篇都以人事为主线记载,但若因此而侧重于个人传记式的解读,显然有所不足,因为如此会忽略其微言大义。若侧重微言大义而将人事简单叙述,微言大义将无从寄托,唯有二者兼顾方能得其全貌。例如《五帝本纪》,《史记》是通史,以《五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端,从民族的根源说起,是极有意义的,这就是《五帝本纪》的深微要义。但为了论述要义,就需详述黄帝以来的所有建树与事迹。 至于各篇里的人、事、物等内容,从故事性来说,当然是活活泼泼、热热闹闹,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从事情的过程上来说,则是充满人生的吉凶祸福、悲欢离合,而这一切不只是古代的、过去的故事,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是一代一代都在重演的人生现象。读《史记》之所以可以借古知今,正在于这所有情境的重演,情境的循环出现。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对于人、事的历史分析、评判,提领我们深入了解所谓人、事之间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正是我们目前行为的准则。所以,读《史记》不是读古人的故事,而是能够运用在自己的人生里,能因为读《史记》而得到启发,而有所借鉴。 这就是我们讲评《史记》内文篇章的重点,希望大家能在深入浅出地读《史记》之余,引发深入的思考;在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完整的事件之外,对道德精神的成长和进步有更大帮助。 **章 伟大的开篇 ——五帝本纪(上) 一、为什么从黄帝开始写起 现在,我们进入《史记》篇章的解读,首先谈《五帝本纪》。这是《史记》的**篇,记载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五位皇帝。前文曾简单说明过司马迁这部通史为什么要从黄帝开始,现在要说明的是他为何要写《五帝本纪》。 就一部通史的完整性而言,应该从一个民族的开端写起,或者从开天辟地说起,世界上各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起源史都是“神话传说”,我们中国古籍《山海经》就有相关记述,也表达着历史的概念。这种原始历史是经过初民一代代口耳相传,而后才落实到文字,因此无法探寻其可靠性。中国可信的史书,*古老的是《尚书》,《尚书》因为尧、舜的记录都有凭据,所以从此开始记载,也称之为信史的开端。黄帝的资料不见得全都可信,有很多是传说,文字上也不那么典雅,读书的通达之士或者缙绅一类,对这些说法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尚书》不从黄帝开始。 那司马迁记录历史起源,为什么要从资料不可完全相信的黄帝开始?司马迁说自己对待历史文献资料的原则,是“信则传信,疑则传疑”,可信的资料当然要流传下去,对有疑问的资料也不完全抛弃不用,将存疑的资料保留下来,未尝不是解读历史有用的参考资料。例如《尚书·序》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其中一些雅正、较可靠的部分,可以作为中国历史开端的资料。 司马迁参考《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家语·帝系姓》,记述五帝的历史,还有《世本》记述帝王世系。司马迁取其可信、雅正的部分写了《五帝本纪》,并在《五帝本纪》的“太史公曰”里做了说明。但是他又为何不从更早的伏羲、神农说起?这是因为黄帝是*初建国的共主,开创政治组织、人事制度,建立国家管理的基本系统。尧、舜以降,根据此基本系统有所因革损益,轩辕黄帝这个开创的功绩,不容抹灭。 黄帝族跟炎帝族统一合并之后,后世子孙就叫作炎黄子孙,这是华夏民族的开头,对于写作《史记》这样的通史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黄帝与炎帝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因为在姬水边长大,所以又姓“姬”。相传黄帝出生在夏历的三月初三或二月初二,笼统地说距今有五千多年,实际上可能是六千五百余年。 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同出于“少典氏”(也称“有熊氏”)这一族脉。这里说的炎帝神农氏,不是“三皇”里的神农氏,而是三皇那个神农氏的后代。炎、黄两个部落分别生活在姬水、姜水两河流域。这两条河流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姬水现在叫“漆水”或“漆水河”,姜水现在叫“清姜河”,都汇入渭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换言之,炎、黄两部落都兴起于渭河的上中游的“关中平原”一带,是非常肥沃富庶的地区。 炎帝神农比较强势,经常欺负其他部落,于是那些部落就归顺黄帝轩辕。黄帝勤加管理,政治清明,安顿百姓,而且能顺应四时五行,教导百姓播种收获粮食,让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整顿军队,率领士卒,与炎帝有阪泉之战,一共打了三次,*终将炎帝打败,统一了各部落。就此炎黄华夏民族所居的中原地区就成为文明程度*高的区域。 另有一个“九黎族”,也可以称为“九夷”,与炎黄华夏分属不同的氏族。九黎的首领叫蚩(chī)尤,不听从黄帝的命令,常起来作乱,他骁勇善战,武器也比较先进。九黎族的发源地是山东曲阜,后来经过不断拓展,拥有的地盘越来越大,技术知识进步也很快,懂得农耕,会饲养家畜,手工艺很好,能制作很多新式的武器。随着人口和实力的增加,蚩尤就往西扩张,觊觎关中这块富庶的地方,*后终于往西进攻侵犯。黄帝征集四方各部落的军队,跟蚩尤在涿鹿之野激战了一场,史称“涿鹿之战”。涿鹿之野大约在现在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交界处,主要在河北省境内。 三、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决战——涿鹿之战 《史记》对这场战争的经过没有详细说明,如同《周易》屯卦六二爻辞,《列子·黄帝篇》,叙述黄帝建国及涿鹿之战,都不如不尽可信的传说资料详细。《山海经》里有神话式记载,传说蚩尤用法术,让天地间充满大雾,困住黄帝。黄帝用指南车辨别方位,带着军队冲出浓雾。也有人说,双方都让巫师作法,黄帝让应龙先在水流上游筑坝蓄水,再放开水坝让大水倾泻而下,淹没对方军队。