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我者与他者(精装)

我者与他者(精装)

1星价 ¥25.6 (7.3折)
2星价¥25.6 定价¥3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5397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71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108053978 ; 978-7-108-05397-8

本书特色

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

内容简介

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

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优选,也可能*为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目录

目录

引言

1 史前时代

2 殷商时代

3 周代封建的天下

4 战国时代的列国体制

5 中国世界的形成

6 汉代的中国

7 帝国系统的衰变

8 族群“主”与“客”的转化

9 “我”“他”的大混合

10 唐代的中国

11 宋代:列国体制下的中国

12 蒙古的时代

13 明代中国

14 满清帝国

15 近代的变化

16 国共两党的中国

后论

补跋


展开全部

节选

楚的起源,是祝融八姓中的芈姓一支。祝融八姓,在中国古代史上,似是黄河下游平原上一群无所归属的族群,他们既不属于山东的“东夷”,也不属于河南、山西的诸夏这些族群,可能为了生存,结为一个六个姓族的联盟,共同尊奉火神祝融为其祖先。六个姓族之中,有两姓又各自分出一姓,因此成为祝融八姓。芈姓中的一支,从黄河下游,迁移到江汉之间,结合当地的“群蛮”与“百濮”,建立了楚国。楚国在南方不断成长,到了春秋前半,已是足以挑战中原的南方之强。齐桓晋文集结北方诸侯,建立霸权,都是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此处的“蛮夷”,本来还包括河北的狄人,后来则似乎专指荆楚而言。楚国在南北斗争中,不断壮大,势力范围已涵盖淮河地区,直达长江。南北争战的结果,由于文化及经济交流,战国时代的楚,已与北方的六国列强,合称七雄;楚与六国的会盟,已俨然建构了列国体制,即使孟子还在指斥楚国为南蛮,楚国却早就有了**批南方的“他者”,成为楚人心目中的“蛮夷”。 如前所述,楚国初建,曾与百濮、群蛮结盟。这两个集体名称的族群,都是秦岭一淮河线以南的土著,其分布大致是在大巴山脉的大弧形外侧,包括由汉中谷地迤逦南向,又折向西南的山林之地,也有一些渗入峡江,与巴人为邻。这些族群,曾一度反楚,经过楚人攻略庸糜,他们遂融入楚国。楚国广大的南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峡江之内的巴人,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逐渐沦为楚人从属,所谓“下里巴人”,已是居住在贫民下里的下层百姓。沿着长江,则是湖泊河流的谷地,也是楚人后方*为膏腴之地,但在这些地区的边缘,还有不少深山大林,榛莽待辟,山林之中的居民,楚人势力还不能控制。这些人则是楚人后方的“蛮夷”。由今日湖南西去,楚国的黔中,其实难以尽到,竟可包括云贵一带汉代所谓“西南夷”诸族群,楚人的扩张未深入西南,战国晚期楚将庄蹁进入云南(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如果为了征战,不应孤军深入;我的猜测,战国七雄争斗,纷纷夺取资源,庄蹁西征,可能为了取得云南的银铜与盐。楚国东南,今日安徽江西,有大批“群舒”族群,他们的原来居地是山东一江苏之间,淮泗流域,据说徐王偃行仁政,三十六郡均臣服于徐。这一传说,当指徐人与群舒,他们由山东苏北南迁,苏南有吴人挡路,遂折入淮南再向南进入今日的江西。在楚国历史上,群舒也是种族处理的“他者”。 长江下游的吴与宁绍沿海的越,都与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地区,文化渊源不弱,于冶制金属武器,烧制瓷器,均有可观,已如前述。晋国为了制衡楚,在楚人后方扶植吴国,楚国为了制衡吴,在吴国后方扶植了越;吴越能够迅速发展为挑战中原的强国,不能全靠外来助力,他们本身必已有足够的文化与经济潜力,方能一触即发。吴越两国与浙江福建以至广东东面华南沿海的“百越”,其文化关系,究竟如何?尚难有定论。总之,楚国在东南一路的“他者”,也不是中原原来的蛮夷,而是经由楚国发展,相伴而引入中国世界边缘的另类“他者”。 秦汉以后,中华世界不断南向扩张,南方山岭中的居民,次第承受中华世界的压力,而在中华世界主流核心的眼中,这些人都是“他者”,都是“蛮夷”。一批又一批的“他者”融入了主流,另一批则成为“蛮夷”。南方的这些族群,散处山岭峡谷,地形分割,不能如北方草原民族,易于聚集成为大型群体。由北向南开拓的中国人,又往往挟其组织的优势,夺下了河川湖泊的谷地,地形较为平坦,也较易发展农耕。两者相比,强弱之势,十分明显。于是,中国南向发展过程中,千百年来,罕见南方有效的抵抗。中国文化是农耕为本,南方诸族,也是农耕为业。两者同化融合,并无困难。于是,一波一波,北方中国南向发展,一次又一次,南方族群分别融人中国,不见痕迹。 上述北方与南方,两种类型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现,其烙印之深,持续之久,堪为东亚地区中华文化体系扩大的典型模式。也是因这一缘故,我在古代部分,多所陈述,但在后世历史部分,不必重复讨论了。
引自 荆楚吴越

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