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536730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12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15367309 ; 978-7-5153-6730-9
本书特色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近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从青年使命担当、青年全面发展、青年时代特征、青年核心价值、青年学科建设、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释新时代青年发展和共青团重点工作。全书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广大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近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从青年使命担当、青年全面发展、青年时代特征、青年核心价值、青年研究巡礼、青年学科建设、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强固团的基层组织、共青团的历史传统、教学育人新篇、托举团青研究新秀等十二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释新时代青年发展和共青团重点工作。作者紧扣为党育人、培根铸魂使命任务,结合自身七十余年拓荒牛般孜孜矻矻的探索,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全书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贯通历史与现实,前瞻未来,是广大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参考。
节选
论加强青年学研究之双轨并进 一、青年学勃兴的新际遇 2015年7月,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中共中央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上述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我国青年学的勃兴提供了新的际遇与机会。 《意见》提出的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落实到共青团,首推的当然是青年学。共青团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做的就是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工作。在共青团95年的工作实践中,对如何认识青年,如何对待青年,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年,如何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已经积累有丰厚的经验和由此升华的理论,有加强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扎实根基。共青团还有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青年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一支雄厚的研究青年学的科研队伍和力量。现在是已经到了推进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大好时机。 《规划》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布的**部青年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国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发挥青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生力军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把“加强青年学研究”列入这部国家级《规划》,是党和政府对这门新兴学科的充分肯定,是对全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落实《规划》不能或缺的理论指引,更是对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有力推进。 加强青年学研究,还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新任务。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他还特别突出地提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青年学正是一门对促进青年一代全面发展和提高青年工作科学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必将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点作出理论贡献,同时又推动青年学学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青年学30年发展的再前进 面临如此良好的发展际遇,青年学研究应当怎样加强?科学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一步步地走向丰富与完善。青年学的发展如同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有一代又一代人承前启后的持续努力。加强青年学研究之道,不是割断历史的重起炉灶,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以往的青年学研究,并在已有的基础上求得新发展。因此,就有必要对我国青年研究的历程,尤其是青年学学科兴起的历程,有个客观、全面的了解。 1.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初探 我国的青年研究始于何时?目前的研究都是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始,至今有102年的历史。但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对青年研究学科化的研究,*初的探索是研究共青团的学问,研究以青年为特定工作对象的共青团工作理论。中央团校于1955年设置了青年工作教研室,有组织地强化了共青团工作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到70年代,中央团校更开设有“青年与青年特点”的专业课,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深化对青年全面系统的研究。 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央团校教育正规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于1983年开始举办进入国民教育具有大专学历的大专班。中央团校大专班开设的专业课教学的教材需要,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理论的学科研究。我们集50年代以来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成果,着手编写《共青团工作理论》教材。1985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问世的这部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概念、青年特点、青年观、青年需求、青年教育以及青年运动和共青团运行规律,作出理论解析和体系构建,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学术水平。在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上,这也是一次具有尝试性的探新,并为青年研究向更高层级发展,创建一门以青年为主体、揭示青年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青年学,积累了学术攻关的经验,打下了学科创新的根基。 2.青年学的兴起 青年学在中国的兴起,有一个从青年研究向青年学发展的过程,其发展的动力是来自社会实践的需要。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名言表明,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在20世纪中期就敏锐预见:“本世纪末到下一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学科时代。”他以《迎接交叉科学新时代》为题,特别强调交叉学科的兴起缘于社会的需要。他说:“科学学上有一个著名原理,意思是说,科学的突破,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每门科学技术的发现,都有当时的社会需要的背景,不会有人去研究无社会需要又不实用的科学技术,即使有人做无视需求的所谓学问,那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20世纪80年代青年学兴起的动力,主要来自当时的两大社会实践需要:一是青年工作科学化和青年研究学科的需要,二是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的需要。