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1星价 ¥90.1 (5.7折)
2星价¥90.1 定价¥15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9543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876页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20195430 ; 978-7-5201-9543-0

内容简介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问。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了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目录

插图目录/003

表格目录/005

前 言/001

致 谢/001

**章 重新思考晚期帝制科举考试的历史根源/001

第二章 明初的皇权、文化政治与科举考试/064

第三章 晚期帝制中国科举考试的制度动态与精英流动/124

第四章 科场与王朝权力的局限/173

第五章 文言读写能力与晚期帝制科举的社会维度/241

第六章 焦虑情绪、科举美梦与备考生活/302

第七章 科举考试的文化范畴与作为精英写作的八股文/380

第八章 评卷标准、文士阐释与王朝对知识控制的局限性/431

第九章 科举考试中的科学、史学与汉学/470

第十章 19世纪之前清政府科举科目改革的加速/534

第十一章 去合法化与去经典化:进退失据的清末科举改革/583

附录一 科举考试一手文献,1148—1904(1042种记载)/647

附录二 摩门族谱图书馆馆藏科举考试一手文献/660

附录三 表/666

附录四 650—1905年间科举考试科目时间轴/756

附录五 除地方志外科举考试史料的主要类型/768

原始、二手文献书目/770

索 引/826

译后记/877

插图目录

前彩插页:一份1667年的科举朱卷

图4.1 府考考试场所/177

图4.2 万历朝甲辰科(1604年)状元号舍醉酒/178

图4.3 南京乡试考场/179

图4.4 顺天乡试、会试考场/181

图4.5 南京科场主入口/182

图4.6 通往号舍的走道/182

图4.7 开放式的号舍/183

图4.8 作弊褂(含细节)/185

图4.9 康熙朝乙丑科(1685年)科场第二场“论”的草稿/186

图4.10 墨卷试纸(1685年)/187

图4.11 甲辰科(1484年)状元游街/191

图4.12 辛未科(1571年)状元梦遇朝廷赐状元匾/192

图5.1 庚戌科(1430年)状元通过记忆题写文章/264

图5.2 甲申科(1464年)状元孩童时学习识字/265

图5.3 庚辰科(1400年)状元幼年读书情景/272

图5.4 辛未科(1391年)状元居家读书/275

图6.1 指点魁星(1502年)/318

图6.2 登科预兆/319

图6.3 李文渊送犬肉(1406年)/325

图6.4 三首三元(1445年)/334

图6.5 双头人骑马(1583年)/338

图6.6 金甲神人持黄旗(1454年)/339

图6.7 骑马上天门(1544年)/341

图6.8 羊头献于前(1451年)/342

图6.9 黄鹤飞来(1505年)/343

图6.10 仙以药丸食之(1541年)/345

图6.11 仙女乘鹤(1599年)/346

图6.12 状元乘莲(1533年)/347

图6.13 登科有兆(1822年)/359

图7.1 洪武朝戊辰科(1388年)状元任亨泰的书写随身用具/387

图11.1 农民捣毁新式学堂/635

表格目录

表1.1 元代1315—1366年每科进士人数表/666

表1.2 宋、金、元、明年均举人、进士人数表/666

表1.3 两宋历朝进士人数统计表/668

表1.4 元代历朝进士人数统计表/669

表1.5 明代历朝进士人数统计表/670

表1.6 宋、明两代私人书院/671

表2.1 明代1370—1630年乡试举人配额/672

表2.2 明代1371—1601年会试中举人考中占比及其与唐、宋同类占比的比较/672

表2.3 明代1371—1637年会试五经专经的占比分布/673

表2.4 明代1399—1630年应天府府试五经专经的占比分布/674

表2.5 明初科举南、北进士人数占比/674

表2.6 明初及明中叶各州府举人、进士排名/675

表2.7 明、清两代乡试举人配额及清代各省进士分布/676

表2.8 明、清两代各省殿试三甲与会试会元统计表/676

表2.9 明初南部江西、浙江省进士占比/677

表3.1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流程/678

