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1星价 ¥99.4 (7.2折)
2星价¥99.4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6375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72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300263755 ; 978-7-300-26375-5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考察了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提出、形成、发展、核心内容等,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和实施步骤进行论述,*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策建议。

目录

序言
上篇 生态文明的问题视阈
**章 生态文明的概念建构
一、全球问题的文明悖论
二、生态科学的理论提升
三、生态战略的实践整合
四、生态思潮的话语融合
五、特色理论的开拓创新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研究方法
一、文明研究的实践视野
二、文明研究的过程视野
三、文明研究的结构视野
四、文明研究的多样视野
五、文明研究的阶级视野
第三章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的生态命运
二、生态议题的整体历程
三、生态理论的科学性质
四、生态理论的世界图景
五、生态理论的性别维度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文化之根
一、生态文化的历史流变
二、生态危机的文化反思
三、中华农业的生态之基
四、中华医学的生态之法
五、中华伦理的生态之则

中篇 生态文明的理论规定
第五章 生态文明的发生机制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
三、自然系统的社会进化
四、对象活动的双重效应
五、生态文明的建构原则
第六章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
一、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
二、渔猎社会与生态文明
三、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五、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第七章 生态文明的结构定位
一、社会结构与文明形式
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
三、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
四、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
五、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
第八章 生态文明的系统构成
一、生态文明的基础系统
二、生态文明的手段系统
三、生态文明的控制系统
四、生态文明的支柱系统
五、生态文明的目的系统

下篇 生态文明的实践指向
第九章 生态文明的小康目标
一、生态变革的中国之路
二、全面小康的生态构想
三、生态小康的社会根基
四、生态小康的现实选择
五、全面小康的永续愿景
第十章 生态文明的发展支柱
一、科学发展的生态建构
二、发展主题的生态创新
三、生态建设的辩证要求
四、生态建设的战略思维
五、环发问题的科学解答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三、中心之争的科学超越
四、人的发展的生态选择
五、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的制度依托
一、唯物史观的社会理想
二、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
三、和谐社会的生态选择
四、和谐社会的生态特征
五、社会进步的生态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的优良传统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潮流之前,我们在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妥善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建构起来的。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人百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在付出血和泪的代价的过程中,我们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样,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这样,如何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成了一个历史高难度问题。在这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自然生态环境情况是国情的基本要件。这样,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但是,在制度变革完成以后,如果将生态环境问题仅仅看作资本主义的“文明病”,或者天真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会自动地避免这个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会付出生态代价甚至是沉重的生态代价。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飞阶段,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认识到了人口多具有二重性,提出对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应该实行计划管理。在20世纪50年代的设想是,“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或者设一个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人民团体也可以组织一个”①;同时提出,“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②。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明确地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2)在资源问题上,我们对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有清醒的意识,要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厉行节约,认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①。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根据之一,就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国情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②。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资源高消耗尤其是土地资源高消耗的发展道路。  (3)在生态问题上,我们认为森林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做好绿化工作,这对工农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要注意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问题。在农村地区,“短距离的开荒,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③。在转向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我们明确提出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④。这里,将植树造林看作造福后代的事业,事实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在环境问题上,我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明确地意识到了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并且在国务院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了环境外交和环境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例如,1972年,我国派代表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国学者还参与了《只有一个地球》报告制定的有关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确地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开始颁布相关的法律,并在政府机构设置中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事实表明,我们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开始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在我国现代化起飞的过程中,这种干预和治理事实上就是要预防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对现代化的制约和影响,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  在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中,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积极主动参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基础上,根据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世界上**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这充分履行了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①这样,我们就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一同确立为我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并列,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这里,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就揭示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内在关联。

作者简介

  张云飞,内蒙古丰镇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等问题。出版《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等各类学术著作30余部,在中国、韩国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