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湖北石窟寺

湖北石窟寺

1星价 ¥183.2 (7.1折)
2星价¥183.2 定价¥2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471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030747174 ; 978-7-03-074717-4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湖北石窟寺资料的专著,实用性较好,对扩大湖北石窟寺社会影响力、推进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内容简介

湖北石窟寺属于我国石窟寺四大分布地区之一的南方地区,既有传统石窟寺的共性特点,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书在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湖北石窟寺历史沿革、分布与分类情况、基本特征、保存现状及主要风险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湖北主要石窟寺的基本情况,客观分析了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成绩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书是一部系统性、实用性较好的著作,对扩大湖北石窟寺社会影响力、推进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目录
**章 湖北石窟寺综述
**节 历史沿革 2
第二节 分布与分类情况 6
一、分布情况 7
二、分类情况 8
第三节 基本特征 11
第四节 湖北石窟寺保存现状 14
一、十堰市、神农架林区 15
二、襄阳市 16
三、随州市 16
四、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 17
五、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7
六、武汉市、孝感市 18
七、黄冈市 18
八、咸宁市 19
第五节 湖北石窟寺主要风险 20
一、洞窟岩体结构失稳 21
二、风化 23
三、水害 24
四、生物病害 25
五、自然灾害 26
六、其他风险 27
第二章 湖北主要石窟寺
**节 鄂西北地区 30
老君岩石窟 31
罗汉寨石窟 35
宝堂寺石窟 40
房县观音洞石窟 44
郧西县湖北口乡佛爷洞石窟 47
张三丰石窟 49
丹江口市罗汉洞石窟 51
郧阳区观音洞石窟 56
郧阳区罗汉洞石窟 59
郧阳区千佛洞石窟 61
白龙洞石窟 66
安家老爷洞石窟 68
徐家湾佛洞石窟 70
郧西县佛洞石窟 72
白鹤岩石窟 74
惠家河佛洞石窟 76
马家沟佛洞石窟 78
上津佛爷庙石窟 80
树撑岩老龙洞石窟 82
双掌佛洞石窟 84
小河口石窟 86
羊耳洞石窟 91
桃园石窟 93
娘娘庙石窟 95
沧浪山五佛洞石窟 97
龙头包佛爷洞石窟 99
太玄洞石窟 101
玉印岩石窟 103
水晶行宫石窟 106
古佛洞石窟 108
蛮王洞石窟 110
磨刀观石窟 113
金山洞石窟 115
柏树岗千佛洞石窟 117
鲁班洞石窟 120
天观庙摩崖造像 122
第二节 鄂西南地区 124
钟家岩屋石窟 125
虎子岩石窟 127
滴水观石窟 129
干柴菩萨庙石窟 131
鹿苑寺石窟 133
仙佛寺石窟 136
观音峡石窟 145
观音岩卡门摩崖造像 147
黑洞子摩崖造像 149
睦家寨摩崖造像 151
王母城石窟 153
观音岩石窟 155
第三节 鄂东地区 157
唐王洞石窟 158
石佛洞石窟 160
观音岩石窟寺 162
什子河石窟寺 164
方姑洞石窟寺 166
狮子涎石窟寺 168
万姑洞石窟 170
大塘塆摩崖造像 172
虎母山摩崖造像 174
天保山摩崖造像 176
葫芦石摩崖造像 178
白莲崖摩崖造像 180
城山摩崖造像 182
三台山摩崖造像 184
石和湾摩崖造像 186
菩萨墩摩崖造像 188
朝阳洞石窟寺 190
修月洞石窟寺 192
宝陀岩石窟寺 194
鼓鸣洞石窟寺 196
白云洞石窟 198
第四节 鄂中地区 201
仙人洞石窟 202
华岩洞石窟 204
观音岩摩崖造像 206
观音庙摩崖造像 208
第三章 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
**节 主要工作 212
第二节 存在问题 215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 219
附表
附表一 湖北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统计表 226
附表二 湖北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分区统计表 230
附表三 湖北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文物名录(共119处) 231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1
展开全部

