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固的史诗:绘画造型的叙事性重建

凝固的史诗:绘画造型的叙事性重建

1星价 ¥69.1 (6.4折)
2星价¥69.1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542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4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59854261 ; 978-7-5598-5426-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l 从西方经典绘画,到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以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案例,探讨了绘画叙事的艺术规律,论证了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纵观中西艺术史,“命题作文”般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古来有之,中国的《布辇图》、法国的《自由引导人民》《劫夺萨宾妇女》等经典作品,艺术家们都在用自己的画笔为大时代中的大事件落下图像注脚。 l 分析摄影技术对西方再现性绘画创作的影响,探讨了绘画造型、绘画叙事的艺术规律。在我们身处的图像时代,大众化与消费性促使越来越多的画家摒弃绘画、借助于新媒体而进行观念艺术创作。在许多批评家看来,造型艺术是个落伍的已进入博物馆的艺术门类,即使那些仍坚持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也在毫无节制地使用摄影图像来替代绘画写生、替代艺术造型。人们越来越沉迷于图像经验,也越来越辨别不清摄影图像和造型艺术形象之间的界限。本书通过对中外绘画艺术的考察,分析摄影技术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厘清造型艺术与摄影图像的差别,并以此探讨造型艺术在图像时代重建的必要性。 l 对中国当代主题性绘画进行审视和反思,重建艺术与时代、社会、世界的关联。近年,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代表的多个主题性创作活动在中国美术界轰轰烈烈地展开,各艺术学院、艺术机构纷纷设立主题性创作的研究部门,集合大批优秀艺术家投入创作,在精品力作迭出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困境和难题,比如,主题性创作应该如何发展,怎样发挥自身的艺术使命;如何解决主题性创作中具体而微的艺术细节处理问题,等等。本书即秉承着问题意识,讨论并解决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艺术规律、创作之道、理论之思。 l 著名美术史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尚辉历十余年撰著而成。作者尚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对主题性绘画创作有持续而深刻的思考,曾作为评委参与多个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2021年作为特邀嘉宾与中央电视台一同倾力打造的大型美术专题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结合这些具体实践,作者将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辨撰成专著,以进一步廓清主题性美术创作、绘画造型、绘画叙事的学理概念。 l 100克纯质纸全彩印刷,当代史诗级美术作品高清呈现,精准还原艺术家创作细节,直观佐证作者的理论之思、观念之辨。

内容简介

通过分析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经典绘画,探讨了绘画叙事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并讨论了摄影技术对西方再现性、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现象和话题,以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典作品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在国家历史记忆中如同视觉史诗一般的作品,它们在绘画造型、叙事策略上取得的艺术突破和存在的创新瓶颈,以及绘画艺术背后与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同步的时代性审美探索与创造。

