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415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0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030741554 ; 978-7-03-074155-4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本书由全国20余所中医药院校中具有丰富外科临床及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完成。教材内容以西医外科学相关知识作为基础,以西医临床逻辑思维为线索,结合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各级各类考试的要求,提炼整合若干主题。全书共包括外科学概论知识、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外科基本操作技能三大部分,知识系统、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根据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本书遵循“贴近临床、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的内容,满足科学性、优选性、思想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五性)的要求。在本教材编写中注重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并适当引入相关新进展及研究成果。除了传统文字或图片内容,本书特别增加了思维导图和数字化内容,以增强整体逻辑完整度及直观感受,实用性强,利于学生学习及复习。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第二章 无菌术 7
**节 概述 7
第二节 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灭菌和消毒 8
第三节 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11
第四节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15
第五节 手术室的设置与管理 16
第三章 麻醉与疼痛治疗 19
**节 概述 19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20
第三节 针刺辅助麻醉 24
第四节 局部麻醉 27
第五节 椎管内麻醉 36
第六节 全身麻醉 50
第七节 气管内插管术 63
第八节 疼痛治疗 68
第四章 体液代谢与酸碱平衡 77
**节 正常体液代谢 77
第二节 体液平衡失调 82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调 98
第四节 外科补液 106
第五章 外科营养代谢和支持 112
**节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112
第二节 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 114
第三节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119
第四节 外科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防治 125
第六章 输血 129
**节 概述 129
第二节 外科输血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输血方法 130
第三节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135
第四节 血浆及血浆增量剂 141
第五节 自体输血与成分输血 144
第七章 外科休克 149
**节 概述 149
第二节 外科常见休克 159
第八章 重症救治与监护 163
**节 心肺脑复苏 163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74
第三节 重症监护 184
第九章 围术期处理 195
**节 概述 195
第二节 术前准备 195
第三节 术后处理 200
第四节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204
第十章 外科感染 209
**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浅部组织细菌性感染 212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217
第四节 脓毒症 220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 224
第六节 外科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230
第十一章 损伤 233
**节 概述 233
第二节 损伤修复与伤口处理 238
第三节 颅脑损伤 240
第四节 胸部损伤 255
第五节 腹部损伤 269
第六节 泌尿系损伤 281
第七节 烧伤 289
第八节 冷伤 299
第九节 咬蜇伤 302
第十二章 肿瘤 306
**节 概述 306
第二节 常见体表肿物 316
第三节 肺癌 319
第四节 食管癌 328
第五节 胃癌 335
第六节 大肠癌 341
第七节 原发性肝癌 352
第十三章 甲状腺疾病 358
**节 概述 358
第二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362
第三节 甲状腺炎 366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72
第五节 甲状腺肿瘤 380
第十四章 乳房疾病 388
**节 概述 388
第二节 急性乳腺炎 391
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396
第四节 乳房良性肿瘤 398
第五节 乳腺癌 403
第十五章 急腹症 411
**节 概述 411
第二节 急性腹膜炎 418
第三节 急性阑尾炎 424
第四节 胆石症及胆道感染 430
第五节 急性胰腺炎 446
第六节 肠梗阻 453
第七节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461
第八节 常见急腹症的鉴别 463
第十六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469
**节 解剖生理概要 469
第二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473
第三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477
第十七章 门静脉高压症 480
第十八章 腹外疝 492
**节 概述 492
第二节 腹股沟斜疝 495
第三节 腹股沟直疝 500
第四节 股疝 502
第五节 其他疝 505
第十九章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508
**节 概述 508
第二节 泌尿系结石 517
第三节 前列腺炎 523
第四节 附睾睾丸炎 529
第五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 533
第六节 泌尿系统肿瘤 538
第七节 勃起功能障碍 551
第八节 男性不育症 556
第二十章 周围血管疾病 563
**节 概述 563
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68
第三节 闭塞性动脉硬化 573
第四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78
第五节 下肢静脉曲张 584
见习一 无菌术与手术 591
见习二 外科基本操作及实用急救技术 600
见习三 外科感染及外科换药 616
见习四 清创术 620
见习五 胸、腹腔穿刺 623
