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405916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040591606 ; 978-7-04-059160-6

内容简介

  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既包含普遍之维,也具有个性品格。本书作为研究哲学个性品格的导论性著作,从人与世界、“事与人的存在”、广义视域中的认识、语言的哲学意蕴等方面,对作为智慧之思的哲学作了具体的考察和阐释,体现了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研究视域,较之纯学术的哲学专题性研究更容易接近和把握,也更容易激发本科生和广大读者对于哲学的兴趣。全书除导论和后记外,共十一章,涵盖了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目录

导论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何为
三、哲学的二重品格
四、中西哲学与世界哲学

**章 人与世界
一、本然的存在与现实的世界
二、是什么与意味着什么
三、价值和评价
四、价值、规范与世界的变革

第二章 “事”与人的存在
一、人之“事”与人之“在”
二、“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三、“事”的变迁与历史进程

第三章 广义视域中的认识
一、所知:现实的事物
二、“知”与“在”
三、认识能力
四、知识客观有效性的根据
五、知识与智慧

第四章 作为当然之则的方法
一、当然之则和必然之道
二、知行之序与存在之序
三、理解:世界的敞开与人的提升

第五章 语言的哲学意蕴
一、语言与意义
二、名与物和名与道
三、解释世界与变革世界
四、语言与人

第六章 美及其多重维度
一、美与存在之序
二、世界之美与人的完美
三、美的自由之维
四、作为价值形态的美
·
第七章 道德与善
一、道德规范的现实之源
二、规范与德性
三、道德主体
四、伦理生活
五、道德实践
六、道德与社会整合
……

第八章 意义与境界
第九章 实践智慧
第十章 日常生活与终极关切
第十一章 人的自由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哲学导论》:  与逻辑与本体论的前提相应,想象在认识论上首先表现为探寻、发现、展示多样的可能,并在不同的对象、观念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在感知(知觉)、观察中,马仅有四腿而无双翼,然而在想象中,马可以与双翼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飞马的形象。无翼有腿,是马的现实形态,具有双翼则表现了其可能的存在形态,这虽不同于现实之“在”,但并不包含逻辑矛盾,它所展示的是马与飞翼之间可能的联系。同样,在植物嫁接技术出现以前,人们所实际感知、观察的,往往分别是桃、李等植物,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想象的世界中将桃、李加以连接。而随着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类的想象确实从可能的联系走向了现实的形态。如果说,飞马的想象更多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内在之源,那么,桃、李等连接则展示了想象的科学意义。从艺术创作到科学研究,想象的作用体现于生活与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  想象既可以取得具体形象的形式,也涉及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总是包含概念的层面。与形象的规定一样,概念之间也存在不同形态的可能联系,揭示、发现、建立概念之间各种可能的联系,是以概念的形式敞开、把握世界的重要方面。在这里,想象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的解释的提出、新的理论的形成,往往以发现、确立不同概念之间的可能联系为前提。科学史上人们对光的认识,便表明了这一点。基于波像的光概念与基于粒子的光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曾彼此对峙,而对光这一现象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则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为背景。在彼此分离甚至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之间建立关联,便常常需要借助想象。以形象的方式展开的想象与概念层面的想象本身并非彼此排斥,事实上,在对光的认识中,“波”与“粒子”的形象性关系与奠基于其上的概念间关系在想象中具有相互交融的性质。  这种关联也体现于科学研究中的模型(model)。模型可以是物理的模型(如火箭、飞船的模型),也可以是思想的模型或概念的模型。模型往往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理想化的方式,对以往认识活动中获得的规定、材料、信息重新加以组合,形成现实所没有直接提供的事物模型或存在图景,以此把握对象的内在联系。模型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逻辑的推论,更需用创造性的想象。模型是一种现实中不存在或尚未存在的形态,唯有对已有的认识材料或信息作新的组合,才能在物理或观念的层面使之呈现。这里涉及对既成存在形态的超越,确立新的联系及整合方式等,而新的联系和整合方式的发现、既成模式的突破,则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作为科学想象的产物,模型既呈现形象的特点,又包含概念的内容。  从认识论上看,与概念间的联系相应的,是认识过程中不同形式的综合。在经验的层面,尽管经验材料的获得主要通过感知、观察等途径,但由多样的经验材料综合为有意义的知识系统,往往需要借助想象。以表象而言,其形成涉及知觉内容的综合,但与知觉不同,它并不以对象的在场为前提。而在对象不直接呈现的条件下对知觉内容加以重组,便离不开记忆、想象等作用。这里的想象也以可能为其依据,当然,它已不限于可能的逻辑之维(无矛盾性等),而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可能。从更广的意义上看,知识的形成涉及经验内容与概念形式的结合,这种结合并非仅仅基于预定的逻辑程序,相反,它同样以想象为必要的条件。  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想象尽管不以对象的在场为前提,但并非与已有经验完全分离。事实上,对可能之域的想象,常常基于一定的现实经验。从作用的方式和形态看,想象与其他意识、经验形式往往互渗互融:一方面,在知觉、记忆等作用中,常常已渗入了想象的形式,知觉中的“看作”(seeas)便包含想象内容;另一方面,想象中也常常蕴含知觉、记忆等因素。就实质的层面而言,即使某些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对它的想象也往往以某种方式涉及已有经验。如现实世界中虽然无法看到“金山”,但人们有“金”与“山”的具体经验,“金山”在某种意义上便表现为二者(“金”与“山”)在想象中的连接。不过,想象在基于经验的同时,具有超越经验(不受已有经验限制)的一面,以“金山”而言,它诚然关涉以往经验,但在想象中,“金”与“山”之间的关系已得到重建,这一重建同时表现为对既定联系的突破。康德在肯定想象与先验结构(形式)联系的同时,通过想象与理性的比较,注意到了想象具有不为规则(rule)所限定的性质。如果说,以一定的经验作为基础体现了想象的合规则性,那么,超越规则、突破已有经验的限定则体现了想象的自由性质。  ……

作者简介

  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既包含普遍之维,也具有个性品格。  《哲学导论》作为研究哲学的导论性著作,从人与世界、事与人的存在、广义视域中的认识、语言的哲学意蕴等方面,对作为智慧之思的哲学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阐释,体现了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研究视域,较之纯学术的哲学专题性研究更容易接近和把握,也更容易激发本科生和广大读者对于哲学的兴趣。全书除导论和后记外,共十一章,涵盖了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等诸多问题的探讨。  《哲学导论》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