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艺术史文库: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明日·艺术史文库: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1星价 ¥63.7 (5.9折)
2星价¥63.7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56980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60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35698049 ; 978-7-5356-9804-9

本书特色

1938年盛夏,日军空袭下的大武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三年后,词作者田汉在黄鹤楼城壁上“导演”了一幅规模恢宏的抗战主题壁画。 聚焦战时国家宣传机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制度创设,以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为助教,解释全国抗战何以改变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行进轨迹。 在历史与艺术这对范畴中,蔡涛的《国家与艺术家》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论著。其写作过程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真可谓十年一剑,卓然成家,向所有热爱艺术的读者,用一个经典案例,诠释为什么艺术会有一部历史。 ——洪再新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了1938年夏秋之交,在武汉黄鹤楼城壁上,由《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所主持,以及倪贻德、周多、王式廓、李可染、周令钊等十余位现代画家集体绘制的抗战主题大壁画。这幅大壁画的创作现场,不仅见证了全面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敌宣传机构和制度的确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深刻转型。本书**章论述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成立和黄鹤楼大壁画的创作过程;第二章回顾了倪贻德在大革命之后的留日之旅;第三章分析了壁画在战前的流行情况,以及漫画、版画、洋画之间的媒介竞争现象;第四章围绕大壁画的新闻报道,考察了以画报为中心的对敌宣传战;第五章关注了倪贻德等洋画界同人在“孤岛”时期上海的现代美术活动。本书采取了跨媒介、跨文化的视野,发掘并利用了多种稀见史料,也十分重视历史叙事的宏观视角与微观审视的结合,努力重构了这一现代美术目前至为重要但缺少深入研究的美术史现场。

目录


致谢
导论





**章 国家的艺术家:政治部第三厅与黄鹤楼大壁画
**节 抗战流徙与艺术家谋生
第二节 政治部第三厅的组建与扩大宣传周
第三节 第三科——战时艺术家的军事化组织
第四节 美术工场与黄鹤楼大壁画
第五节 朝野之间:全国美术家组织与领袖图像的流行
第六节 艺术家的流散与政治区域划分

第二章 从创造社到决澜社:革命浪潮中的倪贻德日本游学
**节 美术革命与私情文学——青年画会与创造社
第二节 社会革命与内心革命:北伐时期的倪贻德
第三节 东京的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华留日美术研究会
第四节 摩登体验——艺术家的东京漫游
第五节 “写实主义”的实技与观念:川端画学校的研习
第六节 “美术之秋”:跨语境体验与决澜社的形成

第三章 壁画的“内战”:抗战初期美术界的媒介竞争现象
**节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
第二节 《放下你的鞭子》:洋画和街头剧
第三节 战前美术界的壁画认知
第四节 抗战美术的风格突变与媒介竞争
第五节 作为视觉参考的里维拉壁画
……
结语
第四章 敌我的镜像:黄鹤楼大壁画与中日宣传战
第五章 “新写实主义”的流变:折中的理论
策略与“孤岛”时期倪贻德的洋画创作
结语
结论 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关于黄鹤楼大壁画的反思
图版资料
参考资料
附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蔡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供职于广东美术馆。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与策展工作。策划的展览包括“浮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1930年代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2007年)、“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2018年)等。为2010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聘用研究员(京都国立博物馆驻馆研究员),2011年度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