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生态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粤港澳在湾区大鹏半岛案例

生态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粤港澳在湾区大鹏半岛案例

1星价 ¥150.5 (7.6折)
2星价¥150.5 定价¥1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83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38301 ; 978-7-03-073830-1

本书特色

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业务化核算技术体系,并探索将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成果纳入绿色发展绩效考核,形成考核管理办法

内容简介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大湾区生态系统类型和区域特征,确定了大湾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综合利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遥感反演、文献调研等手段获取监测量,通过模型结构筛选和建立定价机制,对大湾区生态系统价值实物量、价值量进行核算;研究不同生态资源要素之间生态系统价值的当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业务化核算技术体系,并探索将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成果纳入绿色发展绩效考核,形成考核管理办法。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1导论1
1.1生态经济学发展1
1.2生态产业化在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定位3
1.3生态产业化研究视角3
2生态产业化理论基础及热点问题6
2.1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6
2.2生态环境评估方法7
2.3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9
2.4产业结构15
2.5生态产业链条构建依托22
2.6生态产业化研究热点23
2.7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经济核算26
2.8生态产业化研究面临的问题27
3生态产业结构与供给侧改革31
3.1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31
3.2资源环境价格形成及应用现状33
3.3供给侧优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71
3.4资源环境产业化管理应用案例72
4生态产业链构建81
4.1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内涵81
4.2产业链的形成与构建83
4.3产业链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87
4.4从产业链到产业化90
4.5生态产业链构建原则90
4.6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本路径91
4.7生态产业链案例分析93
5生态产品的打造、培育与发展102
5.1生态产品的研究现状102
5.2生态产品管理及利用105
5.3生态产品打造、培育及发展方案111
5.4生态产业化相关公共政策制定116
6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121
6.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现状121
6.2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特征及面临的问题124
6.3香港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制125
6.4澳门生态环境保护及利用相关机制140
7大鹏半岛发展现状146
7.1大鹏半岛资源环境状况146
7.2大鹏半岛产业经济条件167
7.3大鹏半岛产业链结构173
7.4大鹏半岛沙滩产业发展现状及短板179
7.5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81
8大鹏半岛生态产业化发展188
8.1大鹏半岛生态产业结构188
8.2大鹏半岛生态产业链189
8.3大鹏半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94
8.4大鹏半岛生态产业化机制建设227
参考文献248
展开全部

节选

1导论 1.1生态经济学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上人口快速增加、工业迅速增长、资源耗费日益加剧、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快速发展起来。 1.1.1国外生态经济学发展概况 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边界问题,倡导建立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循环经济,引起重要反响,促使许多国家的自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进行生态经济研究,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Boulding,1966)。康斯坦萨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组成、作用机制等进行了阐述,对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化呈现,特别是长期作为公共产品存在的生态系统的估值问题提出了当时条件下的创新见解(Constanza,1997)。戴利对西方学者在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更为系统化梳理,探讨了经济增长、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并就资源性质、市场失灵、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总结(Daly and Farley,2011)。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经济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方面。 1.1.2国内生态经济学发展概况 相较于国际生态经济领域的持续研究进展,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1973年,我国**次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提出发展生产和环境保护要统筹兼顾,自然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到对自然环境影响。其后,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逐渐开始对生态经济学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讨论。许涤新(1980)提出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学,在生产建设的实践中研究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并强调了生态平衡对经济平衡的作用,倡导在尊重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姜学民(1981)提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任务是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倡导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需尊重生态规律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程福祜(1983)系统梳理了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生态经济学的源流与发展,对在国内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刘思华(1989)在《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中,分析了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提出现代经济发展战略实际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结论,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研究。江建中(1995)提出生态经济学的目标是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性,且社会公正是持续性的核心概念,并提出土壤、大气结构、植物和动物的生物量等自然资本组成了各类生态系统,强调了自然资源的资本属性,倡导根据国情建立维护生态平衡制约的价格支持系统。沈满洪(2009)将生态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总结提出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消费、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制度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和生态价值增值规律等。 1.1.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虽然生态经济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定义,但整体而言均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无论是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探索研究,还是对生态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其*终都是为构建平衡的生态经济系统,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达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图1-1)。 图1-1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1.1.4生态经济学研究体系 国内外学者已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范畴等做了较多阐释,并探讨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生态经济流及模型等内容也基本形成学界共识(图1-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倡议下开展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丰富了生态经济学研究内涵,拓展了生态经济学研究内容及管理应用方案,提出了宏观策略与微观范式。 图1-2生态经济学谱系的分类 1.2生态产业化在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定位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产业化是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两大主体之一,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支点,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依托。 生态产业化发展具有跨地域、跨部门、发展可持续性等属性,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应处于综合性优势地位,是解决自然资产向自然资本转化的基础路径,是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求的自然传承。 1.3生态产业化研究视角 学界一般认为,生态产业化是指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生态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针对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规律,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特殊资本来运营,以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通过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的过程。 上述认识,并未对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关机理、脉络提出适用方案,理论构建尚不完善。 本书认为,生态产业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和生态产品的打造。一般而言,主要依托关键种理论、食物链理论和共生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其中,在生态学中决定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种概念,学者将其引入了产业布局的研究中,称之为关键产业,是生态产业链的核心,对其他产业具有带动作用。食物链是和食物网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成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的实证基础,促进上下游产业的有效合作。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佳组合策略,实现区域集聚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化服务。 本书中,生态产业化研究原则如下: (1)因地制宜的原则 生态产业化是在特定范围内运营,与地方特色资源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因此生态产品研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2)经济与生态效益结合原则 生态产业链上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不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因此,生态产业化的研究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为主体、经济效益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3)市场导向原则 生态产业化在注重公共属性的基础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市场导向,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4)产业化经营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的产业化链条推动,才能实现不同资源环境要素、不同经营业态的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生态产品的稳定有效供给。 学界长期以来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作为主流研究重点有其合理性,因为价格是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生态经济体系的基础语言。价格与生态产业化的关系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价格反映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价格的高低。但是,景区旅游资源的价值量比较复杂,旅游资源中那些非独一无二的人造景观的价值可由投入的物资和劳动量来衡量,而对于历史遗产、文物古迹、社会风尚、民俗文化等的价值量却不能单纯地根据投入劳动量的多少而定,其资源的价值量要考虑其特有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及科学价值等。 (2)价格要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资源是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实现生态产业化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资源环境价格需要具有市场调节和公共管理调节能力。 (3)价格要反映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对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综合考虑生态产业化市场的季节变动和需求影响。 (4)价格要考虑相关方利益 资源环境价格要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公众等相关方的利益,坚持使用者付费和激励约束并重。 2生态产业化理论基础及热点问题 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根据生态要素特征完善理论架构,研究并充分应用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是该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2.1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对有序稳定状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①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②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某些细菌,其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属于异养生物。消费者按其营养方式上的不同又可分为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和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物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主要途径。食物链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链彼此交错联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态系统所体现的各种功效或作用,主要表现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是能量流动的两大特点。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