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农药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第二版)

农药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第二版)

1星价 ¥69.6 (7.1折)
2星价¥69.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240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3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122424051 ; 978-7-122-42405-1

本书特色

1.延续经典,将农药新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2.内容新颖,指导性强。在一版的基础上,增加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面的新理论与前沿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农药的重要性及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危害、农药使用的靶标与靶区、农药的有效使用与使用效果的测定方法、农药使用技术、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与危害、农药使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农产品单一农药残留的长期膳食摄入和慢性风险评估、短期膳食摄入和急性风险评估方法,食品、农产品中多农药的残留急性、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优选残留限量估计值计算方法,以及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法和风险系数法风险评估方法,农药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及农药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和监测,食品安全研究与管理,农药研发、使用与管理,食品、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农药、植保、农学、园艺、果树、食品安全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农药的重要性及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危害 001
1.1 农药在我国使用情况 003
1.2 农药对农业的作用 004
1.2.1 农药使用水平与农业产量之间的关系 005
1.2.2 病虫草害发生程度与农药使用量之间的相关性 007
1.2.3 农药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激发作用 008
1.2.4 农药的使用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过程 009
1.3 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 010
1.3.1 农药与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010
1.3.2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010
1.3.3 农药残留的危害作用 011
1.4 农药在生产中的应用趋势 011
1.5 农药的安全使用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 012
1.5.1 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012
1.5.2 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种类 013

第2章 农药使用的靶标与靶区 015
2.1 农药使用的“靶标” 016
2.2 直接靶标 016
2.2.1 害虫靶标 017
2.2.2 植物病原菌 018
2.2.3 杂草靶标 019
2.3 间接靶标 019
2.3.1 生物性间接靶标 019
2.3.2 非生物性间接靶标 021
2.4 病原菌和害虫的分布型 023
2.4.1 密集分布型 024
2.4.2 分散分布型 024
2.5 农药的靶区和有效靶区 027

第3章 农药的有效使用与使用效果的测定方法 028
3.1 农药同靶标的表观接触 028
3.2 农药同靶标的有效接触 029
3.2.1 接触与有效接触 029
3.2.2 接触与湿润展布 029
3.3 农药的沉积分布以及同有害生物的接触 030
3.3.1 生物性间接靶标 030
3.3.2 非生物性间接靶标 032
3.4 农药的分散度与靶标接触的关系 033
3.4.1 增加靶标表面的覆盖度和接触面积 033
3.4.2 提高药剂对生物体表面的通透性 034
3.4.3 比表面积的增大加速了药剂的气化速度和溶解速度 034
3.5 农药与靶标表面的界面化学现象 035
3.5.1 水分蒸发后农药遗留物与靶面之间的界面 035
3.5.2 农药遗留物吸收自然水分后的状态 036
3.6 农药的剂量转移 036
3.6.1 从施药器械向施药目标物的传递过程 036
3.6.2 从间接靶标向有害生物靶标的转移 036
3.6.3 植物体靶面上的剂量转移 037
3.7 农药的田间分布要求 037
3.7.1 作物对药液的承载量 038
3.7.2 农药在作物上的覆盖要求 040
3.7.3 关于药剂沉积与药剂的再分布 043
3.7.4 农药在作物株冠层中的分布 043
3.8 农药的施药量 044
3.9 农药的混合使用 045
3.10 农药使用效果的检查 045
3.10.1 变异系数标准 045
3.10.2 雾滴沉积密度标准 046
3.10.3 不匀率与变异系数及其测定 047

第4章 农药使用技术 051
4.1 农药使用的三阶段 051
4.1.1 机械输送阶段 051
4.1.2 剂量转移阶段 051
4.1.3 致毒作用阶段 052
4.2 施药靶区的选择 052
4.2.1 施药器械的选择 052
4.2.2 农药剂型的选择 052
4.2.3 农药喷洒方式的选择 053
4.3 具体作物施药技术示例 056
4.3.1 棉田的施药技术 056
4.3.2 水稻小麦类农田的施药技术 059
4.3.3 阔叶蔬菜的施药技术 059
4.3.4 细叶类植物的施药技术 061

