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27074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5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22707464 ; 978-7-5227-0746-4
内容简介
生活垃圾作为现代化的负资产,国外的治理路径无不充满了迂回曲折,盖因没有处理好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问题。《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径探寻》认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序化,是村民以自己的环境行为加固了本已失衡的环境权益结构。如若期望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治理,就需要建构学习型村落,支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实践。因为,自己的生活认知才是自我变革的起点,当足够多的个体对此前尚可容忍的问题采取对策时,良性的社会变迁才会应运而生。
目录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所在
三 研究框架
**部分 垃圾问题的现代性困境与国外治理经验
第二章 现代文明中的垃圾问题
一 环境问题的现代性批判
二 全球化体系中的环境问题
三 全球化进程中垃圾的转移
四 现代文明的两难困境与突破路径
第三章 美欧高度消费社会的垃圾问题与治理路径
一 美国垃圾治理的实践
二 欧盟的塑料垃圾治理战略
三 德国垃圾治理路径的探索
四 小结——塑造下一个时代竞争力的路径
第四章 日本从“垃圾战争”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路径
一 垃圾纷争的社会史
二 资源循环型社会构建的顶层设计
三 东京循环型区域的构建规划
四 上胜町的“零垃圾运动”——垃圾治理的终点
五 小结——日本垃圾治理路径的启示
第二部分 中国农村垃圾问题的实然与公共治理路径的探寻
第五章 中国生活垃圾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城乡政策性区隔的比较探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城乡垃圾问题的现状
三 垃圾治理政策中城乡区隔的表征
四 垃圾治理政策效力的局限性
五 城乡垃圾治理政策的比较探讨
第六章 社会变迁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生成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视角
二 村落社会的变迁与垃圾治理的困境
三 环境巨变中村民的认知与行为的断裂
四 小结——村落现代化的风险
第七章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多重结构
——基于环境社会学两大范式的解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视角
三 范式一——垃圾问题与村民生活的交互
四 范式二——垃圾问题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的碎片化
五 村民生活世界中垃圾问题的社会性特质
第八章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存续的合理化困境
——社会结构与常人方法的互构机制
第九章 学习型村落的建构路径
——基于农民环境学习现状的考察
第十章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公共治理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垃圾田野调查图片
后记
节选
长久以来,由于中国农村终身教育的滞后,导致在面对丛生的问题前很难看到村民的主体性。因为在成为国家权力的依附后,村民成为政策指令的被动接受者,当他们的境遇与这些政策指令出现龃龉时,又有了对精英、新乡贤等卡里斯玛型人物出现的期待感。当问题的严重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或是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恶化,如对垃圾问题的积重难返漠不关心,或是以破坏性的暴力对抗,乃至形成群体事件来应对。行政体系所下达的政策指令,往往也通过所谓学习或教育进行渗透,但这只是凸显了纵向的权力关系,而从调研来看,面对现实问题时,村民主体间横向互动的公共领域已丧失建构的根基。因此,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乡村振兴,发展经济与市场化导向只能是其中的一环,而不应该成为压到其他层面——生态、文化、教育乃至公共领域建构的存在。如果仅以致富的经济理性来驱动村民的乡村振兴,抑或是将乡村振兴等同于经济利益的提高,那么其逻辑也暗含了对离土离农进入其他产业领域的正当化,因为职业转变或移居城市来提高收入水平往往要比农业生产本身更快。 因此,当提及乡村振兴时,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振兴什么、如何振兴、由谁来振兴的问题。毋庸置疑,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必然远远超出经济效益的范畴,而其目的与手段都离不开主体的人,即促动地域社会活力的村民。那么,村民如何获得主体性?我们难以想象一个随时准备一有条件就离开村落的村民会对乡村振兴发挥主体性的作用。那么,主体性的获得,如同环境素养一样,是后天习得的第二天性。只有认识地域、理解地域乃至解决地域所面临的课题,甚至参与村规民约制定过程才能获得主体性,这无一不需要教育力量的介入。因此,村民的终身教育作为培育村民主体性的路径,也是提升地域活力、振兴乡村的突破口。但在片面的发展主义迷思下,引资设厂的农村工业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这也导致了村落文化及教育设施的极度匮乏、基层干部对村民学习需求理解的不足,以及村民主体性遭到忽视的现状。现实中,调研地村民的娱乐休闲也因此出现了出奇的一致性,打牌、打麻将、跳秧歌成为几乎所有农民农闲时间的消遣方式。因此,本章在论及学习型村落的建构中必需域外的力量——专家学者、NGO等的介入,因为,一个已固化的村落文化子系统必然需要与其他子系统的交叉融汇,才能孕育出新的活力。 米尔斯曾在《社会学的想象力》(2016)中指出,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在于要改变个体的自身处境与性格特点,而是在于要改变与个体相连的社会制度和角色。那么,该如何改变?本章将问题解决的落脚点放在了通过终身教育来促动村民环境素养的提升。这里所指的教育并非仅仅是端坐在课堂中习得听说读写的技能,而是作为村庄主人的意识觉醒,即主体性的获得。因为教育的*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将人的创造力量引导出来,唤醒他们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才能称之为主体性的教育。正如以成人教育家而闻名于世的弗莱雷(Freire,2020)的批判教育学理论揭示出,教育的作用是唤起被统治者的意识觉醒,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创造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防止被物化而沦为没有思想的客观事物的一部分。农村社会中基层官员与村民、专家与村民、男性与女性,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地位,均需在学习型村落的建构中加以修正,才能建构起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他们也才能认识到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城市与乡村、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也同样所蕴含着中心与边缘的结构位置,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面对周遭环境问题恶化的漠视与放任,实际上也是教育(学习)的缺失下精神世界的单一化与荒芜。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在一个教育及文化意涵的框架内加以思考,以促动普通村民成为村庄主人以提升地域活力。而无论是从村民的学习权这一基本人权出发,还是从遏制农药化肥的无序投放与垃圾生活等环境问题的角度出发,都无法绕过学习型村落的建构。与政府的纪律性教育和片面的发展主义迷思相对的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规则性教育(习得)与发展意涵的多元性,在环境治理中该如何运用教育手段来推进乡土社会的再造等课题,将在下一章农村垃圾问题的公共治理中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李全鹏,1975年生,吉林省人。2010年于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任职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研究员;2014年至今任职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全球社会学,在中日两国发表了十余篇相关领域的论文。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20.7¥59.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8¥72.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中国古代桥梁
¥18.6¥58.0 -
嗨印刷工艺(Vol1烫印)(精)
¥147.4¥268.0 -
测井井控技术手册(第二版)
¥68.0¥80.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高速线材轧机装备技术
¥33.3¥98.0 -
汽车风云人物
¥17.0¥50.0 -
品牌鞋靴产品策划-从创意到产品
¥26.5¥42.0 -
冶金建设工程
¥19.3¥35.0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手册-(含光盘)
¥61.6¥78.0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实施手册
¥13.3¥39.0 -
长江航运文化
¥16.6¥46.0 -
棒料高速剪切机
¥6.8¥20.0 -
炼钢厂设计原理
¥16.0¥29.0 -
冶金企业废弃生产设备设施处理与利用
¥12.2¥36.0 -
毛皮加工及质量鉴定
¥1.7¥6.0 -
轧钢机械知识问答
¥24.6¥30.0 -
转炉炼钢实训
¥15.9¥30.0 -
实用高炉炼铁技术
¥16.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