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27112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1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22711225 ; 978-7-5227-1122-5
内容简介
传统民俗文化从起源之初,便蕴含着教化育人的内涵与功能,民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逻辑共通性。《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背景,剖析传统民俗文化式微和消解的基本状况与原因,提出了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使命担当与教育立场,并从学校文化场域定位,到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再到教学设计模式选择,系统构建了学校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具体路径与策略,也探讨了家庭、民俗博物馆、传统村落等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教育传承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目录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三 研究思路和调研纪实
**章 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 国内外民俗文化研究的基本脉络
二 关于民俗文化价值的研究
三 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
四 关于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第二章 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式微
一 “破四旧”运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二 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知识分子精英思想导向的影响
三 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民俗生活的脱离
四 人口大规模流动造成的民俗传承的代际断裂
五 现代多元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冲击
六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失范与失传
第三章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向度
一 传统民俗文化的多维立体存在
二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内容的时代契合性
三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策略的系统整体性
第四章 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逻辑与立场
一 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性
二 民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逻辑共通
三 学校的民俗文化传承使命
四 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教育立场
第五章 民俗文化从生活域到教育场的转换
一 民俗文化人校的场域壁垒
二 民俗文化的学校场域重塑
三 学校民俗文化场域的营造
四 学校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基本框架
五 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典型做法
第六章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建设
一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建设中的认识偏差与实践误区
二 民俗文化进学校课程的主要途径
三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选择的关系定位
四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五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实践优化
第七章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 融合民俗文化内容的学科课程教学设计
二 民俗文化专题课程的主题活动教学设计
第八章 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社会教育途径考察
一 民俗文化教育的家校合作
二 民俗博物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 传统村落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结语 让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成为现实生活
一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需要把握其时代发展性
二 传承民俗文化的核心是传承特定价值观念
三 服务当今生活是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师生角色与民俗文化主客错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育人本质。当学校民俗文化活动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根本追求,那么,注重对民俗原貌的推崇与维护,强调传统民俗风貌的客观再现就成为学校开展民俗活动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学校想方设法聘请民间的传统民俗艺人到学校来指导民俗活动或直接担任教师;精心建设民俗活动场馆和设备设施;让学生读古书、穿古装、行古礼,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本身始终是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师生则成为服务于民俗传承的人。在这样的学校民俗活动中,符号性知识与技能的复刻成为核心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忠实地为学生呈现客观的传统民俗,学生则毫不质疑地模仿和接受传统民俗的内容与形式。当然,即使学校做了许多努力,仍然难以做到对民俗文化的客观再现,因为一种真正的文化总是印刻着它所产生与发展的特定时空的韵味,而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就无从客观把握过去的民俗。但学校对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定位,已经在无形中剥夺了师生的主体地位和角色,民俗文化成为学校民俗活动的实际主体,师生则被本应作为教育中介的民俗文化所支配,沦落为满足民俗文化传承需求的客体。这种师生被民俗文化异化的局面,无疑背离了学校教育的育人本质。 第二,物化活动与精神体悟本末倒置,限制了学生素养的有效提升。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当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审视传统民俗文化时,其作为工具和物质客体的实用价值已经微乎其微,其所蕴含和表达的精神层面的观念才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具有深刻意义,而这也正是学校传承民俗文化应该关注和把握的重点。然而,当前学校的民俗文化活动,受教育者文化素养水平限制和功利性社会环境影响,以再现传统为根本,以可操作的民俗工具使用、民俗物品制作、民俗活动再现等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的外化作品,缺乏对民俗事象精神意义的分析和学生精神体悟的引导。比如全国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以“传统剪纸文化”为主题的剪纸课程,在这类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主要聚焦于剪纸技法,看重学生的*后作品,却很少引领学生去分析和领悟剪纸文化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剪纸图案设计的精神内涵与寓意。这样的物化活动带来的只是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体验,而非内化于心的民俗观念认识,无法真正发挥浸润儿童心灵的精神价值。而且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只需要学生服从、模仿,并不需要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诉求和主观认同,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民俗文化兴趣和习惯,还可能因为意义的缺失,而使学习活动变得索然无味,进而造成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厌弃。 第三,远离生活的形式化实施,无法实现民俗的真正传承。现实生活是民俗存在的基本场域,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民俗就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中小学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目的不是让学生把民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研究,而是更好地优化当今生活。所以,生活化应该是学校民俗文化活动的基本属性。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民俗文化活动,不论是作为长期的正式课程开设,还是作为临时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往往都局限于非常有限的课时和活动场地之内,一旦活动结束,对民俗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对民俗实践的体验也就结束,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会因为学校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发生任何变化。就如上文提到的剪纸课程,很多学校作为特色进行宣传,但可见的只是专门的展示室里保存的学生优秀作品。虽然很多学生掌握了剪纸技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或某些节庆日,学生并没有以剪纸的方式恰当表达期许或祝愿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真正形成对剪纸文化的认同,不可能把剪纸作为一种心灵或精神的表达与依托,更不可能形成文化的自觉与自愿。所以,一种民俗,如果忽视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不与时俱进地思考其创新发展,无法展现其当下的精神价值,这种民俗就会成为一种虚假的形式,丧失生命力。而这种与现实生活隔离的所谓民俗,就如成人眼中的儿时玩具,有情怀却无法再给予我们身心的满足与精神层次的提高,也自然难以得到真正的传承。
作者简介
孙宽宁,山东济阳人,教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