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昆仑-喀喇昆仑成矿带成矿规律及遥感技术应用

西昆仑-喀喇昆仑成矿带成矿规律及遥感技术应用

1星价 ¥118.5 (7.5折)
2星价¥118.5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515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030751508 ; 978-7-03-075150-8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对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以成矿单元划分、成矿系列构建和成矿谱系厘定为重点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多种遥感数据进行成/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要素的遥感影像应用对比研究,从而实现了多元、多层次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取得相应成果;对主要矿种或典型矿床建立了高分遥感找矿模型,在塔什库尔干地区、黑恰地区、岔路口一带分别圈定了沉积变质型磁铁矿、海相沉积改造型菱铁矿和沉积喷流型铅锌矿综合找矿靶区,综合分析认为达布达尔已经形成大型铁矿矿集区。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和可读性强,对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绪论1
**节位置交通、自然经济地理及景观概况1
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2
第三节卫星遥感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4
第二章成矿地质背景7
**节矿产产出背景7
第二节区域地球物理特征10
第三节区域地球化学特征11
第三章区域成矿规律14
**节区域成矿特征14
第二节成矿单元划分16
第三节成矿系列研究23
第四节成矿谱系研究48
第四章遥感技术方法51
**节工作流程51
第二节遥感数据源配置和数据处理51
第三节典型矿物波谱测试与应用65
第五章塔什库尔干区域矿产遥感解译及靶区优选68
**节区域矿产遥感解译68
第二节找矿靶区优选评价106
第六章黑恰区域矿产遥感解译及靶区优选评价116
**节区域矿产遥感解译116
第二节找矿靶区优选评价139
第七章岔路口区域地质矿产遥感解译及靶区优选评价142
**节区域地质遥感解译142
第二节区域矿产遥感解译146
第三节找矿靶区优选评价155
第八章结语161
**节主要成果和认识161
第二节下一步工作建议162
参考文献164
展开全部