见习六 导尿术(男、女) 626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绪论 一、西方外科学发展简史 外科学(surgery)这个名词,源于希腊文,其原本的含义为手工、手艺。远在原始公社时代,“外科医师”仅能做些诸如体表止血、拔出人体内的箭头等简单的医疗操作,所以被看作是一种手艺或技巧。 根据文献记载,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便能做断肢、眼球摘除手术。外科学*初的奠基人是古希腊伟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ē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其将伤口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两种,他在手术前严格要求清洁伤口,手术中用煮沸的雨水清洗伤口,使伤口容易愈合。塞尔萨斯(Celsus A.C. 公元1世纪)首先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炎症红、肿、热、痛四大症状的描述至今仍在沿用。盖仑(C.Galen,公元130—210年)区别了动脉和静脉,创用扭绞法制止血管的出血。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写出举世闻名的《医典》,其中记载了骨折时石膏绷带固定法、肿瘤的治疗原则等许多问题。 古罗马时代由于宗教信条和经院哲学的统治,严禁尸体解剖,不准做流血的手术,外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处于低落时期。直至1231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才允许实行人体解剖。到16世纪中期,欧洲外科学才开始发展。1543年比利时Vesalius著《人体的构造》一书,构成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156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同意对犯人尸体进行解剖,在人体解剖学上有了很多新发现。 1731年法国创立了外科学院后,外科医师才正式脱离了“手艺人”的境地。1761年,莫干尼(Morgagni)出版了《论疾病的部位和原因》,被誉为“18世纪*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1766年德索尔特(Desault P.)开始用绷带治疗骨折。1794年亨特(Hunter)的《论血液、炎症和枪弹伤》一书出版,炎症逐渐成为外科**原理。进入19世纪,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崛起,西方外科学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1800年特许成立伦敦皇家外科学院;1843年维多利亚女王特许改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1880年美国外科协会成立。这些变化反映外科医生的地位在社会中不断提高。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止血和输血等关键性问题,从而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手术疼痛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1846年美国莫顿(Morton)首先使用了乙醚进行全身麻醉,1892年德国Schleich介绍提倡将可卡因作为局部浸润麻醉剂。此后,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不断发展,为手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手术出血是外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872年英国韦尔斯(Wells)改进了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使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问题的创始者。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枸橼酸钠溶液,使血液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解决手术出血问题,为手术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基础。 伤口感染是100余年前所有外科医生所面临的*大难题之一。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洗手,使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这是抗菌技术的开端。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截肢术的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antisepsis)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mann采用了蒸汽灭菌法,并对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进行了研究,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asepsis)。1889年德国Fü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此提议使无菌术臻于完善。 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提倡用百浪多息(磺胺类药),此后各国研制出一系列抗菌药物,为外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再加以麻醉技术的不断改进,补液和营养支持日益受到重视,使外科手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增强。 现代移植学的发展是20世纪令人瞩目的医学成就之一。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James Blundell成功实施的人类**次输血就属于*早的细胞移植。1902年法国Alexis Carrel创建了现代血管吻合技术,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这也让器官移植成为了可能。1905年捷克Edward Zirm医生成功完成了世界**例角膜移植。1945年美国Ray D. Owen报道了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1953年英国Peter Medawar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做了深入研究,成为移植免疫的奠基者。1954年美国Joseph Murray等在同卵双生兄弟之间进行了活体供肾的肾移植并获得了成功,这标志着器官移植进入了临床试用阶段。20世纪60年代**代免疫抑制药物(硫唑嘌呤、泼尼松和抗淋巴细胞血清)的问世及器官保存技术与血管吻合技术的改进,使器官移植获得稳步发展。此后,相继开展了脾移植(美国,Woodruff,1960)、原位肝移植(美国,Starzl,1963)、肺移植(美国,Hardy,1963)、小肠移植(美国,Deterling,1964)、胰肾联合移植(美国,Kelly等,1966)、心脏移植(南非,Barnard,1967)和心肺联合移植(Cooley,1968),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新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问世,使移植物的存活率和器官移植的疗效大为提高。近年来由于移植病例大量增加,供体的短缺显得非常突出。为此,以亲属作为活体供体及以心/脑死亡者作为供体,部分弥补了供体的缺乏。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外科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20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伤、整复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前进,特别是近30年,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均有很大进步,在影像学方面,超声、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检查及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等,能够非常准确地确定病变的部位,同时辅助判断病变的性质。