蚩尤请风神、水神和雨神相助,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又把黄帝的军队给困住,于是黄帝请玄女阻止风雨,又率军队趁机快速进攻,打败了蚩尤。 且说黄帝打败蚩尤以后,真正统一了各个部落,成为一个民族的始祖,开创华夏文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这个称号指的是文化高雅的礼仪之邦,文明兴盛、服制华美的中原民族。日后,华夏成为汉族或中国的代称,其外围的四方之地就叫作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统称为“四夷”,这就是黄帝的治国功绩。 四、黄帝的政绩 《史记》里说:黄帝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敏锐,很幼小就会说话,是个特殊的孩子。黄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先农而后兵,首先重视的是百姓生活,教百姓耕种的技能,让他们懂得顺应自然节候来耕作,又教百姓织布,让他们能够有衣服穿。在安顿了百姓之后才进行征战的事,就是先安内而后攘外的作为,也是行仁政的表现。黄帝很懂军事,包括制作武器、规范训练、讲求兵法等,但他所进行的都是合乎正义的战争。黄帝设立官吏制度并加以监察,自己事事率先垂范、身先士卒。黄帝任命官吏,推算历数,建立历法,有助于百姓生活,也顺应天地的纲纪,明白死生的道理。黄帝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并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人事上,放到生活里,并讲解给百姓听,让百姓逐渐开化。除了安定百姓之外,黄帝还顺乎自然,使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万物各安其所,减少了灾害;山水土石、金玉矿物等,善加利用,不去破坏;还有指南车、文字等发明。总之,黄帝德性的发挥,使华夏文明开始有了决定性的发展,其文治武功光耀日月,为后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黄帝的德泽可谓广布后代。 黄帝的“黄”指相应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土德”,黄色似土地的颜色,古来称为正色;“帝”指轩辕氏的德性、恩泽可以相配于天地,故尊之为帝。东汉应劭《风俗通》说:黄帝开始戴冠冕,穿衣裳,造房屋,建立礼法制度,跟大地有同样的功绩,于是称“黄”。黄者光也、厚也,是中和之色;他是天下的共主,所以称之为帝。*后,归结其功绩如下: **,黄帝讨伐作乱的人,平定以后就立刻离去,并不去侵占人家的土地,尊重各个部落国的主权,奠定了华夏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性。 第二,黄帝在治国理政方面,*重视安抚百姓,一切创造、建设都以百姓为主。这种以民为贵的做法,显然是施行仁政的开端和典范。之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诸帝都是继承这种仁政又将其发扬,而有顺天应人、仁慈爱民、节俭廉政、尊重礼法、尊德敬业、政治清明的绩效,以至于商汤、文、武、周公的圣王道统,*终由孔子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三,黄帝一切作为不违背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之道”的看法和做法,是对后世的重要启示。黄帝开启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中华这个古老文明的族系和国度,并使之屹立于世界几千年。始祖黄帝功绩不可抹灭,所以,司马迁以黄帝作为《史记》的开头,是有其道理的! 五、黄帝的继承人颛顼和帝喾 《五帝本纪》也记述了黄帝的后代颛顼帝、帝喾等。因为史料不全,甚至留传下来的资料互相冲突,有不合理之处,很难厘清、解释。例如称谓不同,辈分上的差异,年龄过长,都有争议。其实始民时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寿命的长短,都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推断,只能保留《史记》记述,信其可信,存其可疑。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姓氏的有十四个,其中黄帝的元妃嫘(léi)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叫玄嚣、昌意。黄帝驾崩后,颛顼帝高阳氏登上帝位执政,高阳是昌意的儿子;颛顼帝传给玄嚣的孙子高辛,就是帝喾;帝喾传给儿子放勋,就是尧;尧禅让帝位给颛顼的六世孙重华,即舜;舜之后,帝位禅让给了颛顼的孙子禹(也有人说禹是颛顼的六世孙)。 颛顼帝个性很沉静、清明,有智谋,通达事理,依循着黄帝的制度,遵循天道,顺应四时,善用地利,对于天地鬼神也都用一定的法度去祭祀。这一切都是继承了黄帝的传统,符合以德泽去教化百姓、治理百姓的明君作为,是行仁政,因此四海之内社会安定而富足。 帝喾高辛氏天赋异禀,跟一般平凡人不一样,生下来就会说话,十五岁就辅佐颛顼。颛顼帝驾崩后,三十岁的高辛氏登上帝位。帝喾非常明智而有远见,治理上依然是承继黄帝以来的精神,顺天应人,仁慈爱民,严以律己,特别廉政俭朴,一心为了天下百姓,重视安顿和教化百姓,尊礼仪,敬鬼神,崇道德,是圣贤的作为,天下人莫不归心顺服。
作者简介
王令樾,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自幼随母亲读唐宋诗词,偶窥笔记杂丛。于辅仁大学中文系任教之时,秉承庭训,知研习国学不可偏废,故跟随父亲王礼卿教授读《诗经》,以王教授所著《诗经四家诗恉会归》为学习之本;同时又研习与经学相配的纬学,并有所著述。子书《道德经》受教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并获得毓老别有见地的道家思想。史书以《史记》见长。集部以家传《昭明文选》为首要;其次秉承父亲所教导的古文义法,以《历代文约选详评》为教本,研修并授受古文、骈文课程;又随父亲读《文心雕龙通解》,以求统贯中国文学批评之理论。此外,于中国古典小说多有涉猎,亦长期授课。可谓一生心在国学,以中国传统学术之永续流传为志业。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