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恋心理与技巧

婚恋心理与技巧

1星价 ¥27.3 (7.0折)
2星价¥27.3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736764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4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50736764 ; 978-7-5507-3676-4

本书特色

★罗曼·罗兰说:“婚姻是两心相印、相忍、相让的结合。”巴尔扎克说:“恋爱是我们第二次的蜕变。”歌德说:“家庭和睦是人生*快乐的事。”而当每个人真正走入婚姻、进行恋爱、经营家庭时,除了甜蜜之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扰与煎熬。 ★作者从情感咨询师的专业角度出发,以丰富的咨询和案例分析经验,针对人们在婚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给出经营婚姻、拯救婚姻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未婚男女提前了解婚姻的真相,帮助已婚人士学习如何经营婚姻。 ★《婚恋心理与技巧》是一堂助力适婚青年获取幸福的婚恋必修课,是一份写给未婚男女摆脱困境的科学脱单指南。 ★《婚恋心理与技巧》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幸福婚姻的“方程式”,帮助你学习爱、学会爱,建立高质量亲密关系,让爱始终陪伴你。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非常实用的婚恋指南,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生活化的事例,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幸福婚姻的“方程式”。作者从情感咨询师的专业角度出发,以丰富的咨询和案例分析经验,借助心理学理论,针对婚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并给出了经营婚姻、拯救婚姻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未婚男女提前了解婚姻的真相,帮助已婚人士学习如何经营婚姻,引导人们在拥有忠贞爱情的同时,获得幸福婚姻的密码。

节选

爱 情 爱情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有以下五个特点:**,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第二,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第三,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第四,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第五,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以上是心理学中对爱情的定义。 如果让我们自己来定义爱情,估计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述都不太相同。为什么每个人对这两个字会有不同的解释?因为爱情是一种感受, 这种感受是很主观的。既然是主观感受,那每个人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而且很难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描述。 我们在描述自己爱的人时既有主观感受,如对我好、让我有安全感、体贴、温柔,等等;也有客观事实,如长得帅、漂亮、有能力、会做饭、幽默、孝顺父母,等等。所以爱情因主观感受而存在,却需要客观条件去巩固和延续。 很多爱情甚至婚姻因为客观条件而分开,比如父母因素、经济因素、异地因素,等等。当然有些人会说,分开了证明爱的程度不够,甚至说那不是真爱。我想说,一个心智相对成熟的人如果能够把爱情分成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两个层面来看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痛苦。 你爱一个人但暂时没有能力和他在一起,他爱你但是你的条件暂时达不到他的要求,你的条件符合他的要求但他对你就是没有爱的感觉。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感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没有爱情而在一起那是强扭的瓜不甜,有了爱情因为现实分开那是造化弄人。 如果你能够把爱情的主客观因素分开来看,心中也许就多了一份轻松和释然:有爱情却因为现实条件不能在一起,证明你有爱的能力,但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做努力,提升自己的方方面面,为把握住下一次爱情做好准备;有客观条件但就是遇不到爱情,那可能是你的认知和方法出了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还有就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寻找。 有时候两个人在客观条件上的匹配度很高,颜值也好,学历也罢, 都称得上“门当户对”,但就是没有爱的感觉;也有很多人看上去很不般配,但却爱得死去活来,所以是爱情在前,匹配度在后。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恋人,比如身高、体重、样貌、学历、经济状况等都会有一些标准,当有一天你真的爱上一个人时,会发现有一些方面和你之前设想的理想恋人的标准是不相符的,那么我们就会把这些不相符的地方去合理化。比如你原先是身高一米八以下不嫁,可你现在的恋人只有一米七,你就会慢慢地把这个身高合理化,到*后会觉得其实一米七也挺好的。反过来,如果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但是却聊不到一块,更不用说心动了。所以说,感觉是重要基础,客观条件是可以调整的。 为什么每个人爱的对象会不一样呢?有这样一种解释:如果你现在和恋人相处得不错,那么你可以考虑,和对方在一起的感受像不像和自己的异性父母(或者是重要养育者)在一起时的感受。如果相处有问题了,你可以反思是不是在要求恋人对待自己要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然而对方却做不到,自己从而产生不满情绪。用另一种表述可能会更直观一些:找老公就是找另一个“爸”,找老婆就是找另一个“妈”。和这个“爸”或者“妈”相处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那就是和你父母相处的感觉。但是这个“爸”或者“妈”又做不到像自己的爸或妈那样对待自己,那么你就要明白,这个“爸”或者“妈”并不是你的爸或妈,只是你的男友或者女友,爸妈能为你做的只能让爸妈去做,而不是让恋人去做。因为找错了对象,所以做也做不到。恋人只能给你恋人这个角色所能给你的,给不了父母给你的。同样,父母也只能给你父母这个角色所能给你的,给不了恋人给你的。所以,如果在这个角色身上要求另一个角色才能给你的,结果注定要以失败收场。 这就是爱人和父母在感受上的相同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差异性。 你可以享受这种感觉,但不能要求双方的身份功能互换,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和一位前辈聊天时谈到了离婚这个话题,前辈讲:为什么现在离婚率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人太强调爱情,爱了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所以动不动就离婚,不像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有没有爱情不是*重要的,对家庭的责任是**位的,爱情倒在其次,所以离婚率就低。这位前辈讲的不无几分道理,他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时代却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环境特性,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为什么现在我们会把爱情排在婚姻的**位呢?其实进入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经济、繁衍、爱情(包括性)。人类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这三个动机的排位是不断变化的。早期排在**位的是经济, 其次是繁衍,*后是爱情。后来随着物质的发展,人们能够吃饱穿暖, 繁衍就排在了**位,经济排在了第二位,爱情还是排在*后。到了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思想也空前解放,女性地位提高,她们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工作生活中来,个人自由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追求,爱情变成人们步入婚姻的主导动机,之后才是繁衍动机和经济动机。

作者简介

李海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大学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大海文化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深圳同和心理医生集团合伙人。专注于个人成长、婚恋、家庭等方面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