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流失文物迷踪1

中华流失文物迷踪1

1星价 ¥43.9 (5.5折)
2星价¥43.9 定价¥79.8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628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229162825 ; 978-7-229-16282-5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 流失文物的失窃经历,海外流转的迷境追踪★ 追讨流失文物的曲折历程,作者亲历的事件始末★ 探索流失文物渊源、历史和流传,图文并举★ 专业的文物品鉴与赏析★ 精编精印的精品书籍,值得爱好者一生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流失文物迷踪》系列丛书的**辑,本辑共分五个专题,分别为“文物流失**案”“圆明园大劫难”“紫禁城的黄昏”“在漫长的古道上”“从云冈到龙门”。 “文物流失**案”,首先界定了流失文物的三个条件,凡具备这三个条件者,皆属流失文物范畴。在此基础上,本专题讲述了宁波天宁寺铜钟、镇江甘露寺铁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部件等,在**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盗走的经过。本章还讲述了一个劫夺中国文物的模板式人物——德国人郭实猎(中文名)在中国的经历。 “圆明园大劫难”,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在园中大肆抢劫,使无数珍贵的中华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重点介绍了圆明园海晏堂喷泉装置的十二生肖铜首像中,部分生肖铜首回归祖国的曲折历程,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中斗智斗勇,*终使国宝重归国门,其中不乏香港的爱国企业家,将自己重金购得的国宝无偿捐献祖国,展示了华夏儿女浓浓的爱国情怀。 “紫禁城的黄昏”,讲述了1900年庚子国难时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大肆劫掠中国文物的事件。其中,重点介绍了被劫掠的中华珍贵典籍《永乐大典》、古观象台上明末清初的天文观象仪器、景山后寿皇殿珍藏的清代初年皇家画册及历代珍贵书画等等,对所涉及的文物,尽量对其来龙去脉作了交待。 “在漫长的古道上”,讲述了我国甘新内蒙等丝绸之路带上,在20世纪初年,各国列强组织所谓的探险队纷至沓来,对我国沿线文物进行盗掘和掠夺的事件,其中重点讲述了敦煌藏经洞无数珍品卷轴的流失,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云冈到龙门”,讲述了国外所谓的专家学者及古董商人,对我国云冈、龙门山、响堂山、龙门石窟等几处石窟遗址中的佛像菩萨像等进行疯狂盗凿的事实,并追踪了数宗文物的去向。书中明确指出,当时的中国政府明令禁绝这些盗凿和盗掘行为,并派出古物保护委员会的专业人士进行调查,因此,这些被盗取的佛首佛身等,绝对属于非法行为,属流失文物范畴,我国有追索的权利。 本书同时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例如对其中一些流失的书画作品,通过其中钤印款识等内容,探索本卷轴的前世今身,对其创作、流传、收藏等情况细加梳理,对其流失情况进行追踪,其中涉及诸多文史类知识,能使读者开卷有益。

目录

目录

序 云游 /1

壹 文物流失**案 /1
1.庚子历劫 /2
2.从一个特例说起 /2
3.劫夺文物的模板人物 /4
4.英军的“遗憾”:镇江铁塔 /6
5.英军的战争“纪念品” /9

贰 圆明园大劫难 /13
1.原罪:额尔金主义 /14
2.因果:传教士的幻想 /18
3.劫难:蒙托邦的战利品 /24
4.借口:“一个记者被虐致死” /30
5.拍卖:赃物被洗白 /34
6.证据: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38
7.亲历兽首回归 /41

叁 紫禁城的黄昏 /73
1.毁于战火的孤本 /74
2.颐和园二度遭劫 /80
3.三海子备忘录 /87
4.古观象台之劫 /93
5.康乾盛世的写真 /99
6.乱世乱市 /109
7.惊梦小白楼 /119

肆 在漫长的古道上 /131
1.*先到来的俄国人 /132
2.收获*大的德国人 /137
3.被叫停的拍卖背后 /141
4.触目惊心藏经洞 /147
5.秘境黑水城 /171
6.莫高窟的罪恶手印 /175