表3.2 清代1645—1695年通州、静庠地方考试生员配额/679

表3.3 明代应天府(江南)乡试举子中榜占比/680

表3.4 明、清两代浙江省乡试举子中榜占比/681

表3.5 明、清两代顺天府、山东省乡试举子中榜占比/682

表3.6 明、清两代其余省份乡试举子中榜占比/682

表3.7 明代山东举人仕途道路/684

表3.8 明代山东举人出任官职一览/685

表3.9 明代山东进士仕途道路/686

表3.10 明代1465年山东乡试考官表/688

表3.11 明代1594年山东省乡试考官职级表/688

表3.12 明代1465—1639年主考/同考及其科举功名一览表/689

表3.13 明代浙江省乡试考官历年统计表/691

表3.14 明代会试主考/同考情况/692

表3.15 明代会试考官表/693

表3.16 明代殿试考官表/696

表3.17 明代1370—1634年福建省各州府举人、进士一览表/697

表3.18 明代1370—1546年福建省福城举人考中进士情况表/697

表3.19 明代1370—1636年福建籍考生综合情况表/698

表3.20 清代1691—1850年会试考生上榜概率/699

表3.21 清代统治时期明末、清初山东籍举人考取进士统计表/700

表3.22 清初科举主考/同考履历时间对照表/700

表3.23 清代1645—1900年各省举人配额一览表/701

表4.1 明代科举乡试官员统计表/703

表4.2 明代科举会试官员统计表/703

表4.3 明代科举会试专经考房数量统计表/704

表4.4 清代会试专经考房数量统计表/705

表4.5 清代科举会试官员统计表/705

表4.6 清代地方官出自科举、荫补、捐纳比例表/706

表4.7 道光朝1821—1850年间各省捐纳监生人数及金额一览表/707

表4.8 清代1850年前各省生员配额、数量分布/708

表4.9 清代1850年后各省生员配额、数量分布/709

表5.1 明、清两代科举乡试考生社会背景/710

表5.2 明、清两代科举会试、殿试考生社会背景/710

表5.3 明代1371—1643年民户、军户、匠户进士分布/711

表5.4 明代应天府(南京)举人地理分布/712

表5.5 869—1874年历代苏州籍状元人数分析/712

表5.6 清初顺天府科举考试举人各省地理分布/713

表5.7 清代各省状元分布/713

表5.8 明代进士地理分布/714

表5.9 明代1385—1622年各省进士分布/715

表5.10 清末各省进士配额与实际中榜人数一览表/717

表5.11 清初、清末进士地理分布比较/718

表5.12 明、清两代各省平均每百万人口进士数/719

表5.13 明代1370—1600年间浙江省五经专经占比分布表/720

表5.14 明代1399—1636年间福建省五经专经占比分布表/721

表5.15 清代1654—1759年间顺天府五经专经占比分布表/721

表5.16 清代1678—1747年间江南五经专经占比分布表/722

表5.17 清代1655—1760年间会试五经专经占比分布表/722

表5.18 明代举人乡试中举年龄分布/723

表5.19 清代举人乡试中举年龄分布/723

表5.20 明代47名科举状元中榜年龄/724

表5.21 清代67名科举状元中榜年龄/724

表5.22 明代殿试进士年龄分布/725

表5.23 清代殿试进士年龄分布/726

表8.1 明、清两代四书文在科举*终排名中的重要性分析/726

表8.2 明代和清初策论在科举*终排名中的重要性分析/731

表8.3 明代1371—1610年47名殿试状元的乡试、会试名次样本统计/739

表8.4 清代1664—1852年60名殿试状元的乡试、会试名次样本统计/742

表8.5 明代1474—1600年策论论题分类统计表/744

表8.6 清代1646—1859年策论论题分类统计表/745

表8.7 清代1756—1762年70道科举乡试策问题分类对照表/746

表8.8 清代1840、1849年各省乡试策问题分类合计/747

表10.1 明代、清初论在科举*终排名中的重要性分析/748

表10.2 清末试帖诗在科举*终排名中的重要性分析/750

表10.3 清末五经考题在科举*终排名中的重要性分析/751

表11.1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各等级科举功名者人数比例分布一览/75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合聘教授(2002-2017,其中在东亚系为1958届胡应湘讲席教授),于2017年荣休。代表作有《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迁》《科学在中国(1550-1900)》以及这本《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