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空间结构形态学

空间结构形态学

1星价 ¥183.2 (7.1折)
2星价¥183.2 定价¥2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90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512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39087 ; 978-7-03-073908-7

内容简介

全书系统的阐述了空间结构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涵盖了建筑几何形态、结构张力形态、可变结构形态和施工过程形态以及形态控制等五个方面核心内容,逐章介绍了形态学引论、空间自由曲面生成与网格技术、机构和可变结构机理、张力结构体系找形和找力方法、施工过程时变结构模拟及形态控制理论等多方面的空间结构形态研究工作。本书有助启迪结构形态创新,展现结构之美。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形态学引论1
1.1形态学1
1.2结构形态学2
1.3空间结构形态学4
1.3.1空间结构形态与仿生4
1.3.2“形”主导的空间结构设计5
1.3.3“态”主导的空间结构设计10
1.3.4功能主导的空间结构设计14
1.4空间结构形态学发展17
第2章空间自由曲面形态设计24
2.1曲线和曲面的基本理论24
2.1.1平面曲线24
2.1.2空间曲线25
2.1.3空间曲面26
2.2空间自由曲面构造方法31
2.2.1贝塞尔曲线与曲面31
2.2.2B样条曲线与曲面33
2.2.3准均匀B样条曲线与曲面36
2.2.4三角B-B曲面37
2.2.5直纹面与可展曲面38
2.3空间自由曲面重构技术39
2.3.1基本概念39
2.3.2基于B样条插值的曲面重构40
2.3.3基于准均匀B样条插值的曲面重构41
2.3.4基于三角B-B曲面的散乱数据点曲面重构43
2.3.5蒙皮法曲面重构45
2.3.6逆向建模技术51
2.4空间仿生曲面参数化设计55
2.4.1仿贝壳曲面55
2.4.2仿梅花曲面59
2.5空间自由曲面优化63
2.5.1能量法的基本原理64
2.5.2能量模型的改进64
2.5.3曲面优化控制方程66
2.5.4控制方程的求解69
第3章空间网格结构形态设计73
3.1空间网格结构形态73
3.1.1传统空间网格结构形态73
3.1.2自由曲面空间网格结构形态75
3.1.3空间网格结构的形与态76
3.2基于空间多面体的网格结构形态77
3.2.1空间多面体的数学描述77
3.2.2多面体表面网格划分方法80
3.2.3多面体空间网格划分方法86
3.3基于自由曲面的网格结构形态90
3.3.1曲面网格划分基础90
3.3.2等参线分割法96
3.3.3网格质量和优化119
3.4基于点云的网格结构形态125
3.4.1基本概念125
3.4.2基本流程126
3.4.3基于点云的网格生成方法127
第4章平面可变结构形态135
4.1可变结构概述135
4.1.1可变结构的发展135
4.1.2可变结构与连杆机构137
4.2平面可变结构的机构形式138
4.2.1Kempe连杆机构138
4.2.2双链形连杆机构143
4.2.3闭合环形旋转连杆机构147
4.3双链形连杆机构的模块分析147
4.3.1剪铰单元148
4.3.2机构构造方法152
4.3.3机构运动特点156
4.3.4机构平面拓展158
4.4双链形连杆机构的模块组合160
4.4.1几何镶嵌理论161
4.4.2双链形连杆机构的组合形式164
4.4.3组合模块的构造方法170
4.4.4组合模块的计数和优化173
4.4.5几种结构实现方式178
4.5径向可开启结构185
4.5.1设计参数185
4.5.2板单元设计189
4.6旋转可开启结构198
4.6.1概念分析与选型198
4.6.2板单元几何协调性设计201
第5章空间可变结构形态206
5.1空间可变结构的机构形式206
5.1.1四连杆机构206
5.1.2五连杆机构211
5.1.3六连杆机构212
5.2空间连杆机构的模块组合216
5.2.1Bennett连杆机构组合217
5.2.2Myard连杆机构组合225
5.2.3三轴对称六连杆机构组合229
5.3空间可变结构的若干应用形式237
5.3.1翻转开启式开合结构237
5.3.2Bennett与膜材组合结构248
5.3.3蝶翅形结构252
5.3.4动态折板结构255
5.3.5可展卫星天线结构256
5.4空间可变结构形态数值模拟259
5.4.1基本原理259
5.4.2可变结构杆件分析260
5.4.3可变结构节点分析263
5.4.4空间可变结构形态模拟示例267
第6章张力空间结构形态274
6.1张力空间结构的体系分析274
6.1.1张力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274
6.1.2结构体系分析方法274
6.1.3平衡矩阵分析理论277
6.1.4基于平衡矩阵的结构几何稳定性280
6.2张力空间结构找形288
6.2.1找形的定义288
6.2.2传统找形方法289
6.2.3改进的找形方法295
6.2.4数值分析示例300
6.3张力空间结构找力308
6.3.1找力的定义308
6.3.2单自应力模态体系的可行预应力308
6.3.3多自应力模态体系的可行预应力309
6.3.4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找力方法311
6.4典型张力空间结构形态318
6.4.1张拉整体结构318
6.4.2索穹顶结构328
6.4.3悬索结构336
6.4.4膜结构343
第7章空间结构施工形态355
7.1空间结构建造时空观355
7.2施工形态全过程分析理论356
7.2.1多阶段施工分析理论356
7.2.2线性范围内的简化计算方法357
7.2.3多阶段施工方案比较分析360
7.3施工形态全过程分析实例362
7.3.1华能北京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柱面网壳362
7.3.2沙特阿拉伯某储料工程球面网壳367
7.3.3陕西黄陵储煤网壳工程372
7.3.4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A航站楼网架377
7.3.5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开合屋盖379
7.4张力空间结构索张拉施工形态控制384
7.4.1索张拉力计算384
7.4.2索张拉顺序优化控制392
7.4.3考虑温度的张拉控制修正理论400
7.5索穹顶结构施工形态407
7.5.1几何非线性力法408
7.5.2结构初始状态的确定411
7.5.3稳定平衡状态的跟踪413
7.5.4索穹顶结构成形全过程分析414
第8章空间结构形态控制419
8.1空间结构的静态控制419
8.1.1静态控制基本理论419
8.1.2优化控制模型及策略425
8.1.3数值仿真分析示例433
8.2空间结构的动态控制436
