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服/曹喆著

汉服/曹喆著

1星价 ¥59.3 (7.6折)
2星价¥59.3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5878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101158786 ; 978-7-101-15878-6

本书特色

《汉服》从宏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从汉服的定义、发展演变、设计制作和审美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作者既有服装史的深厚基础,又有设计和绘画功底,此书图文结合,生动有趣,集知识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当下汉服热的健康发展有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周绚隆总编的选题思路,我来完成。本选题面向热爱汉服穿搭的读者,定位在为这部分读者提供汉服发展历史、汉服穿搭礼仪等相关的知识。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1、汉服的源流,代表性的服饰样式及风格,以及这些风格演变出来的服装款式;2、汉服的穿着礼仪,古代的服饰礼仪和现代汉服穿着的注意点;3、现代汉服的设计与汉服现象。本书采用三种图片作为插图:1、古代绘画(80幅);2、原创的国画插图,大部分为着色图(50幅),少部分为线描图(30幅);3、原创的服装平面图,都是彩色图(60幅)。

目录


**篇汉服今朝

**节 汉服的由来

第二节 传统汉服款式

第三节 汉服时尚

第四节 现代汉服



第二篇 风格与历史

**节 华美汉风

第二节 胡汉融合

第三节 雍容唐装

第四节 典雅宋服

第五节 大明王朝

第六节 西风渐进



第三篇 雅俗故事

**节 名人服饰

第二节 奇装异服

第三节 事关重大

第四节 诗化汉服



第四篇 面料纹章

**节 汉服面料

第二节 衣的装饰

第三节 吉祥纹样



第五篇 汉服配饰

**节 冠帽

第二节 玉佩饰

第三节 巾和披帛

第四节 首饰

第五节 鞋履

第六节 其他配饰



第六篇 汉服穿法

**节 服饰的意义

第二节 服饰与礼节

第三节 色彩文化与搭配

第四节 汉服的格调

第五节 汉服的组成与穿着

第六节 服饰与妆容



附 录 汉服图释


展开全部

节选

华美汉风
秦并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帝国,可惜时间太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却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文化大融合。汉代前后历经四百多年,有足够的时间形成有着高度凝聚力的文化系统。汉代前期,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以道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方略。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建立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作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儒家的大一统观念使得历史上的中国无论怎么分分合合,*终都能统一为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国家。儒家思想成为汉服系统的思想核心,即使朝代更替以及服饰形式变化都没有改变这个核心。服饰制度实际是一套可视化的等级制度,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有个故事体现出当时对服饰的看法。《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黄生和辕固生在汉景帝面前的一场争论,黄生表示:“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弑君就是反贼。辕固生说坏的皇帝就该被杀。黄生说:“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黄生反驳说帽子再破也是帽子,必须戴在头上,鞋子再新也是鞋子,只能穿在脚上。上下有区别,不可以颠倒。辕固生亮出了杀手锏:高祖刘邦造了秦王的反,难道说高祖也是反贼吗?景帝赶紧出来打了圆场,表示学术讨论不要上纲上线。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服装映射出上下的等级关系,自然而然且深入人心。
《后汉书·舆服》阐述了舆服制度所要维护的礼法秩序:“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这段文字将等级制度说得很优雅,意思是为了尊敬仁德与崇尚贤人,所以要以尊重有德行的和地位高的人为礼。没有那个地位的人就不可以穿那样的衣服。实际意思是说等级秩序不可以混乱,这是贯穿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着装规则。