第5章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 063
5.1 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因素 063
5.2 影响农药降解速度的主要农药性质 064
5.2.1 光稳定性 064
5.2.2 农药的化学稳定性 076
5.2.3 微生物降解稳定性 077
5.2.4 农药挥发性 080
5.2.5 农药水溶性和脂溶性 083
5.2.6 农药制剂 096
5.2.7 农药受体对农药降解速度的影响 096
5.2.8 计算示例一 102
5.2.9 计算示例二 105
5.2.10 计算示例三 107
5.3 部分农药在田间土壤中的吸附与降解特性 110

第6章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11
6.1 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111
6.1.1 农药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 112
6.1.2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112
6.1.3 稻田施用溴氰菊酯农药对邻近鱼塘浮游动物的影响 115
6.1.4 农田农药流失 117
6.1.5 农药非点源地下水污染概况 120
6.2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123
6.3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25
6.3.1 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125
6.3.2 农药在土层中的淋洗作用 127
6.3.3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127
6.3.4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130
6.3.5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132
6.3.6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3
6.3.7 农药对土壤生化过程的影响 136
6.4 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和危害 138
6.4.1 农药对天敌赤眼蜂的毒性与危害性 139
6.4.2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与危害性 141
6.4.3 农药对鸟类的毒性与危害性 143
6.5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 146
6.6 农药在环境中的浓度估算 147
6.6.1 农药以颗粒剂形式施入土壤 148
6.6.2 农药以种子处理剂进入土壤 149
6.6.3 农药喷施被作物截获和散落到土壤 149
6.6.4 农药喷施时飘逸至地面水 150
6.6.5 从污水处理厂*终排放进入周围环境水体中 151
6.6.6 污水处理厂污泥施入土壤 152
6.6.7 农药自土壤中挥发 153
6.6.8 农药自地面水的挥发 153
6.6.9 饮用水体中的农药 155
6.6.10 淋溶到作饮用水的地下水 155
6.6.11 农药自作物上挥发 155
6.6.12 作物对农药吸收 155

第7章 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与危害 158
7.1 农药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原因 158
7.1.1 农药的特性 158
7.1.2 农药的使用 159
7.1.3 植物的差异 160
7.2 作物对农药的敏感性和产生药害后的表现 161
7.2.1 作物对农药的敏感性 161
7.2.2 作物药害 161
7.2.3 作物受害后的补救措施 165
7.3 农药对作物的污染 165
7.3.1 农作物的农药起始残留浓度 166
7.3.2 农药在作物上的降解及其速度 168
7.3.3 大棚农作物的农药污染特点 173

第8章 农药使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176
8.1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 176
8.1.1 基础资料 176
8.1.2 **资料 177
8.1.3 补充资料 177
8.2 农药环境评价指标选择 177
8.3 农药环境评价试验方法 178
8.3.1 农药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试验方法 178
8.3.2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实验方法 181
8.4 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毒性试验方法 190
8.4.1 农药对鸟类的毒性试验 190
8.4.2 农药对蜜蜂毒性试验 192
8.4.3 农药对家蚕毒性试验 194
8.4.4 农药对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 195
8.4.5 农药对天敌两栖类毒性试验 196
8.4.6 农药对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197
8.4.7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毒性试验 199
8.4.8 农药对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200
8.4.9 农药对溞类急性运动抑制试验 201
8.4.10 农药对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202
8.4.11 农药对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 203
8.4.12 农药对家畜短期饲喂毒性试验 204
8.4.13 农药对甲壳类生物毒性试验 205
8.4.14 农药生物富集作用试验 206
8.4.15 农药水-沉积物系统降解试验 208
8.5 农药对环境生物毒性评价的推荐标准 210
8.6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 210
8.6.1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单因素评价 211
8.6.2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综合评价 215
8.6.3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218
8.7 农药污染评价示例 220
8.8 农药*大残留限量及安全期(如生长期)的计算示例 224
8.8.1 数据 224
8.8.2 按照时间选择残留结果 224
8.8.3 残留结果校正 225
8.8.4 方法I 225
8.8.5 方法Ⅱ 228
8.8.6 *终评定 229
8.8.7 选择适当方法 230
8.8.8 特殊情况 230