8.2.1结构机电耦合动力方程436
8.2.2结构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438
8.2.3优化控制模型及策略439
8.2.4数值仿真分析示例441
8.3空间结构的路径规划控制449
8.3.1路径规划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449
8.3.2空间结构的路径规划控制模型及策略451
8.3.3数值仿真分析示例454
8.4空间结构形态控制体系458
8.4.1基于数值模型的形态控制框架的局限性458
8.4.2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的可动结构集成体系458
8.4.3典型WKS数值仿真分析示例468
8.4.4三棱柱张拉整体结构WKS原型机479
参考文献48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形态学引论   1.1形态学   “形态”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形状和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辞海编辑委员会,2020)。“形态学”(morphology)起源于古希腊,morphology一词由希腊语morphe(形)和logos(逻辑)构成,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可见,形态学的研究内涵在于探究事物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   形态学*初是一门研究人体、动物、植物形式和构成的科学,并在随后出现的生物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16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贝隆对动物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动物外形结构的相似处;19世纪早期德国作家歌德*早将形态学一词用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上,他认为所有植物的枝干组织都是由*基本的植物机体发展而来;法国博物学家圣伊莱尔在动物学里也提出相似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相似的基础背景所构成的。英国生物学家欧文则认为任何物种都从可能的假设形态发展到该物种形态,并将形态学运用到当时备受瞩目的生物解剖学中。形态学的发展启示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以机械论的方法来解释物种进化的一致性,称一个种族均有其共同祖先的原型,但因进化而消失原貌。此时对生物形态的描述还仅仅是外在的造型。   从18世纪晚期开始,人们试图建立一种与生物学脱离的“纯粹形态学”(pure morphology),从而产生了一门生物学家、数学家和艺术家都同样爱好的科学。学术界都认为形态等同于事物在某一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态学通过对其他科学技术的借鉴和自我更新完善,逐渐从哲学层面上加深了对事物的认知。有生物学家认为,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结构观察,应能解释个体水平上的生物体形态,形态学成为研究生物形式本质的学科;数学家以抽象的数学理论为基础来描绘具象的几何图形;艺术家还强调了外形和神态的结合,我国古代的论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就指出了形与态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近现代的形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集数学(几何)、生物力学、材料和艺术造型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形态学的内涵愈加丰富,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常常基于动态过程的迭代寻优处理复杂问题,时间和空间都是形态分析不可或缺的要素。20世纪初,形态学思想逐渐在建筑领域用于对结构、造型乃至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认为,结构应具有自身的表现力,合理的结构本身就蕴含着美;德国建筑师奥托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更好地表达自然,了解存在于自然界的构造过程,人工地表达这种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态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建筑设计领域(图1.1.1)。   图1.1.1形态学   1.2结构形态学   结构的形态问题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关心的问题之一。结构形态学作为形态学的一个分支,与形态学的核心思想一致,旨在研究建筑外在造型与内部结构受力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两者的协调统一,即在给定的建筑条件下寻找具有较佳受力性能的结构形体。结构形态学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包含数学、力学、几何学、仿生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从古至今,结构形态学的研究从未停止,在学科领域划分过程中,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在结构的“形”与“态”之间进行了划分,但也不乏众多“形”与“态”高度结合的建筑作品(图1.2.1)。   图1.2.1“形”与“态”结合的建筑结构   结构形态学中的“形”关注的是结构的外形,即结构的几何形状、拓扑关系;结构形态学中的“态”关注的是结构的性能,即结构的受力状态、力学特性。结构的“形”与“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是“态”研究的基础,结构“态”的研究又为结构“形”的完善服务。将结构各构件之间力传递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力流。力流沿着构件传播,构件的布置就是对力流的导向,就像地形对水流的导向一样。同样是瀑布,却因山体的构造而千差万别,从而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图1.2.2)。