正是这些社会实践需要的呼唤,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在社会科学园地破土而出。1985年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教材的急迫需要,所以,在建院之初,就极力推进从青年研究到青年学的研究,把青年学学科建设和开设青年学课程,列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领导下,由我主持的学术攻关团队于1986年11月完稿的《青年学大纲》,意味着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启程。当年12月,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全国首次青年学研讨会,围绕《青年学大纲》开展的学术研讨,对青年学的诞生即有重大的助产意义。由我主编的《青年学》教材于1988年1月出版问世。有人说,青年学研究只是热在共青团界,没有什么社会影响。了解青年学发展者都知道,国家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司早在1988年就已经将青年学列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采用这部《青年学》为教材,并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高校青年学教师培训班和全国青年学研讨会。至于青年学的著述,在80年代就已经热到教育界和社会科学界。试看自80年代至今已经出版的20余部青年学著述和青年学教材,至少有16部是出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者。 3.在双轨并进中求发展 青年学的诞生,是青年研究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的学术结晶。然而,近30年青年学的发展也不是直线上升,其发展轨迹也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向前。进入21世纪以后,青年学的发展虽然仍在继续,但从全国审视,是进入了蓄势待再发的深一层探究和积累,相对沉寂。可喜的是,近年来一批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学者,热心参与青年学学科建设,他们的关注、反思、批评和研究,为青年学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现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青年学研究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期。当我们认真回顾以往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借鉴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成功之道,就会发现当今青年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亟须双轨并进,在学科体系丰富完善和学科理论普及应用上攻坚创新。 三、青年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只有30年的发展历程,同其他学科相比稚嫩之处自不在少,又与众多学科有交叉与综合,因而丰富完善青年学学科体系的努力,一是要奉行“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为一体,自为一家”的十六字方针;二是要勇于在以有的基础上攻坚创新。 1.奉行十六字方针 奉行十六字方针,重点是要在“我”“博”“融”“家”四个方面精心钻研。 “我”,即立足于青年,立足于对中国青年的研究。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加强青年研究的重点所在。研究青年学,要研究的就是青年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文中论及社会科学,就鲜明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任何理论的抽象,都是以生活为自己的丰厚土壤的。青年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要善于到从事实际活动的青年人中去调查研究,追随青年现实生活过程,了解青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与变化,发现青年成长的新问题,总结青年发展的新经验,从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揭示出目前尚知之不深或不为人知的规律。由此拓展研究领域,补充短板,丰富内涵。要克服同青年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学究气,切忌远离青年发展的现实冥思苦想,也不能只靠名词概念的推论和演绎。加强青年学研究,应当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不再是“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是“想象的主体想象活动”。 “博”,即广泛吸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是新时期众多新兴学科发展的必须。正如《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的前言所述:“随着对客观和主观世界认识的深化,人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时开始寻求以多维视野为特征的新型思维和研究方式,博取各门学科之长,从各种不同学科角度来研究同一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学科是一种视野,一种方法。”青年学的“博”,就是要有多维的视野,吸纳一切与青年有关联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一些传统的学科理论,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要继续坚持,努力提高吸纳的深度。对一些新兴学科理论,如人才学、管理学、传播学、世代理论、互联网技术、统计学等,要解放思想,跟上社会科学的新发展,更广泛地去学习、吸纳和运用。在广纳古今中外与青年搭界的理论知识中,充分体现青年学的时代特色和综合特色,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在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中的理论支撑作用。同时,在吸纳中,又要有分析和鉴别,立足中国的国情和青情,善于取众之长为我所用,避免囫囵吞枣的消化不良,避免良莠不分的全盘照收。 “融”,即引进的多学科理论,还要善于融会贯通。青年学的“融”,就是要在“以我为主”中,对各相关学科中对“我”有益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运用,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青年学学科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以往的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观《社会科学学科辞典》所列的815门学科,多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都是多学科的综合。可见,青年学的丰富与完善,在“博”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对多学科的综合能力。要努力在交叉相融的综合中,探索青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构建拥有青年学特色的学科体系,注意避免生搬硬套的杂拌和无内在联系的移植。 “家”,即以青年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一切与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相关的学科理论,通过融会贯通的综合研究,在社会科学之林树起一门新兴的青年学。据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学科手册》(杨国璋等主编)的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的新学科已达140余门。这些新兴学科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多学科的地基上,具有综合渗透性、远邻杂交性和前沿交叉性。青年学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一门新兴学科。所幸的是,时隔三年,199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学科辞典》(张光忠主编),青年学已名列其中。 2.着力攻坚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名言,对于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青年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关键在创新。加强青年学研究,当今*需要的是增强创新的意识,鼓起创新的勇气,在学理发现、规律揭示和体系构建三个着力点上攻坚创新。 青年学学科的生长,离不开本学科的学理根基。有人说,青年学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理根基。