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234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3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030723475 ; 978-7-03-072347-5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阐释、展现了洛阳考古百年的辉煌成就。本书不仅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等国家重大考古项目的丰硕研究成果,还包括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十余项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数十项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洛阳在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中的成果,这些考古发现和文保成果不断实证着洛阳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演变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方面的显著成效,以及洛阳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所做的贡献。本书逻辑严谨、材料丰富、内容翔实、论述详略得当。

目录

目录
序 赵晓军 i
前言 1
**部分 百年历程
Part I Efforts in the Past Century
**单元 洛阳考古历程
一 洛阳考古的起步阶段(1921—1948年) 4
二 洛阳考古的奠基阶段(1949—1977年) 5
三 洛阳考古的发展阶段(1978—2011年) 7
四 洛阳考古的新时代(2012年至今) 8
第二单元 国家重大考古项目
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 9
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0
三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 12
四 重大工程考古项目 13
第三单元 洛阳历年重要考古发现
一 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洛阳上榜名单 插页
二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洛阳上榜名单 插页
三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洛阳上榜名单 插页
四 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洛阳上榜名单 插页
第二部分 百年考古成果
Part II Archaeology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Century
**单元 史前考古——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东亚古人类进化演变的重要区域——栾川旧石器遗址群 17
洛阳地区发现的*早直立人化石遗址——孙家洞遗址 18
古人类用火、控火的实证——龙泉洞遗址 21
古环境变迁的活化石——北窑旧石器遗址 22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时期
原始农业的“火种”——寨根遗址 25
仰韶文化时期
华夏史前文明承袭过渡的见证——王湾一二期遗址 26
河洛地区的文明之光——妯娌遗址 27
瓮棺“伊川缸”发源地——土门遗址 28
黄河沿岸文化发展的实证——盐东遗址 30
多元文化汇河洛,时空绵延铸早城——苏羊遗址 32
龙山文化时期
确立豫西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分期——王湾三期遗址 33
稻旱农业交会地——王圪垱遗址 33
第二单元 夏商周考古
夏 华夏*早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 34
夏文化的次级中心——南寨遗址 36
洛河流域重要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四岭遗址 38
夏文化溯源研究重要遗存——矬李遗址 39
洛阳盆地古生态环境研究的宝贵资料——皂角树遗址 40
商 夏商王朝的界标——偃师商城 41
商代村庄聚落遗存——侯城遗址 44
中小型墓葬的典型——五女冢商代墓 45
西周 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西周洛邑 46
西周规模*大的祭祀场所——西周祭祀遗址 47
大型铸造遗存——北窑西周铸铜遗址 48
寻找西周洛邑成周的重要线索——北窑西周墓地 49
从青铜铭文看贵族葬制——杨文西周贵族墓地 54
贵族葬制研究的新材料——拦沟村西周贵族墓 55
周人迁殷入洛的重要证据——瀍河殷遗民墓 56
东周 周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周王城 57
大型宫室建筑遗存——瞿家屯东周宫殿建筑遗址 64
农业经济发展与储粮手段之实物见证——洛阳战国粮仓 65
王作鼎力证帝王身份——二十七中东周墓 66
王权与礼制的象征——“天子驾六”车马坑 67
中原地区东周墓分期断代的标尺——洛阳中州路东周墓 68
“材士十万”的通都大邑——宜阳韩都故城 70
秦晋纷争下沦亡的蕞尔小国——偃师东周滑国故城 71
凭据天险的诸侯封地——偃师东周刘国故城 72
多元一体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徐阳陆浑戎墓地 73
第三单元 秦汉魏晋南北朝
都城、郡县城市、关隘遗址
汉魏帝国中枢与风范——汉魏洛阳城遗址 76
丝绸之路西行**关——汉函谷关 80
郡县首府——汉河南县城遗址 84
帝陵遗址和陪葬墓群
陵墓制度的确立与巩固——东汉帝陵 85
不封不树秘密埋葬——曹魏帝陵 94
变革与延续——西晋帝陵 101
自表瀍西以为山园 —— 北魏帝陵 102
墓葬
秦与周文化并存——洛阳秦墓 107
中原汉墓的标尺——烧沟汉墓 110
世俗生活流光溢彩——纱厂西汉墓 112
黄河遗存新坐标——黄河滩两汉墓群 119
现实社会的写真——汉代壁画墓 120
国祚短促鲜有发现——曹魏时期墓葬 130
汉制结束晋制登场——西晋时期墓葬 133
民族融合与汉化演进——北魏时期墓葬 137
第四单元 隋唐五代宋
隋唐五代 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隋唐洛阳城 139
则天礼佛堂——天堂遗址 142
武周政治中枢——明堂遗址 143
唐“神龙政变”发生地——玄武门遗址 143
隋唐**门——应天门遗址 144
皇家园林——九洲池遗址 145
沿用时间*长的古都城门——定鼎门遗址 146
东城垣上唯一的城门——宣仁门遗址 147
都城中轴线——定鼎门街 148
白居易晚年居所——履道坊遗址 149
里坊规划的典范——宁人坊遗址 150
中央官学所在地——正平坊遗址 152
国际商贸重地——南市遗址 154
唐代国家粮仓——含嘉仓城遗址 155
隋代国家粮仓——回洛仓城遗址 156
运河中心码头——新潭遗址 158
宫苑离宫
帝王宫苑——上阳宫遗址 159
皇家禁苑——西苑遗址 160
墓葬
明哲保身,抚育帝王——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 161