在结构中调整构件的布置,亦会引起结构内部力流的改变(图1.2.3)。在理想状态下,结构的形状应是外界作用力在结构材料中的自然反映,结构内部的力流应与结构的形状相吻合。如何使力流的导向明确、高效,传力途径短而直接;如何通过改变力流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是结构选型的任务,也是结构构件布置的目的。现实世界中,一个结构所承受的外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构除抵抗外力外还要满足一些特定功能或艺术上的需要。因此,实际工程中的结构形态可认为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体。   图1.2.2不同形式的瀑布   图1.2.3两杆结构的不同构件布置   1.3空间结构形态学   结构形态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是现代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形态学与结构形态学同根同源,探求外在造型与内部结构的协调统一,不仅关注三维空间中结构千姿百态的造型,还注重力流传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且力求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有机融合。事实上,在空间结构工程实践中,设计师常有所侧重,分别以塑造美好造型、保障力学合理与探求结构功能为基础开展空间结构设计。   1.3.1空间结构形态与仿生   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抗争中,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经受外界不利作用,形成了各种强度高、刚度大的身体形态。生物体自身的构造经过了亿万年优胜劣汰的演化,具有结构合理、受力性能良好的特点。自然界中到处都体现这样一条原则:以*少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形式取得*经济的效果。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设计优化过程。自然界的创造力常令人类的设计和想象力相形见绌。可以说,生物以*少的材料构造了*美、*坚固、*实用的外形和生存空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周围生物为邻,在长期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对生物形态和结构的选择、改进及模拟应用,使结构的功能和形态更加多样化。   空间结构的出现也是受到自然界的启迪。许多轻质、高强且美观的空间结构形式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生物体构造的主体或部分结构或其生存巢穴或其生存环境的某些特征而构想设计出来的。例如,轻盈美观的网格结构,有着天才结构工程师蜜蜂的影子;薄壳结构与蛋壳、贝壳、龟壳相仿;根据气泡张拉原理而来的薄膜结构和充气结构等都是空间结构与仿生工程学相结合的典范。这些结构能够顺应力流、合理节省材料,并具有优美的流线造型,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而经久不衰。虽然空间结构形态仿生的事实和实例由来已久,但是至今尚未有明确严格的定义。空间结构形态仿生是广义的仿生,其模仿的不仅是生物的结构外形,更是生物结构的力学特性和使用功能。此外,空间结构形态仿生也突破了生物仿生的概念,将自然界一切形态优美、受力合理的物质作为模仿的对象,包括宇宙的结构形态、地球生物的结构形态以及微观世界中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形态。   1.3.2“形”主导的空间结构设计   1.球形网壳   美国建筑师富勒在1954年发明了短程线球形网壳,在当时已经可以跨越很远的距离。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球形网壳工程实例当属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图1.3.1(b)]。实际上,关于球形网壳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球形网壳与放射虫的骨骼结构极为相似,放射虫的骨骼结构[图1.3.1(a)]其实就是很典型的空间球形网壳。   图1.3.1放射虫的骨骼结构和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   对微观分子结构的探索也印证了富勒所发明球面壳的合理性,并成为空间结构设计的灵感之一。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子,其模型往往具有对称性和重复性等特点,这符合空间结构的一般要求。典型代表是球壳状碳分子,这是已知体形*小的基于紧密聚集多面体原理形成的结构。1985年,足球状C60通过人工合成,该分子形式和富勒设计的球形网壳极像,故这种新型碳分子结构命名为富勒烯。球壳状碳分子大小变化很大,其组成的碳原子数少的只有20个,多的可达720个(图1.3.2)。图1.3.2不同的球壳碳分子模型   如图1.3.3(c)所示,英国伊甸园工程也是一种由多面体表面拟合而成的球形网壳结构。伊甸园的主设计师Grimshaw应用了富勒的理论,但没有直接采用富勒的短程线球形网壳,而是将几个不同大小的网格球贴挤成串,让室内空间在长度方向上进一步延伸。在伊甸园工程中,每个穹顶的结构网格都包含两个同心的球形网格,这两个球形网格半径不同,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内外层网格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对角线连接,产生了一个双层的具有三维承载能力的球形网格。实际上它也是一个优秀的仿生结构(模仿昆虫复眼建造)。   图1.3.3昆虫复眼和英国伊甸园工程   2.蜂窝形结构   蜂窝是十分精密的“建筑工程”,每一个蜂巢都是六面柱体。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了著名的蜂窝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而Hales(2001)提出,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由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小,这对建筑结构的造型与节省材料带来了重要启示。图1.3.4就是一种蜂窝形空间结构,其网格实体部分很小,因此自重较小,透光性较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