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1星价 ¥31.2 (6.0折)
2星价¥31.2 定价¥5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702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19-07-01
  • 条形码:9787300270241 ; 978-7-300-27024-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广受国内读者及一线师生欢迎的政治学导论性教材,自**版至今已超过10年,年均销量在2万册至4万册之间。本教材从政治的性质、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等方面介绍政治学基础知识,基本囊括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本次修订加入了作者过去几年近期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政治发展、民主理论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目录

**篇 政治的性质
**章 政治与政治学
**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F论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节 权力与权利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第二篇 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节 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 意识形态
**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地位与功能

第三篇 政治体系
第五章 国家
**节 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
第二节 现代国家建设
第三节 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第六章 政府
**节 政府体制理论
第二节 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第三节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第四节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第七章 政党
**节 政党理论
第二节 政党制度
第八章 政治社会
**节 利益集团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第三节 新闻媒体
第九章 政治人
**节 政治人与公民
第二节 政治家

第四篇 政治行为
第十章 国家治理
**节 治理的理论脉络
第二节 政治统治理论
第三节 国家治理能力理论
第十一章 政治参与
**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五篇 政治发展
第十二章 政治现代化
**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三节 现代化的问题
第十三章 政治民主
**节 政治民主理论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展开全部

节选

  所谓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经济富裕时代的人们,物质财富不再是他们的**追求,追求的是物质之外的更高的生活品质,对自由、生存环境的更高要求;不仅如此,他们更善于、更勇于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被称为“表达型价值观”。  “价值观表达”体现的是人们对政治对象的主观感受,因此长期以来,其所传递的政治信息与“自由之家”等意识形态项目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由之家”是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设定政治指标,以此来衡量其他非西方国家,这种“客观性标准”*终结果可能完全是黑白颠倒;而“价值观表达”项目提供的人们的动态的主观感受,更接近政治现实。  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的结论是:不管一个国家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都要经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化带来的挑战。一般认为,“阿拉伯之春”就是表达型价值观的一种政治行为。“表达型价值观”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乃至民主秩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比如与民粹主义是什么样的关系,只能在比较研究中进一步观察。一般认为,欧美已经进入了“运动型社会”,凡事都要通过社会抗争来表达,形成规模不等的习惯性政治运动,因而被称为“运动型社会”。  五、政治文化的功能  为了政治的可测量性,政治文化变成了一些可测量的概念,比如社会资本、价值观表达。但是,能够测量出来的变量并不一定代表政治的一些深层结构或者深层状态(the deep state),比如民意可以测量,但民心则属于深层结构的难以测量的政治。在谈到政治文化的功能的时候,不但要有可测量变量,更要照顾到作为深层结构的民心。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甚至是解体。  政治体系能够维持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是其合法性的存在。这种合法性主要来源于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心理上的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意味着社会成员对自己与体系间的归属关系以及体系所确立的行为规则的承认。有了这种认同意识,社会成员才能在政治活动中自愿地为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因此,秦王嬴政靠武力统一六国之后,首先做的事就是统一各国的文字、法律、货币和度量衡,力图通过文化、经济、政治的各种机制向社会成员灌输和渗透对统一的中央权威的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意识对于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政治体系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稳定。这需要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中政治角色、政治结构的地位以及行为规则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态度。在这方面,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创立的以血缘为基础,以礼、仁等观念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通过各种机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关系、习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并积淀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①。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对维持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君臣关系为核心的政治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导致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制度得以延续两千余年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政治文化不改变,传统的政治关系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一个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制度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会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政治机构的设置上。英国和美国是两个较早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国家。所不同的是,英国至今仍保留着世袭的君主作为国家元首,而美国的国家元首则是民选的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英国人的政治文化中,对君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君主是英国国民性的象征,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君主的存在赋予了政府尊严和正统性,并能保证英国政治制度的延续和稳定。而对于曾经饱受英王专制统治之苦的北美13个殖民地的人民来说,英王却是残暴统治的象征,因此,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没有效法它的宗主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是建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  政治制度的差异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同样是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德国的总统在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没有实权,是一个“虚位元首”;而美国的总统不仅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还可以通过否决法案或任命大法官来对国会和*高法院进行制约,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反映了两个国家的国民对于总统这个政治角色认识上的不同。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宪法中曾经设置了一个与议会处于平行地位的拥有实权的民选总统,但这一体制却为后来希特勒上台推行法西斯专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出于对重蹈法西斯独裁统治覆辙的恐惧,波恩制宪会议的代表竭力主张削减总统的权力,以议会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而对于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来说,一个强有力的总统是他们改变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软弱地位、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保证国家统一的必然选择。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政治机构及其行为规则只是政治制度的静态方面,只有当政治体系的成员进入这些机构,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从事一定的政治活动,政治制度对于政治体系才有了真实的意义。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  有人曾对一些欧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法国人具有把“客观的”科学知识作为合理决策的决定性组成部分的倾向,因此法国的政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靠技术专家治国以及坚持从各个培养精英的学校录用人才的传统,政府制定政策,主要依靠其直属的分析研究机构,几乎不大征求外界的意见,议会和利益集团在决策中的作用比较弱。美国则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者都把政策研究成果当作政治斗争中加强自己地位的论据,并不认为对政策问题可以找到科学上“正确的”解决办法。因此,议会、为数众多的利益集团和智囊机构都试图并在实际上对政策制定施加重大影响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各国政治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决策风格。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发展水平对一种政治制度的运行效力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残留在人们观念中的封建政治文化对我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意识在作祟。

作者简介

  杨光斌,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政治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比较政治、世界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已出版学术专著及研究型教科书十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逾百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