其实,只要读过1983年出版的《青年特点与共青团工作》,1985年出版的《共青团工作理论》,以及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出版的青年学的诸多版本,应该不难发现,我国的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已经有自己明确的逻辑起点,已经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已经在青年发生、青年概念、青年本质、青年特点、青年观、青年需求、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代际冲突与协同、青年文化、青年需求、青年生活方式、青年异常行为等学术领域,有了自己长久积累的学理根基。青年学学科建设正是建立在这些学理学说之上。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无不有理为据,有规可循。列宁说:“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现象,也有内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青年的发生发展亦是有理有规。以青年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的青年学,其价值即在探求其规律,揭示其规律,提高按规律办事的自觉。如今加强青年学研究,非常期望热心于青年学发展的各界学者,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努力中,检验青年学已有学术成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并在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目前尚知之不深或未为人知的规律上,求得青年学发展的新突破。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反映的是学科的学理学说与揭示的规律的内在的逻辑联系。《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在1988年出版的《青年学》教材中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拓荒意义,但从后30年青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来反思,多有不尽完善之处。现有各种版本的《青年学》,虽然各有所长,内容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尚缺实质性的体系突破。要极力倡导学术创新,在体系结构的逻辑关系上,学习借鉴人才学、传播学等一些新学科的发展经验,归纳青年学研究的新见解新成果,构建具有新突破的青年学学科体系。 四、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科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应用。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在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中展示活力,展现存在价值;研究成果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应用中接受检验;学科的丰富完善,也需要在实践应用中获取新知,求得创新。不能付诸实践应用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但不能产生实际的功效,而且容易使研究者沦为“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或书呆子。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有理论内涵的丰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要有理论知识的普及,指导实践的应用,二者不可或缺。没有理论上的丰富与完善,就难有该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性的提升;没有理论的普及和应用,该门学科又容易流于空泛的清谈,于事无用,失去存在的价值。青年学学科建设,要努力沿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双轨前行,不宜偏废。青年学近3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沿此双轨前行,奠定了青年学的学科地位,扩展了青年学的社会知名度,放大了青年学的理论价值。 对于实践应用在青年学发展中的功效,宋德福早在1987年为《青年学》作序就有建言。现在加强青年学研究,必须避免单轨跛行,坚决摒弃任何形式对实践应用的忽视或轻视,必须充分认识实践应用的必要和重要,真正达到双轨并进。青年学实践应用的范围很广,遍及青年成长、青年教育、青年发展、青年组织、青年群众工作、青年法规与政策等诸多领域。从当今的实际考察,青年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有五大领域:为青年成长提供理论引导,为青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青年教育提供理论教材,为青年工作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为制定青年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结??语 青年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完善的理论体系,又要有学理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实践的应用,二者是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不容有任何的对立。在现实的青年学研究中,有人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人侧重于学科体系研究,有人侧重于应用研究,有人侧重于普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这都是双轨前行所需要,人们不必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更不应互相贬抑或非议。在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的努力中,要提倡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坚持学术研究与普及应用双轨同进,在二者的并进中为《意见》的落实和《规划》的完成提供更大的理论支撑,充分发挥青年学为青年发展和共青团工作服务的功力;在二者的并进中进一步丰富完善青年学的学科建设,促青年学再攀新台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成长得更加坚实繁茂。
作者简介
黄志坚,安徽省黟县人,1932年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我国首位青年学教授。历任中央团校青年工作教研室主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主任、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领导成员(副局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黄志坚青年研究文选》等专著十一部,主编二十部,发表文章五百余篇,著述近千万字,并在二十多个国家作学术交流。曾获国务院“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终身成就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回忆录
¥23.8¥68.0 -
陌生人的需要
¥17.1¥45.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2.3¥35.0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60.8¥81.0 -
(平装)二战战史
¥14.0¥45.0 -
中国历代创业帝王
¥6.8¥25.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73.1¥97.5 -
中国政治二千年
¥9.6¥20.0 -
一臂之间-美国总统保镖回忆录
¥16.8¥48.0 -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11.2¥32.0 -
思想与社会
¥11.9¥27.0 -
行省制度研究
¥11.7¥30.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9¥49.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
¥15.7¥49.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9.9¥23.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
¥15.7¥49.0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10.6¥28.0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1.7¥18.0 -
白人的工资 : 种族与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22.8¥65.0 -
列宁全集·第八卷
¥6.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