介入放射学的开展,特别是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为很多疾病提供了更有效、创伤更小的治疗模式。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杂交手术(hybrid operation),如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手术,是将外科手术技术与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病人接受一次手术可同时获得多重手术效果,临床效果满意。此外,免疫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特别是对癌基因的研究,也与外科学各领域紧密结合,使外科学沿着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方向不断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组织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完善,以及机器人外科手术和远程微创外科手术取得的成功,使很多曾经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使传统的外科学面临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机遇。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不断从前沿科学中吸取知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让外科学永葆青春。 二、中国外科学发展概况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造砭石,这是历史上*早的手术器械,用砭石切开排脓、治疗脓肿,可以视为外科手术的雏形。《周礼?天官》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并规定“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祝药就是敷药,劀是刮去脓血,杀是应用腐蚀剂祛除恶肉或剪去恶肉)。这是我国*早的医学分工和*早应用手术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是我国发现*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书中载有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瘘、肿瘤等38种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很早,但初具规模并形成一个学科,则是在汉代。已经传世的《黄帝内经》初步奠定了中医外科的理论基础。《灵枢?玉版》记载:“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写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些都是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在治疗方面,还可见到铍针放脓,斩截“脱痈”(脱疽)坏死足趾的手术疗法等。 东汉末年被后代誉为“神医”的外科鼻祖华佗,*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全身麻醉药“麻沸散”,并首创了剖腹术。汉代具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详述了肠痈、寒疝、蛔厥等外科病证的诊治方法,其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蛔厥的乌梅丸,现在仍在外科临床中使用。由此可见,从理论到实践,从药物到手术,从制度到医生,中医外科学在汉代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晋代葛洪(公元281—341年)著的《肘后备急方》对外科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中取咬人犬的脑浆敷在人被咬伤口上的方法,开创了用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的世界先例。 南北朝时期南齐龚庆宣重编的《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99年)是我国现存的**部外科学专著,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及治疗金疮、痈疽、疮疖、皮肤病的经验总结。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外科发展较快。巢元方等编著的我国**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包含不少外科内容。在“金创断肠候”中**次记载了肠吻合术,还出现了关于血管结扎的记载;对炭疽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水质有关。 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早的一部临床百科全书,有丰富的外科学内容。书中记载的用葱管导尿,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宋代是我国医学发展较快的时期。《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首先提出用砒剂治疗痔核,用蟾酥酒止血、止痛,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宋代以来,外科专著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有30多种。 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是一部创伤外科的专著。书中记载了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等。本书对全身麻醉药的组成、适应证、剂量等都有具体说明,是现今世界上*早的麻醉专著。 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之前,是中医外科发展的新生阶段,名家辈出,加之学术氛围活跃、理论成熟,不同的学术流派逐渐形成,影响比较大的有“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其中以“正宗派”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影响*大。《外科正宗》体现了明代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后世医家评价其为“列证*详,论治*精”。 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时间,祖国医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和摧残,外科学的发展也处于停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中医外科学重新获得了新生。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西医医务工作者紧密团结,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发扬中医学,开展了震惊中外的针刺麻醉研究,在针刺辅助麻醉、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药物脱瘾方面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8年我国成功抢救了一位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治愈了不少Ⅲ°烧伤面积超过90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