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影像设备学(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第5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医学影像设备学(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第5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1星价 ¥61.2 (8.5折)
2星价¥61.2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307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2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117330725 ; 978-7-117-33072-5

本书特色

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保证了本套书的编写质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第5版)是在前4版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由全国医学影像设备学专家共同编写而成。第5版教材的主要特色是纸数融合,对数字内容进行了极大的丰富,为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考试,配套编写了线上题库;为便于教学,各章添加了重点微课和各种影像设备的基本操作、基本结构小视频。为加强实验教学,供各校任选的实验增加到11个,并增添了主要实验的演示小视频。

内容简介

在分析总结前4版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继续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优选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目标和特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和临床实践,编写中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参数、质量控制为重点,尽可能结合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现状,删减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 全书共分九章和实验部分。**章简要介绍了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研究对象、重要性、发展历程和分类,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了X线机、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质量控制等;第九章介绍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验部分精选了11个任选实验并配有演示视频。

目录

**章 绪论
**节 概述
一、研究对象
二、重要性
三、主要内容
四、学习要求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X线机的发展
二、CT设备的发展
三、MRI设备的发展
四、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
五、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
六、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特点
一、诊断设备
二、医学影像治疗设备

第二章 X线发生装置
**节 X线管
一、固定阳极X线管
二、旋转阳极X线管
三、特殊X线管
四、特性与参数
五、管套
六、X线管的冷却
第二节 高压发生器
一、高压变压器
二、高压元器件
第三节 控制台
一、对电路的基本要求
二、基本电路
三、单元电路简介

第三章 普通X线设备
**节 基本结构
一、概述
二、普通X线透视与点片摄影附属装置
三、普通摄影X线机及其附属装置
四、其他专用X线机
第二节 工频X线机
一、传统X线机
二、程控X线机
第三节 高频X线机
一、概述
二、直流逆变电源
三、闭环控制
四、高频X线机举例
第四节 医用×线电视系统
一、概述
二、电视基础
三、影像增强器
四、CCD摄像机
五、自动亮度控制
六、医用显示器

第四章 数字X线设备
**节 概述
一、计算机X线摄影设备
二、数字X线摄影设备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
四、数字X线透视设备
五、数字X线成像与传统增感屏胶片成像比较
第二节 计算机X线摄影设备
一、分类与基本结构
二、影像板
三、读取装置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
五、图像存储装置
六、C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
七、使用注意事项及日常保养
第三节 数字X线摄影设备
一、构成
二、分类
三、工作原理
四、不同成像介质DR的图像质量比较
五、DR主要性能参数
六、DR特殊成像技术
七、使用注意事项及日常保养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
一、DSA工作原理与基本组成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三、对X线机的要求
四、X线管及探测器支撑装置
五、导管床
六、高压注射器
七、图像采集、后处理与显示系统
八、DSA系统的特殊功能
九、主要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
十、日常维护与保养

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发展趋势
三、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构成
第二节 成像系统
一、投影数据获取装置
二、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
第三节 螺旋CT
一、特点
二、螺旋扫描装置
三、多层螺旋CT
四、特殊CT
第四节 质量保证
一、质量保证参数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三、伪影

第六章 磁共振成像设备
**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特点
三、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 主磁体系统
一、主磁体的性能指标
二、永磁型磁体
三、超导型磁体
四、匀场技术
五、磁屏蔽
第三节 梯度磁场系统
一、梯度磁场的产生
二、梯度磁场线圈
三、技术参数
第四节 射频系统
一、射频线圈的种类
二、发射线圈与发射通道
三、接收线圈与接收通道
第五节 计算机系统
一、梯度磁场的控制
二、射频脉冲的控制
三、图像重建
四、图像显示
第六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质量保证
一、主要参数
二、检测体模
三、伪影
四、操作规范

第七章 超声成像设备
**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分类
三、医用超声成像技术
第二节 B超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医用超声探头
二、模拟B超
三、全数字B超
第三节 超声多普勒成像
一、超声多普勒技术
二、多普勒频移信号的显示
三、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
第四节 超声成像新技术
一、三维成像技术
二、谐波成像技术
三、介入性成像技术
四、组织弹性成像技术
第五节 超声设备的日常维护与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
二、质量控制

第八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
**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分类及应用特点
第二节 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基本部件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准直器
三、闪烁晶体
第三节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探测器
三、机架
四、扫描床
五、控制台和计算机
六、外围设备
第四节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探测器
三、机架
四、计算机和网络系统
第五节 双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和设备
一、SPECT/CT设备
二、PET/CT设备
三、PET/MRI设备

第九章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二、系统架构
第二节 工作流程与数据交换分析
一、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乳腺X线摄影检查类型
二、CT、MRI检查类型
三、RIS、PACS、影像检查设备、自助打印系统、云照片存储系统相关工作流程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与系统集成
一、技术标准
二、系统集成
第四节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设
一、项目调研评估
二、项目需求分析
三、全院级PACS的规划和建设
四、信息系统的管理
第五节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远程放射学系统
二、医学影像云服务
三、计算机辅助诊断

实验
实验一 X线管检查与实验
实验二 倍压整流电路的工作特性
实验三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的工作特性
实验四 CR设备的操作与图像处理
实验五 DR设备的操作与图像处理
实验六 DSA设备的基本操作
实验七 CT设备的使用操作
实验八 MRI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实验九 MRl设备性能检测
实验十 全数字B型超声诊断仪基本设置和操作
实验十一 SPECT的使用操作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韩丰谈,男,1965年7月出生。山东医科大学放射学院影像设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用X射线设备及用具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从事高校教学工作35年,历任卫生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本科用),《医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主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15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影像设备学”负责人、主讲教师;山东省省级优质课程群“医学影像设备学”负责人、主讲教师;山东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主讲教师;山东省省级成人教育特色课程“医学影像设备学”负责人。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医学影像物理学”“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学”等多门课程。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省级教材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3项。    李彪,男,1963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致力于分子核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包括核素多模态影像诊断及核素治疗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称号。以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已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目前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核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李林枫,男,1963年5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影像设备学教研室主任。从事教学工作33年,主要从事医学成像原理和医学影像设备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和“受学生喜爱教师”称号。参编多部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    李晓原,男,1965年4月出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医学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编委。从事教学工作36年。主要从事医学院学生的“医学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用传感器”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物理学》等教材15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雷子乔,男,1974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技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技师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多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7部,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及参与编写高校教材及专著10余部。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省级课题8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先后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武汉市科技进步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