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国家形象塑造:Chinese Literature(1978—1989)外译研究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国家形象塑造:Chinese Literature(1978—1989)外译研究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2805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308228053 ; 978-7-308-22805-3

本书特色

Chinese Literature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史上具有开拓意义和里程碑价值的重要实践。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该杂志开启了文学对外译介的新时代,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本书作者试图以这本中国**文学对外宣传期刊在1978—1989的“新时期文学”对外译介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形象视域出发,通过考察其国际传播的生存环境、译介选材、文本构建和翻译策略等具体方面,来全面呈现这段时间Chinese Literature为我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和国家形象塑造所付出的努力,从而深入探究文学对外译介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丛书简介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由浙大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担任馆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界*高奖项之一 ——“北极光”翻译奖的得主许渊冲担任顾问。Chinese Literature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史上具有开拓意义和里程碑价值的重要实践。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该杂志开启了文学对外译介的新时代,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本书作者试图以这本中国**文学对外宣传期刊在1978—1989的“新时期文学”对外译介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形象视域出发,通过考察其国际传播的生存环境、译介选材、文本构建和翻译策略等具体方面,来全面呈现这段时间Chinese Literature为我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和国家形象塑造所付出的努力,从而深入探究文学对外译介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丛书简介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由浙大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担任馆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界*高奖项之一 ——“北极光”翻译奖的得主许渊冲担任顾问。 综观中华文化发展史,翻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之用为大矣哉”。翻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从文化角度来考察翻译,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其形式与内涵在不断丰富,且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被动的联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建构性的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重大力量,我们应站在跨文化交流的高度对翻译活动进行思考,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目标来考察翻译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中华翻译研究文库”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集合全国译学界的力量,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本文库坚持积累与创新的学问之道,收录的翻译研究领域的专著、论文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社会性、跨学科性,就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如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研究、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与影响研究等,旨在打造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品丛书,“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推出具有学术性与开拓性的“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总主编简介 许 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与法国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之一。Chinese Literature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目前具有开拓意义和里程碑价值的重要实践。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该杂志开启了文学对外译介的新时代,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本书作者试图以这本中国**文学对外宣传期刊在1978-1989间的“新时期文学”对外译介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形象视域出发,通过考察其国际传播的生存环境、译介选材、文本构建和翻译策略等具体方面,来全面呈现这段时间Chinese Literature为我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和国家形象塑造所付出的努力,从而深入探究文学对外译介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

目录

绪论 **节 中国文学的异域“译入”与本土“译出” 第二节 翻译与国家形象塑造 第三节 Chinese Literature的研究现状 **章 社会语境 国家形象重塑之契机 **节 1978-1989年Chinese Literature的繁荣景象 第二节 “解冻”后国际社会的“中国热” 第三节 “复苏”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小结 第二章 译介选材 国家形象之具体呈现 **节 “伤痕”主题作品与“文革”镜像 第二节 改革文学与改革中国 第三节 乡土寻根作品与民族中国 第四节 大众通俗作品与民间中国 小结 第三章 “译”“介”互文 国家形象塑造之文本架构 **节 互文性与文学对外译介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与Chinese Literature之互文建构 第三节 Chinese Literature(1978-1989)之“译”“介”互文 小结 第四章 译介规范 国家形象塑造之实现途径 **节 社会规范:翻译政策 第二节 机构规范:责任分工 第三节 译者规范:翻译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95年来中国政府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重要工程/项目 附录2 Chinese Literature(1983-1989年)文艺简讯之文艺动态一览表 附录3 Chinese Literature(1983-1989年)新时期文学作品英译译者与译作一览表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乔洁,博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史,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研究。已出版《解析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