节选

**章湖北石窟寺综述 **节历史沿革 石窟寺,通常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的佛教寺庙,又简称石窟。石窟寺源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就开始凿山开窟。开凿时间漫长,以建筑形式出现,立体表现人像及其他图像。石窟寺大多开凿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地方,与佛教徒的修禅有着密切的联系。按照佛经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种相好,由静虑入定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交融的境界。因此,为满足佛教徒修禅观像所需,在石窟寺所处的天然崖壁上常雕凿有采取线刻或浮雕图案者,谓之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初往往与石窟寺相伴而生。只是在建成石窟寺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更替、战乱、自然和人为破坏等种种原因,部分石窟寺逐渐衰落、坍塌或消失,随之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环境发生改变,两者现可能只部分独立存在,或者仅残留遗址和遗迹(本书以下所述石窟寺范畴,除单独所指外,均包含摩崖造像)。 我国开凿石窟寺约始于3世纪,盛行于5~8世纪,*晚的可到17世纪,是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展,沿闻名于世的古老丝绸之路,经中亚、西域(现新疆地区)或缅甸一带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佛教东传中,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建寺译经,开窟造像,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空前兴盛时期,许多重要的佛教石窟、造像都是这一时期开凿雕刻的。石窟寺本土化后,也有少量的道教或其他宗教石窟寺开凿。大型石窟寺往往是由皇家、地方豪族出资或民间筹资建造的,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 石窟寺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我国*重要的物质遗存之一。 1)历史价值:石窟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石窟寺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见证。 2)艺术价值:许多石窟寺都是艺术宝库,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科学价值:石窟寺选址与历史背景、佛教教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其营造流程与分期开凿具有科学性。 4)文化价值:石窟艺术是因佛教而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文化无疑是石窟寺文化价值的核心构成,同时中国石窟寺因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文化价值中也必将融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另外,由于石窟寺多开凿于景色秀丽 4湖北石窟寺 之处,所以具有景观的特点,这也应该是文化价值研究的一个方面。 5)社会价值:许多石窟寺仍是广大信众开展民间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可依托石窟寺,组织开展和引导文明健康的宗教活动,既有助于广大信众了解国家宗教政策,又可帮助信众建立新时代宗教观,并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许多石窟寺还是各个城市的重要地标和情感寄托。通过对石窟寺艺术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可为构建符合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提供依托。 按类型分,我国石窟可分七类: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罗汉窟),小型禅窟成组的禅窟群。 按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古代的石窟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四大地区。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多为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复杂,除个别石窟外,多杂有摩崖龛像,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可以再细分为河西、甘宁黄河以东、陕西、晋豫及其以东四区。其中,河西和甘宁黄河以东两区多塑像壁画,陕西和晋豫及其以东两区多雕像。西藏地区石窟多为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摩崖龛像分布较广,题材多释迦、弥勒、千佛、十一面观音和各种护法形象,并多附刻六字真言。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区域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主要内容为摩崖造像、摩崖题刻。 石窟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分布广泛、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彰显个性、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一是传承脉络清晰、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真实性保存较好的文物类别。石窟寺时代特征明显,而且相互影响,与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类别相比,涵盖窟龛、壁画、塑像、雕像、题刻、碑刻等内容,体系更为完整。四大地区的石窟寺各有其不同和侧重点。尽管石窟寺原有寺庙建筑及环境遭到不同程度损毁,但现存石窟寺遗址遗迹等内容,基本保持建造时期的状态。 二是保存状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亚热带湿润地区,深受降水量影响,存在的洞窟岩体结构失稳、造像表层风化、水害及自然灾害等主要风险均与气候变化有关。石窟寺依托山体崖壁或天然洞穴开凿,为多孔结构矿物集合体,其自身具有逐渐衰减特性,受外界环境影响明显,极易产生破坏,自然风化加速,极为脆弱。 三是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山体结合的地质体。石窟寺的选址、开凿、营造等,蕴含工程地质的自然科学智慧和人文思维,既具有人为建造、艺术创作的特点,又具有地质体的构造、结构特征,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于一体。石窟寺代表一种文化,山水是形,文化是神,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位置独*,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我国早期佛教及其佛教造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百姓渴望精神寄托。此时,一批高僧云集荆楚大地,弘扬佛法,从而使荆楚之地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发展中心之一。20世纪50年代武昌莲溪寺出土的东吴永安年间铜饰牌上佛像,为我国早期佛像的重要代表,吴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大弘佛教,推动了境内佛教及其造像的发展。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对佛教宗派——禅宗的发展至为关键,使禅宗文化进一步从湖北传播到全国。湖北佛教在近代的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武昌佛学院是近代中国运用现代化教育创办的**所*为正规、*具影响的佛学高等学府。 湖北地区的石窟寺,少数开凿于5世纪,主要开凿于6世纪后,初步发展于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遗存。唐宋期间,重庆大足地区将我国佛教造像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从而促进了相邻区域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开凿于唐代的来凤县仙佛寺石窟毗邻重庆,深受川渝地区石窟文化影响,与该地区同时期石窟及摩崖造像多有相似之处,成为湖北石窟寺艺术成就巅峰之作。尽管明清以后,我国造像艺术总体趋向衰弱,但湖北石窟寺分布扩大,逐渐增多,处于兴盛时期。同时,受佛教禅宗广泛影响,此时期的湖北石窟寺大多造型简单和随意,小型而分散,造像施以妆彩,甚至用泥塑为供奉主体,以黄冈地区的石窟寺为代表。这充分反映了湖北石窟艺术的丰富多样性,也印证了石窟寺在湖北的发展途径。 湖北石窟寺内容广泛,涵盖历史事件、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名人逸事、民间传说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众的精神寄托。从造像题材看,除佛教外,还有道教,佛道交融,甚至“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容,并表现出世俗化和地域化的特点。从造像形式上看,以常见的石窟造像为主,还有部分摩崖龛像以及摩崖造像。 第二节分布与分类情况 湖北地区的石窟寺,大多散落于山野郊外、悬崖峭壁和河畔临水等偏僻之处,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本节简要述说湖北石窟寺分布与分类情况。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