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数字技术、视听叙事与影像文化

中国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数字技术、视听叙事与影像文化

1星价 ¥60.8 (6.2折)
2星价¥60.8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60543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71页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106054342 ; 978-7-106-05434-2

本书特色

本书既对当下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电影创作变化和产业革新进行了多维度的梳理总结,又从学理与实践出发,对其间的美学矛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于中国电影当下的建构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当代电影》杂志社举办的“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数字技术、视听叙事与影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围绕“技术”这一关键词,就技术与美学、技术与叙事、技术与产业、技术与纪录、技术与媒介、技术与表演、技术与影像、技术与电影史八个单元展开了深度讨论。 既对当下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电影创作变化和产业革新进行了多维度的梳理总结,又从学理与实践出发,对其间的美学矛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于中国电影当下的建构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录

技术与美学

饶曙光:从“作者美学”到“共同体美学”--作为艺术理论发展的“共同体美学”

陈旭光:论数字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

周安华:幻点营构与沉浸化“造梦”--论后科技对电影创作的物理重写

金丹元:“电影美学”概念的紊乱与"泛美学化"现象盛行之必然

李建强:电影未来发展和共同体美学建构的心理学进路

朱郁闻:数字影像美学:一次基于电影心理学理论的重访


技术与叙事

万传法:数字技术与电影叙事的可能

彭月橙、王伟;互动电影的叙事视点分析与研究

刘毅刚:数字游戏中叙事节点的设计与实践

张译丹: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技术与产业

李典峰:数字影像镇痛剂--斯金纳网络缓解影像产业成本病

孟 洋: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电影工业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其产业价值

潘智欣:跨媒体叙事:世界搭建与游戏体验

马纶鹏:媒体基础设施初析:以Nelflix为例


技术与纪录

倪祥保:新虚构纪录片与后真相时代影像真实

余燕莉:景观的搏击者:居伊·德波的电影批判及其可能

孙可佳:从见证真实到生成真实--交互式纪录片的真实观变革

包 磊:影像与镜框,视像空间的叠加与消融


技术与媒介

宫林:新媒体艺术与电影的跨越和融合

韩贵东:视觉文化的弥散:李安电影的数字技术观

杨娜娜:后疫情时代精神分析视域下桌面电影技术反思

丁磊:基于CMC新语言视阈下的后现代主义影像呈现--以网络大电影和vlog影像为例


技术与表演

厉震林:数字技术发展与表演美学改革

沈嘉熠: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

王雪璞:3D数字技术时期电影表演的嬗变

刘璐:数字人文视域下阮玲玉的角色扮演与身世暗合的模型搭建探究

程功:后人类视阈下当代中美电影“非人类”角色的比较


技术与影像

孟君:弗兰肯斯坦的幽灵在徘徊--论科幻电影的悲观主义技术观

张毅:电子游戏期待下的动作影像偏好--以GANTZ系列的改编演进为例

黄天乐:从地表到云端,再回返:运动影像的迁徙之旅

钟瀚声:从参与式吸引力到旁观式吸引力:媒介考古视域下重审中国电影的视觉现代性--以《都市风光》与《西洋镜》为例


技术与电影史

冯果、韩鸿滨:基于技术与艺术互动的电影史前史思考

黄望莉、关雅兮:从“鹤鸣通”到“红唱片”:颜鹤鸣及其电影技术之路

黄巧子:中国本土原创动画电影的泛游戏化审美倾向研究

佟童:"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数字技术、视听叙事与影像文化"大型学术会议综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个人学术著作18部,两人合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等转载50余篇。个人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基金项目10项。出版《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康熙王朝》等影视作品14部。万传法: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影研究》主编,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编剧作品有话剧《埋葬》《我不是潘金莲》《大漠飞鸿·常书鸿》等,电影《盛宴》《大郎》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