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27003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4,322页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22700311 ; 978-7-5227-0031-1
内容简介
《中日史学史脞论》是一部比较文化视野下中日史学及史学思想史的学术论著。全书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话”“史学”为五大主题,分别拈出若干中日史学发展中的关捩之点与特色话题,条分缕析,丛谈脞论,以期勾划出全球史学史背景下中日传统史学演进与近现代史学转型的基本风貌。
目录
**章 史料
真实与客观
史料与史学
失传的《天皇记》
古今书厄
纸上与地下
收之扶桑
井真成的墓碑
《尚书》与《御记文》
双绝碑
不朽的史料
传信与传疑
曹操的形象
乾隆的御制诗
第二章 史家
撰史的动机
鸿门宴
《三国志》与《军记物语》
曲笔与直书
纵横自有凌云笔
正史与官修
刘知几的感叹
史家与法官
第三章 史用
通古今而笃名教
孔子与《春秋》
中日正统史观
南北朝的两统分立
纤瑕不玷瑾瑜
郑樵与林家学
鉴与镜
《资治通鉴》与《本朝通鉴》
《愚管抄》的“道理”
事实与评论
第四章 史话
文学与历史
传奇与说话文学
讲史与说唱文艺
民间的信史
《太平记》与三国故事
《太平记》的史书特质
关羽的三种形象
忠与义
《水浒传》的历史考据
历史的同心圆
第五章 史学
史风的转变
考据历史学
崔述与《考信录》
明治维新与文明史学
那珂通世与《崔东壁遗书》
兰克与日本实证史学
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型
南北朝正统论事件
中国新史学的发展
吕思勉的新史观
史以致用
日本疑古史学
“层累地造成说”的由来
京都学派与中国学
唯物史学在日本
唯物史学在中国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三国演义》是一部包含较多史实依据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二是绝大多数重要人物在正史中是有名有姓的;三是主要事件的时间脉络和基本概况是符合正史的。另外还有一点,与传统史著一样,作者在文本中也嵌入了相当分量的道德教化内涵。 历史的文学化和娱乐化有时更有利于道德说教。一旦摆脱历史真实性的束缚,求善与求美的努力反而可以在更宽广的时空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与正史相比*大的再创作内容不是具体情节,而是蕴涵其中的道德教化思想,即作者——罗贯中以及长期共同参与创作的民间讲史者——确立了一种符合正统史观和传统伦理的大义名分主题,并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丝丝人扣地融进文学虚构的细节描写中,体现了传统历史文学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陈寿写《三国志》,对于汉末乘势而起的各路群雄采取了不尽相同的褒贬态度,如对袁绍、袁术、吕布等地方割据政权不乏贬抑之词。然而,陈寿对曹、刘、孙三家主要政治集团总体上持平允的态度。《三国演义》则不然,罗贯中表现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态度,对曹、刘、孙三家领袖及所属各色人物进行了明显的道德倾向性描叙:正统与篡逆、正义与残暴、仁慈与奸诈、忠诚与屈节、信任与猜忌、人心所向与人心离散、钩心斗角与内部团结等,描绘了一幅黑白分明的三国正邪图。 这当然是文学创作过程中角色对立、剧情矛盾、故事冲突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历史叙事中有意注入了社会教化的现实意义。罗贯中善于通过塑造反面角色来凸显正面人物的正义感,将曹操丑化以彰显刘备,将诸葛亮美化以反衬司马懿,在刘备集团中凸显“忠信”“真诚”“情义”“宽厚”“勇气”“节制”“坚毅”“献身”等价值观念,其中不少品格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与道德魅力,这是《三国演义》至今依能得到普通大众内心共鸣的道德审美原因。 当然,任何道德教化都难免带有时代烙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留下了一些传统伦理中的“糟粕”,如在妇女观方面,作者借刘备之口声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甚至安排了刘安杀妻为食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实在是毫无意义的败笔。