伍 从云冈到龙门 /185
1.不可恢复的圣境 /186
2.山中商会的生意 /198
3.残破的龙门 /213

编辑手记 /224

展开全部

节选

壹 文物流失**案 1.庚子历劫 1840年庚子年,**次鸦片战争;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两个庚子年间一甲子,整整60年,中国屡遭外敌侵略、剥削,一步一步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文物流失,是战争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历史的挽歌,文化的浩劫。正可谓,西风烈,枝残叶凋零;树将倾,根脉几欲绝。 中国文物流失,发端于**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劫掠、焚烧了圆明园,更是大规模文物流失的开始。1900年庚子国难后,中国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大量文物通过盗窃、走私等非法方式流失,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在万干流失文物中,哪一件算得上**件呢? 2.从一个特例说起 **次鸦片战争中,1841年8月,英军第二次沿海北上,于10月13日占领宁波府城(鄞县治所,今宁波鄞州区)。据《鄞县通志》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兵踞城毁佛像,掳钟出海”。此“钟”,是原位于宁波天宁寺的一口铜钟。英军将天宁寺铜钟当作战利品运回英国,献给维多利亚女王。1844年,维多利亚女王将铜钟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图1-1)。 天宁寺铜钟上有铭文:“天灵禅寺(避讳道光皇帝旻宁,天宁禅寺写作天灵禅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钟面还铸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捐资信众姓名、108佛像和八卦纹等。*重要的是记录了铜钟的铸造者和铸造时间:“宁绍台兵备道周彦,知鄞县事舒忝受,绍城昌安门外易东木同男增贵铸造,大清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八月吉旦。” 天宁寺铜钟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铸成,两年后被英军掠去,在当时,铜钟还很新。 那么,它算是流失文物吗? 这里有必要简述一下流失文物的定义。流失文物专指因战争劫掠、盗窃、走私等通过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手段而脱离原址和原属国的历史纪念物。 就世界范围而言,文物流失的主要时间段,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到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200多年。 文物流失国,主要是在殖民扩张和侵略战争中受侵略的国家,以埃及、希腊、中国、秘鲁等亚非拉文明古国为主,有30个左右。 文物流失的途径主要有三:战争中的劫掠;古董交易所引发的盗墓、盗掘、盗凿以及对文化遗迹的破坏;走私。 流失文物的类别,以不可移动文物和出土文物为主,例如壁画、雕刻造像、建筑构件、墓葬品、古遗址的出土器物等,还包括战争中被劫掠的古籍、文献、书画、古董艺术品等历史传承的古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藏有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这是在评说中国流失文物时经常被引用的一个数据。 这的确是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但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文物,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它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或者说流失文物是海外藏中国文物的一部分,是个特例。自古以来中国有大量器物因文化交流和贸易而输出到很多国家,但这不属于文物的流失。当时代走到1840年这个关键时间点以后,世道逆转,中国古物以非法方式被交易、以非法方式被掠夺或走私到国外,这才是文物的流失。 判断流失文物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其本身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原址被破坏;其出境方式是非法的。以此作考量,天宁寺铜钟就是流失文物,是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掠夺而流失的**件有代表性的文物。 当然,鸦片战争中,英军也盯上了诸多有着上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古物。当时,英国“复仇女神号”兵舰曾游弋于中国沿海并进入长江作战。1844年,伯纳德在伦敦出版《复仇女神号航行战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参战经历,其中提及英军士兵破坏古迹、占有古物的行为。比如在镇江,英军曾考虑将一座铁塔作为中国典型古物的标本,拆解后运回英国。“比起缴获的枪炮,这座铁塔无疑是更为精美和有价值的战利品。”英军按照惯例,以发现者郭实猎的名字命名此塔为“郭实猎塔”。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牛宪锋,山东章丘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2002年参与创办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公益基金),曾任总干事,一直从事中华文物流失的调查研究,追索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曾组织和实施多个流失文物追索和回归项目,例如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和龙门石窟佛造像回归。长期在古建、遗址、博物馆间工作,致力于探究流失文物的渊源、历史和流传,以及实现流失文物的复原。曾编纂《佛舍利五重宝塔》《唐鸿胪井碑》《大师之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梁思成》等;参与专栏《国宝档案》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