目录

绪论 .................001 Introduction 一、重识主题性绘画的叙事特征与审美价值 .................012 Reunderstanding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matic Painting 经典造型是油画叙事的艺术生命 Classic Modeling: Artistic Life of Oil Painting Narrative 绘画艺术的戏剧性 The Dramatic Properties of Painting Art 绘画叙事的若干方式 Several Modes of Painting Narrative 宏大叙事的场景与人物 Scenes and Characters from Grand Narratives 再现的美学品格 Aesthetic Characters of Representation 现实主题的另一种表达 Another Expression of Realistic Themes 日常与超验 Ordinary and Transcendental 从错觉到隐喻 From Illusion to Metaphor 历史画的人文价值与美学品格 Humanistic Value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s of Historical Painting 像诗人甚至疯子那样自由诠释 To Interpret Freely like a Poet or a Madman 历史画的时代审美之变 Changes in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Different Eras in Historical Painting 二、重建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形象 .................122 Reconstructing Images of Plastic Arts in the Image Era 有意味的造型 Meaningful Modeling 绘画造型形象的艺术完美性 Artistic Perfection of Images in Painting Modeling 手是创造绘画审美的必要支撑 Hand: Indispensable Foundation for Creating Painting Aesthetics 表情的造型 Modeling of Facial Expressions 图像景观与绘画群组 Image Landscape and Painting Series Group 瞬间对古典的介入 Instantaneity's Intervention in the Classical Paradigm 转用照片的绘画 Pictorial Image as an Object Converted from Photograph 作为照片附庸的绘画 Painting's Subservience to Photography 游走于形象塑造之中的自由表现 Free Expression Wandering in Image-building 作为当代绘画表征的表现性绘画 Expressive Paint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s 库尔贝的视觉真实 Courbet's Visual Fidelty 博特罗的绘画趣味 Interestingness of Batero's Paintings 误读巴巴 Misunderstanding about Corneliu Baba 三、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重建 .................250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Thematic Artistic Creation 诗性与寓意的古典主义 Poetic and Allegorical Classicism 国家历史记忆中的史诗图像 Historical Images in the Memery of Nation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宏大叙事与史诗转换 Grand Narrative and Epic Transformation in Artistic Creation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History 信仰力量的形象诠释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Faith 历史画是人们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 Historical Painting as the Composition of People's Historical Memories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Introduction 本著主要探讨绘画的叙事性问题。 众所周知,当西方艺术史演进到超越物象描绘的阶段而把笔触、 颜料、画布和边框作为绘画本体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也走向了与绘画叙事相反的道路。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就声称:“再现或图示并不能揭橥绘画艺术的独特性,这么做只能联想到所再现的东西。”[1]因而,现代主义艺术竭力远离绘画的再现性,而把色彩、线条这些在绘画的平面性中显现出来的元素作为绘画的本质。描绘形象的绘画叙事性,由此被贬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之外。与此相反的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强行对现成品施以观念,把普通现成品转换为艺术品,所需要的只是艺术家主观地对其进行思想意涵的赋值。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而言,不仅不存在抛弃形象的问题,不把形象叙事作为与艺术本质相对立的特征,而且把可触摸的现成品植入展厅或某个特定时空。如果说这种被转化为艺术品的现成品本身是物质的具象形态,它们所承载的意涵也必然由此具象特征而成为叙事 的起点,不论其物象、材质本身所承载的意涵与艺术家赋予它们的观念是否具有事件叙述或思想传递的统一性。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是思想言说大于形象表达,这种艺术不仅没有否定艺术的叙事性特征,而且夸大了现成品所能承载的具有语言思维特点的表现能力。