盛唐墓室壁画之精品——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 163
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之母——唐齐国太夫人墓 165
发现三彩俑*早的纪年墓——唐王雄诞夫人魏氏墓 166
中西文化交融互鉴——龙门安菩夫妇墓 167
见证唐末五代政坛更迭——后晋张奉林墓 171
唐至五代葬俗演变的实证——宏进物流五代壁画墓 172
晚唐仪卫制度的反映——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 173
石窟寺
龙门十寺之首——唐代香山寺遗址 175
皇家寺院建筑的典范——奉先寺遗址 176
石作踏道通木殿——擂鼓台三洞窟前建筑遗址 177
高僧墓塔汇文韵——龙门周边墓葬 180
宋 物华天宝西京城——北宋洛阳城 182
官府建筑范例——宋代衙署庭园遗址 183
太平宰相家族兴衰史——富弼家族墓地 184
北宋葬制葬俗的典范——新安县宋村北宋雕砖壁画墓 187
“二十四孝”图鉴——宜阳仁厚宋代壁画墓 188
墓葬砖雕绘画的程式化——洛阳关林钢厂医院宋代壁画墓 189
第五单元 金元明清
洛阳历史上规模*小的城池——金元明清洛阳城 190
明神宗朱翊子朱常洵藩王府邸——福王府遗址 192
使用年代长久的古井——四眼井遗址 193
宋制传承与民族融合——金元时期墓葬 194
昭穆制度影响下的明代高级官僚家族墓——明沈应时家族墓地 199
清代葬俗、服饰的生动体现——清张彦珩夫妇墓 202
第三部分 百年利用
Part III Inheritance in the Past Century
**单元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一 洛阳模式 206
二 大遗址保护 207
三 遗址保护条例、地方法规 220
第二单元 文物保护与修复利用
一 文物安防工程 221
二 文物保护项目 224
三 文物展示利用 260
第三单元 合作交流、公众考古
一 考古队伍建设 262
二 境外考古、内外交流 265
三 公众考古、研学活动 281
四 考古科研成果 290
第四单元 专家考察与学术研讨 292
结语 304
展开全部

节选

前言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和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链条和基因谱系。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序幕。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中国考古学也经过了百年风雨历程。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用手铲翻阅无字地书,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在河洛大地上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建立了从旧石器直至明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百年来,洛阳考古人栉风沐雨、孜孜以求,展示与构建了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的可以触摸的历史,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国家诞生、商周汉唐考古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2021年,洛阳有5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有21个考古项目入选“河南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了洛阳考古人的担当作为。 Preface Luoyang is the core area and one of the cradle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which has neverbeen interrupted there. The Yangshao site at Mianchi county, Henan province was discovered and excavated in 1921, markingthe beginning of field archaeology in China. Archaeology as a discipline and science in China celebratesits centennial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venes it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ver the past 100years,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rchaeologists have, simple tools in hands, explored inch by inch the land ofLuoyang area and constructed culture sequences within a time frame spanning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the Qing dynasty. Archaeologists in Luoyang have braved all weathers and other difficulties and illustrateda tangible history of artifacts, as a brilliant supplement to textual on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grows fuller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find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mankind,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civilization, birth of the state, and histories of the Shang, Zhou, Han and Tang dynasties.In 2021, five archaeological projects in Luoyang were inscribed among Top 100 ArchaeologicalDiscoveries in the Past Century and 21 among Top 100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Henan Province.These discoveries, which increased Chinese history’s credibility and enriched its connotation, haveextended the timelin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brought to life historic scenes. Today, with a great senseof responsibility, archaeologists of Luoyang keep working