第9章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 234
9.1 农药的毒性 234
9.2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236
9.3 危害描述 239
9.3.1 剂量-反应外推 239
9.3.2 剂量缩放比例 239
9.3.3 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239
9.3.4 有阈值的物质 240
9.3.5 无阈值的物质 241
9.4 暴露评估 241
9.4.1 总膳食研究法 241
9.4.2 双份膳食研究法 242
9.4.3 单一食品的选择研究法 242
9.4.4 膳食摄入量的估计 242
9.4.5 总膳食研究 243
9.4.6 预测总膳食摄入 243
9.4.7 饮食因素的使用 244
9.4.8 暴露路径 246
9.4.9 建立模拟模型 260
9.5 风险描述 261
9.6 定性估计 262
9.7 定量估计 262
9.8 农药残留测定的食品、农产品类别及测定部位 263
9.9 蔬菜中多效唑残留的膳食暴露与风险评估 266
9.9.1 田间残留试验设计 267
9.9.2 抽样方法 267
9.9.3 检测方法 268
9.9.4 长期膳食摄入和慢性风险评估 268
9.9.5 短期膳食摄入和急性风险评估 268
9.9.6 基于市场抽样监测数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269
9.9.7 蔬菜中多效唑的推荐MRL值评价 270
9.9.8 基于规范残留试验数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270
9.9.9 基于市场监测数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271
9.9.10 蔬菜中多效唑的推荐MRL值及其风险分析 272
9.9.11 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73
9.9.12 多效唑的*大残留限量设定 273
9.10 苹果中农药残留急性、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大残留限量估计值计算 274
9.10.1 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计算 274
9.10.2 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计算 274
9.10.3 *大残留限量估计值的计算 275
9.10.4 风险排序 275
9.10.5 农药残留水平分析 276
9.10.6 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 277
9.10.7 农药残留急性膳食摄入风险 278
9.10.8 农药残留风险排序 279
9.10.9 现有农药*大残留限量的适用性 280
9.11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法和风险系数法风险评估 281
9.11.1 安全指数 282
9.11.2 风险系数 282
9.11.3 食用菌农药残留情况 283
9.11.4 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三省市食用菌农药残留检出率 284
9.11.5 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三省市食用菌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284
9.11.6 食用菌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评价 285
9.11.7 农药残留的风险系数 286
9.11.8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法和风险系数法结果的评价 286
9.12 杨梅中的农药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 287
9.12.1 危害指数法 288
9.12.2 分离点指数法 289
9.12.3 相对毒效因子法 290
9.12.4 暴露阈值法 291

第10章 农药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 292
10.1 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 292
10.1.1 选用抗虫抗病作物品种 292
10.1.2 合理肥水调控 293
10.1.3 其他农业措施 293
10.2 合理使用农药 294
10.2.1 进行预测预报,做到适时防治 294
10.2.2 科学防治,减缓抗性发展 294
10.2.3 农药配制及施用方法 295
10.3 加强农药降解相关研究 296
10.4 强化农作物农药污染的预测和评价 299
10.5 防治作物农药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299
10.5.1 按国家规定使用农药 300
10.5.2 调节药液浓度降低PIRC 300
10.5.3 防止因农药飘移带来的外源污染 300
10.5.4 积极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300

参考文献 30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柳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化研究所研究员,技术负责人,国家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国家检查机构评审员、资质认定评审员、农业部注册评审员、司法鉴定机构评审员,山东农科院三级学术专家。中国仪表学会农仪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注册咨询专家;山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山东省绿色食品协会副秘书长等。长期从事检测与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二等奖《无公害蔬菜产品标准体系的研究》、三等奖《蔬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农业部三等奖《农药、重金属、微生物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估》,院科技奖《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和评价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技术开发》,制定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420—2009绿色食品花生及制品》等31项和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1293-2009《平菇GMP生产技术规程》等1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等。主持完成农业部下达2004、2005、2006、三年度的国内出口蔬菜安全质量普查,2007年全国花生安全质量普查,撰写了风险评估报告报农业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