这个情节在“嘉靖壬午本”中就已出现,写在第四卷“吕布败走下邳城”一节中,应该是直接出自罗贯中笔下的。“叶逢春本”同样出现在“吕布败走下邳城”一节中,除了细微的差异,也有基本相同的情节。毛宗岗改本第十九回依然照录不误。后来的评点者不但未加指责,居然还不忘戏谑几句。 如果要问《三国演义》渲染的道德价值观中何者*为重要?回答应该是“忠义”。 “忠”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春秋时期的“忠”主要体现为相互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关系,《论语》中出现了十八处“忠”,其中六处为“忠信”;《左传》中出现了70处“忠”,也有十二处为“忠信”。“忠”后来演变成一种上下之间的垂直人际关系,主要就是君臣关系,但也不是绝对无条件的“忠”,而是君臣之间的有条件的对应关系,所以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秦汉以降,“忠”越来越演变为一种单向的、绝对的忠诚,成为臣民对待君主的无条件忠诚,上升为传统伦理中*为重要的原则,也是各类正史着力彰显的首要名教纲常。 汉末大乱,王纲解纽,群雄并起,天下英雄择主而事,传统意义的上下垂直社会关系“忠”不再是绝对的伦常,需要增加新的条件,这就是“义”。“义”就是“宜”,简单地说就是合乎正义的原则和行为,《论语》中出现了二十四处“义”,如“君子喻于义”“见利思义”等。问题是,“忠”与“义”之间的关系并非时时统一,有时会出现紧张甚至冲突。三国时期,士人常常需要在忠诚与正义之间作出选择,罗贯中通过确立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正面与反面形象,将正义原则置于忠诚原则之上,成功地解决了士人忠诚度的问题。用《三国演义》中常见的话来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因为有了前置的正义条件,“不忠”就成了弃暗投明,“愚忠”变得甚为无谓。 赵云作为公孙瓒部将,与刘备私下订交,其实是相当不忠的行为。但是,作者却以极其欣赏的文笔描写这段弃暗投明的故事,读者也深深被他们的相见恨晚所打动。个中原因就在于作者巧妙地将道德正义性融入其中,事先将公孙瓒描写成一个德才欠缺之人——这与史书中的公孙瓒形象不符——于是读者对赵云的“不忠”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充满同情。再如黄忠、魏延都是降将,由于作者铺陈得当,也没有引起读者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刘备人川之后,虽然作者出于尊重历史而刻画了赵累这样的忠臣,但对于绝大多数刘璋政权中的降者,并没有让人感到忠诚上的问题,乃是大势已去,顺应潮流而已。当然,像张松这样主动卖主求荣的人,作者还是在字里行间有所贬抑的,毕竟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不忠”的底线。三国后期很重要的人物姜维也是降将,作者一方面早已确立了诸葛亮正义之师的形象,另一方面巧妙安排了姜维迫不得已的窘境,轻松消除了姜维在忠诚方面的尴尬。至于庞德,其主人马超与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并且已经归顺刘备,按照忠诚原则与正义原则,庞德不应死心塌地归顺曹操,更不应义无反顾进攻刘备集团,但罗贯中还是将庞德描写成一个勇往直前、气贯长虹的正面人物,这么做除了作者尊重历史,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加倍表现关羽水淹七军、力擒庞德的神勇,同时也与于禁的投降贪生形成强烈的反差。正是通过这种“忠”“义”复合道德标准,罗贯中成功解决了传统士人“择主而事”的伦理困境,体现上下垂直社会关系之间的道德互动性。须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正史极力宣扬的“忠臣不事二主”“有死无贰”的绝对主义君臣之道。 ……
作者简介
李军,男,山东乐陵人,杭州大学史学硕士,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出版独著《中国人的处世艺术》(1992年)、《士权与君权:上古汉魏六朝政治权力分析》(2001年)、《传媒文化史:一部大众话语表达的变奏曲》(2012年)、《自由的新生:美国内战风云录》(2014年)、《电影文化史论》(2021年)。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