节选

**章绪论 **节位置交通、自然经济地理及景观概况 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其西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接壤。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管辖。调查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20′~39°25′、东经73°30′~84°00′范围,呈东西长1100km、南北宽80~280km的弧形带状,面积约25万km2。 调查区内公路网极不发育,进入调查区的重要交通干道主要依靠G314和G219国道,均为翻山盘道。G314国道即中巴公路,从喀什出发经塔什库尔干县至中巴红其拉甫口岸,全长415km;G219国道即新藏公路,由喀什地区叶城县出发经库地、赛图拉镇、红柳滩至西藏阿里地区,在新疆境内该段公路长730km,其间行经六个达坂,翻越海拔达5200m。离开新藏公路(G219国道)和中巴公路(G314国道)的其他区域,90%以上不能通车,需要依靠畜力或人力运输,野外工作几乎全部靠人力徒步或骑乘牲畜代步。每年4~10月为运输繁忙季节,也是洪水、雨水和冰川融水易发季节,常引发泥石流、滑坡、落石等灾害,对道路、桥梁都有很大影响,严重影响通行安全,交通极为不便。 调查区地形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相对高差1000~2500m,河谷深切,多峡谷,水系发育。整个西昆仑、喀喇昆仑山向西与帕米尔高原相接,向东与东昆仑山、向南东与西藏可可西里相接,形成世界屋脊,多为人迹罕至之地。北部的昆仑山脉海拔3000m左右,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海拔5000m以上,有数十座海拔6000m以上的冰峰,终年积雪,高耸入云,属典型的高原丘陵-中高山-极高山地貌,地形切割严重,山高坡陡,多见悬崖峭壁。调查区内发育众多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水系较为发育,但是每年7、8月高山上的冰雪季节性消融常成灾害,影响野外作业安全。 调查区总体位于甘新温带、暖温带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两大气候区,常年受两大气候带的影响,气候多变,温差较大。北部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3℃,*高24.2℃,*低-33.3℃,降水量平均31.2~69.1mm;南部高海拔山区具有低温寒冷、四季不分、空气稀薄、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冬夏及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是典型的高原气候。 调查区内居民稀少,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于本区的西北部和北部。主要沿塔什库尔干断陷及山前沟谷分布,塔什库尔干县是区内唯一的县城。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汉族。区内经济发展很落后且不平衡,地方工业仅在北部边缘有杜瓦煤矿、小水泥厂、小电厂、烧石灰厂等,在昆仑山北坡,靠近塔里木盆地边缘农牧业较发达,种植有小麦、大麦、青稞、玉米、豌豆、油菜等和部分水果,以自给为主。牧业以放牧牛、羊、骆驼、驴和马为主。在新藏公路沿线有麻扎、三十里营房、康西瓦、大红柳滩和甜水海等兵站、通信站、医疗站、气象站、地方运输站和公路养护道班。沿途水源丰富,用水方便。山区工作所需物资需从叶城县、皮山县、和田市和民丰县等供给。区域南部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有的已成盐矿。遍布高山区的冰雪是一个天然固体水库,各主要水系落差很大,可供水力发电。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是新疆南部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调查区内有通往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多个对外开放口岸,以及西藏西北部的必经之处。区内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州,是新疆南部主要农业区和民族经济区,近年来矿业开发有进一步发展。区域水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充足。该区域的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和新疆的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支援西藏建设也十分重要。 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新中国成立前一些西方国家和苏联的一些地球科学家和探险家开展过地形和路线地质考察。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在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地质矿产调查及地质科研工作。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使本区地质工作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一、以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西方国家和苏联的一些地球科学家和探险家在喀喇昆仑、帕米尔、昆仑等地区开展过地形测量和概略地质考察。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开展了一些小比例尺路线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工作。70年代,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层表、地层断代总结等。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以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和高原隆升机制研究为主题,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高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以多种形式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自1999年开始,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迎来了地质调查工作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区部署实施了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应的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覆盖本项目调查区,涉及图幅共20幅;在地层古生物、区域岩石、区域构造、同位素年龄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新进展,发现了一批具有大型矿床潜力的矿产地,圈出了一些重要的找矿远景区。到目前为止国土资源大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资金和中央专项共部署了1∶5万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地质调查205幅(包括区域地质调查154幅、矿产地质调查51幅)。这些1∶5万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主要部署在重要成矿区带,在基础地质和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批具有前景的矿产地和矿化有利地段。 二、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针对特定矿种实施了预普查工作,发现了一些新的矿产地,自20世纪90年代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始以后,找矿成果突出。 20世纪50年代地质部十三地质大队、新疆有色金属公司702队先后在布伦口—恰尔隆一带进行了中比例尺的地质矿产调查,702队对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进行了初步的普查与勘探;60年代,新疆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相继在布琼、黑卡和切列克其进行过铁矿普查,除黑卡铁矿在70年代施工两个钻孔外,其余均为地表评价,铁矿基本未被利用,布伦口以南地区找铁工作较少涉及;1960~1961年,新疆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对康赛音—卡尔赛一带的黄铁矿、铜、砂金、白云岩进行了矿点检查,对上其汗黄铁矿进行了初步勘探;1961~1963年,新疆地质局喀什地质大队等单位先后在康西瓦一带进行过小面积的1∶20万概略地质调查,并针对白云母、绿柱石等伟晶岩矿产开展了l∶l万地质矿产调查及矿区详查,获得了本区白云母矿的重要资料。 20世纪60年代,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分别在木吉—塔什库尔干一带和布伦口—恰尔隆地区进行1∶100万路线地质和矿产调查,发现了一大批金属矿床和矿化点,如切列克其铁(铜)矿床、米什干大沟中砂金矿化、哈拉墩铁铜矿床、卡拉玛铜矿床、砂子沟铜矿床、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特格里曼苏铜矿床、阿克塔什铜矿床和萨西萨苏铜矿床等,并且正式出版了这两个地区的1∶100万地质图以及路线地质和矿产调查报告(1967),为以后该地区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塔什库尔干县热土坎地区伟晶岩分布区(1967)、阿克陶县塔木水晶矿产区(1972)、乌依塔克矿区(1979)等矿产地进行了1∶5万地质和矿产调查,对库地含铜磁铁矿矿床、卡拉玛铜矿床、砂子沟铜矿床、木吉长洞铜矿床等矿产地进行了评价。 1987~1988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开展l∶50万成矿远景区划,划分了塔西南和西昆仑金、铅锌成矿带和预测区。1990~1994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十地质大队开展1∶50万成矿远景区划,划分了和田地区铜、金、宝玉石、金刚石、稀有金属的成矿带和预测区。1992~1994年,新疆地质矿产局开展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划分出金铜铅锌5个成矿带,铜7个亚带,金2个亚带,铅锌3个亚带,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1995年,新疆地质矿产局开展了“新疆西昆仑西段重点片总体规划”,该规划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北纬36°00′00″~39°20′25″、东经78°以西的西昆仑山部分的成矿地质条件,并进行了工作部署。199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矿产总结》,对调查区内的矿产资源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了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预测。1991~199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昆盖山北坡开展6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95~1998年),同时对该区产出的块状硫化物矿点开展普查评价,随后在塔什库尔干东部的瓦恰地区开展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97~2000年),对瓦恰一带铜铅锌矿点开展了初步评价。这些工作从不同角度提高了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的认识程度。 2003年以后,由国土资源大调查、新疆地方财政及中央专项出资,对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各类资金已安排开展的项目40多项,工作内容包括:1∶5万化探扫面、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以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对物探、化探等异常及矿点开展查证工作,其中开展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研究类项目近30个。对于发现的一些矿床还实施了重点矿床勘查工作,其中赞坎、老并、莫喀尔、叶里克等铁矿,开展了预查找矿工作,局部开展了普查工作。切列克其菱铁矿勘查近年也取得显著进展,矿区及其外围目前控制铁资源量已达2亿t以上,外围还有较大找矿潜力。对甜水海一带的多宝山铅锌矿、宝塔山铅锌矿、甜水海铅锌矿、卡孜勒铅锌矿等开展了普查评价工作,其中多宝山铅锌矿控制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 三、以往科研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单位陆续进入昆仑山—喀喇昆仑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前人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昆仑开合构造》(姜春发等,1992)、《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丁道桂等,1996)、《西昆仑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预测》(贾群子等,1999)、《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姜春发等,2000)、《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地质演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2000)、《西昆仑金属成矿省概论》(孙海田等,2003)、《昆仑山及邻区地质》(李荣社等,2008)、《青藏高原及邻区前寒武纪地质》(何世平等,2014)和《青藏高原及邻区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综合研究》(计文化等,2014)等。这些著作对西昆仑的形成和演化做了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对西昆仑地区的典型矿床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和区域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等都做了系统研究。特别是《昆仑山及邻区地质》(李荣社等,2008)系统总结反映了昆仑山及邻区2000年以来1∶25万区调在地层、岩石、构造及地质找矿方面取得的新发现、新进展、新认识和新成果,与之配套新编了1∶100万昆仑山及其邻区地质图。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305项目办公室等单位在南疆先后部署了一系列有关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了“西昆仑前寒武纪构造事件群研究”、“新疆西昆仑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昆仑—阿尔金地质构造演化及成矿条件研究”、“西昆仑贵金属、有色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远景及靶区预测”和“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综合研究(2009~2013年)”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西昆仑地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对西昆仑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另外,国内外众多的地质学家对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大量文献,也极大地提高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的地质和矿产的认识程度。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深化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