hard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archaeology with Chinese features, style and ethos. Part I EffortsinthePastCentury Luoyang was a crad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civilization. A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roughout ancient China, thecity stood as the Silk Road’s east end and a hub on the Grand Canal of the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boasted splendid cultural heritage. Modernarchaeology has kept advancing in China since 1921 when the Yangshaoculture was named as the first ever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n the country.Over the past century, particular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archaeologists in Luoyang have, generationafter generation, devoted all their energies to the career and made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ir contribution is memorable in the historyof Chinese modern archaeology. **部分 百年历程 洛阳是中华文明发轫和形成的核心之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中,洛阳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以1921年中国**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为开端,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洛阳考古人根植于河洛大地,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执着坚守,筚路蓝缕,艰辛探索,敬业奉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百年历程。 **单元 洛阳考古历程 百年来,依托洛阳独*的历史地位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洛阳考古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早期国家诞生、夏商文明发展和变迁、民族融合等重大学术课题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建设国家的洪流中,洛阳考古人栉风沐雨,砥砺歌行,助力国家*建设项目,在配合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小浪底、三峡工程、城市与交通设施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洛阳考古的起步阶段(1921—1948年) 这一时期洛阳地区仅开展了一些零散的考古调查,田野考古工作数量、成果有限。1932年,李济、董作宾赴洛阳,调查了伊阙、北邙、金庸城三处遗址。1937年,河南省博物馆派人对洛阳偃师境内的灰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比较零星,认识有限。 1921年仰韶村遗址**次发掘现场 1921年仰韶村首次发掘时的合影——左起为袁复礼、安特生、村长王先生、布道王先生 二 洛阳考古的奠基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地区的考古工作全面铺开,文化部、中国科学院、高校以及省市多支考古队伍在洛阳开展工作。1951年,洛阳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52年,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合办的“**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洛阳东郊实习。同时,由中央、省、市联合成立的洛阳**支考古发掘队,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1953年,洛阳配合基本建设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同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洛阳成立了洛阳市文物工作组。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和洛阳区文物部门联合组成洛阳区考古发掘队,在道北烧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成立工作站,开展了大量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尤其是古代都城遗址的工作。1955年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组改名为河南省文物工作二队。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也逐年来到洛阳实习,协助洛阳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洛阳博物馆成立,与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洛阳市许多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任务由洛阳博物馆文物保护发掘股承担。配合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的考古项目蓬勃开展,从史前到各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不断丰富,二里头遗址、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汉河南县城面貌逐现。洛阳的考古工作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中国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的考古材料证实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为新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4年,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庆祝建国15周年 洛阳博物馆1963年举办出土文物展览 1976年洛阳740厂战国粮仓发掘现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