后现代主义艺术亦被称为当代艺术,它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纠偏所反映的欧美艺术史价值观念的演变,恰恰说明绘画不能永久地离开形象描绘这个基本叙事功能,所谓绘画艺术的独特性,绝不能也不应当把绘画性元素——色彩、线条、基底、边框和其所呈现的形象完全剥离开来。或者说,这种剥离所形成的绘画艺术探索是个案,或是某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而不是人类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 实际上,对西方被称为造型艺术的绘画而言,形象造型才是绘画艺术的永恒命题。或者说,画家穷极一生追求的正是如何解决形象造型的问题。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 lfflin)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中曾试图用“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多样性与统一性”和“清晰与 模糊”作为艺术史的基本概念,[2]来区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之间的风格演化,他甚至认为这些才是驱动美术史演变的基本命题。沃尔夫林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风格的演变中析离出这五对概念,无疑是形式主义美术史的开山,这当然只是对艺术时代风格的一种理论化描述,而不可能是决定美术史变迁的基本概念。其实,沃尔夫林这些形式主义概念已经趋近造型艺术的根本命题了,只是没有真正抓住其核心。这个核心就是造型形象本身,而这五对概念,更多的是围绕如何在绘画的平面上进行艺术造型的描绘方式(或称为形式),而不是创造出怎样的“型”这个造型艺术的核心命题。其实,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所形成的艺术时代风格演化,恰恰是由于两个时代创造了不尽相同的造型形象,是造型形象本身的变化引发了这五个方面的形式语言变化。 就今天人们经常混淆机械或电子模拟图像与绘画造型形象之间的差别而言,画家之眼与照相机镜头的根本不同,便在于绘画是人文造型,而模拟图像则是机械形象。人文造型,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这种造型并不完全是艺术家个体眼中的形象,而是群体的、民族的、历史的。[3]西方绘画体系所追求的空间、体量、光色这些审美元素,基本决定了西方艺术家很难辨识中国画学体系通过内观而形成的“笔墨”和“气韵”这些绘画基质;同样,中国油画家对西方绘画所讲究的“空间”、“造型”与“光色”的视觉敏感度也相对较弱。试图探寻美术史恒久不变概念的沃尔夫林对这种视觉之眼的历史性,有着极深刻的表述。他说:“每个艺术家都在他的过去找到了一些视觉的可能性,并被这种可能性约束。视觉本身有它的历史,而对这些视觉层面的揭示,必须被看作美术史的首要任务。”[4]可见,他所探索的这些“视觉历史”本身始终潜存着传承与制约。 二是这种绘画艺术造型虽来自对客观形象的观察、研究,却一定不等同于自然之相。一位优秀的画家,首先学会的是用造型之眼看待自然,对造型之眼的训练几乎成为其能否进入造型艺术堂奥的门槛。所谓造型之眼,皆由人类与生俱来的完型性视觉心理所造成。也即,人类的视觉具有心理场的作用,会将对象的缺陷、个性以及不完整性(相对于理想美而言)进行视知觉的完型,由此判断所观察对象与完美形象之间的缺损,造型的完型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观察对象进行弥补与完善。而艺术家所谓的造型之眼,往往是借助解剖、透视和结构等(中国画家则可能借助笔墨、气韵等)相关知识系统来完善对审美对象的观察与描绘,上述所谓人文造型的历史性在此也表现为对经典美术造型的借鉴和对审美对象的转用。康德认为,知觉不是被动印象和感觉元素的结合,而是主动地把这些元素直接组织完整的经验和形式,因此,原始的知觉材料是由心理给予形式和组织的。视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曾把艺术视知觉的完形倾向或动力,称为“形式意志”。[5]笔者则认为,处在这种“形式意志”之后的高级形态,应当是“造型意志”。因为,普通人可能只能做到简单的图形完型,只有专业素养高的美术家才能对立体空间进行造型完型,“造型意志”是造型艺术家长期实践的结果。 三是这种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的“造型意志”并没有统一标准。中国人对书法笔线的完型性自觉,形成了中国画对轮廓边界的敏感性,中国画艺术的主要特征由此构建。西方绘画对空间体量的完型性自觉,形成了油画对空间、光色的敏感性,由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油画艺术语言。相对于中国画的“线描”造型特征,西方绘画恰恰是 “涂绘”的,沃尔夫林有关盛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的“线描与涂绘”之区别,从更宏观的艺术地缘学特征来说,更适合描述东西方之间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欧洲艺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和谐、优雅、崇高的,近于雕刻造型的完型标准,它的集中性、典型性并不意味着它涵盖了每位艺术家对美的感知与判断,而艺术家审 美心理的差异性恰恰是从这种完型造型中创造个别性、独特性的根据。笔者在此强调的是,古典主义造型是人类创造的精致高贵的完型造型,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个性化与独特性的再创造,或者说,阿恩海姆的“形式意志”揭示了平面图像中存在的心理完型现象,对于造型艺术家而言,这种视觉心理场的作用更倾向于饱满的、高级形态的“造型意志”,而且,这种视觉心理场既具备趋同性,也存在趋异性。对于具有时代风格或个性风格的艺术家而言,这种完型性造型也一定呈现出各具特征的“完型造型”。“完型造型”是美术家将造型之眼赋予审美对象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而言,绘画艺术的造型形象与凸透镜成像的机械图像始终存在巨大的差异。

作者简介

尚辉,美术学博士,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 先后出版《颜文樑研究》《松江画派》《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之间:穿越历史的审美叙述》《困扰与重返: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有意味的造型:图像时代造型艺术问题研究》等专著。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