汉初基本延续了秦的服饰制度,但有个基本事实是“亡秦必楚”,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算是楚人(也有争议说刘邦算魏国人)。虽然没有看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图像上可以看到汉代服装与楚国服装的相似性,汉代可能会更多沿用楚国的服饰。秦兵马俑的服装和汉代的服装区别明显,汉服很可能是基于楚服的改良。汉代曲裾深衣服饰制度是逐步完善改进的,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以完善冕服作为标志,才建立了完备的冠服制度。汉初对一般百姓没有服色上的限定,官员也都是黑色襌衣,等级的区别,汉代主要是通过冠帽及印绶来体现的,所以汉代冠制较为复杂,文献记载有十六种之多。汉代衣冠制度,多以冠名来为整套服饰命名,这应该和头部在人体*上部,地位尊贵相关。汉代有爵弁、皮弁、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高山冠、法冠、武冠等十多种冠。《后汉书》说刘邦也做了一种冠,是用竹皮做的一种高冠,称为“刘氏冠”,今天已很难确知其具体造型。冠按照官职等级并与不同礼仪配套使用。还有巾、帻等相对简单的头饰。平民用巾束发,后来地位高者也使用幅巾裹头,如袁绍、孔融等也用幅巾。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等,男女服款式相差很小,主要是服装颜色纹样的差别。西汉初年,商人不允许穿锦绣、绮、縠、絺、罽等织物,汉成帝时,说平民可服青绿之衣,青紫色只允许高官使用,但是汉成帝时贵族人家的僮仆穿绣衣丝履也很常见。汉代织绣发达,虽然服装款式简单,但富贵人家可以穿绫罗绸缎和有着复杂纹绣的衣服。平民的主要服装是短衣和袴。袴也叫胫衣,即包裹两腿的筒形服饰,后来发展成为开裆裤。
西汉女子*常见的装束,外穿右衽曲裾深衣,腰间束带,带端在前面垂下。领口和袖口等有饰边作为缘,如果没有缘则被称为“褴褛”。发型多在头顶中分,在脑后归拢束成一个发髻,称为“同心髻”,或者挽一下垂在后边,称为垂云髻,也称为“垂髾”。汉时劳动女子为行动方便多上襦下裙,劳动男子则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在衣外围罩布裙,主要是工奴、农奴、商贾服用。侍女则多是曲裾深衣。虽然汉代有很多款式的服饰,但是*能代表汉代风格的是深衣及其衍生出来的服饰,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一种舞蹈服。汉初流行一种舞蹈,称为“翘袖折腰之舞”,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善于跳这种舞。舞蹈时穿一种袖子很长的衣服,长袖善舞很应和这种舞蹈。
傅毅在《舞赋》中说:“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体轻。……体如游龙,袖如素蜺。”都是说舞蹈飘忽,长袖飞舞,人如游龙般柔软灵动。出土的西汉陶俑所穿的这种舞衣多是曲裾深衣,中衣袖子很长。东汉以后的深衣多为直裾深衣,直裾指衣襟下摆为垂直造型,不需要绕到身后,方便穿脱。现代设计的汉式汉服也多依据直裾深衣。魏晋时期,深衣依然作为正装使用,此时基本都用直裾深衣。这时期妇女也多穿上衣和下裙搭配,款式多上俭下丰,裙长曳地。三国后期,女装出现上长下短的新款式,上衣下摆到膝盖下覆盖长裙。若按比例算,下裙露出部分仅占人体身高的两成不到。当时妇女着装款式翻新,衣服绣花纹样繁复。并有了创新的款式,女式的襦裙更加飘逸和优美。虽然魏晋多乱世,服装却是变化多端,晋代女性的流行装束为交领上襦,外罩裲裆,腰间束宽衣带,女子服装忽长忽短,忽宽忽窄,很短时间内就是一变。不过总体趋势,是上衣渐短,腰线逐渐抬高。晋代妇女穿推陈出新的深衣式样,衣襟绕体层数增多,衣的下摆部分增大,并装饰纤髾。如《洛神赋图》中的女装有这种类型,称为杂裾垂髾服。杂裾垂髾服属深衣制,造型上俭下丰,在裙子的前面饰以“纤髾”。“纤”通常以丝织物制成,上宽下尖如三角,层层相叠。“髾”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飘带比较长,走动时衣带当风。这种款式兴起于两汉盛行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飘带不再使用,而将“纤”加长。图2-12 是南朝陈废帝的侍女形象,穿大袖裙襦的礼衣。这种款式也是杂裾垂髾服,飘扬的形象很符合现代的人的审美,现代汉服也多以这种样式作为设计灵感。
还有一种女子常用的礼服称为袿衣,袿衣与深衣基本相似,上宽下窄,在服装底部,有由衣襟盘绕形成的尖角。南朝宋以后,皇后祭祀时穿袿襡大衣。袿襡大衣,也称为袆衣,襡衣前面结带垂下。隋代袿襡大衣也用作女孩子的嫁衣。

作者简介

曹喆,中国古代服饰史专业研究者,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服饰史、设计史论研究。著有《国外后现代服饰》、《看得见的中国服装史》、《片花落无声:演变中的古代时尚》《历代图释—元史卷》,《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6:元蒙卷》等作品。
曹喆同时具有深厚的绘画基础,书中所有手绘服饰示意图均出自他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