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0627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9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65062704 ; 978-7-5650-6270-4

本书特色

《城市的笑容》系作者万以学将其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作者以旅游审美为中心,有意识、成系列地对铜陵、黄山、淮南、合肥等地独特的山水、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等进行挖掘、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将其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的40余篇文章结集出版。作者以旅游审美为中心,有意识、成系列地对铜陵、黄山、淮南、合肥等地独特的山水、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等进行挖掘、思考。书中既有作者对城市美景的描述,又有作者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价值挖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思考。全书格调高昂,充满正能量,旨在对有关城市进行形象塑造、形象推介,扩大有关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有关城市的对外宣传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书的出版已经得到作者单位相关党组的批准。

目录

铜陵篇
爬山记
回望铜官山
家在铜官山
已然成追忆
大通观澜
凤凰遥望
谒贤记
彼岸花开
青铜的声音
铜官红素手
长江上的书屋
那年接待李讷王景清
徽州篇
梦黄山之上
山与云齐人为峰
妙有灵山
无梦到徽州
水云墨翰之间
古黟的风色
黟之土风
祁门茶事
镶着金边的女王
还看“镶着金边的女王”
屯溪和她的老街
老街名楼
休宁状元郎
饱读诗书又如何
寻找“弦歌里”
绿茶王子
仙游旌德
何处适之
而可漆器
黄梅再芬
梦幻新安路
新安在天上
在山的那一边
淮南篇
春到淮南
楚风来袭
游清淮记
美美芍陂
走正阳
八公山记游
合肥篇
合肥之约
合肥相约
合肥乡约
合肥有约
江淮之梦
附录 爬山记:城市生命史与山水文化情(许辉)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铜陵没有所谓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特别风格建筑,没有挂上牌子的种种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简单粗陋的工人居住村落,真实、完整地隐藏着这座城市的生命本源和遗传密码,积淀、容纳、镕铸了自己城市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 爬山记 一 2022年元旦,在合肥与老朋友夫妇聚餐。他俩都是从铜陵走出去的佼佼者,且一直对铜陵抱有极深的感情。席间,聊起我们的父辈。他夫妇俩父母是干部,我父母是地道工人。在那个开发矿业的时代,他们都是铜矿的开拓者、铜陵市的开埠者。我们一致认定,我们父辈的共同特点是生活特别艰辛,但对工作都投入了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的热情与干劲。那是一种真正全身心的投入,以至对我们这下一辈,他们都没花过什么特别的精力管教。 这唤起了我的记忆。告别他们回到铜陵,我便约了老友稻田和橡树,去爬笔架山。我习惯叫爬山,不叫登山。像笔架山这样的山头并不十分高峻,也没什么名气,说登字总觉太庄重;再说我小时候这山上没有道路,手脚并用的时候常有。此外,爬既有上的意思,也有下的意思,还有在山上横着走的意思。用爬字虽然俗,但贴切;说文乎一点,它比较适合矿山子弟尚未觉醒的身份意识。 我们从立有“工人公园”字样牌楼的地方,开始爬山。冬天的山,有些萧瑟。山上很少游人,只有三两个锻炼的人。上山的台阶是上世纪90年代修的,一色青石条,垒得平平整整,有的上面或多或少积累些青苔,看上去已经有沧桑感了。路径也没有营造迂回曲折,而是依照山势,笔直地伸向山顶。漫山植被很茂密,林叶落尽,只有松树和竹丝保持着绿色;竹丝是一种不能成材的小竹,丛生,生命力挺顽强。但那是似披着一层白霜的苍绿,不是春天的那种青翠。沿笔架山脚一周,绵密地植着黑松。这种黑松,长起来很慢,俗称不老松。这些松树还是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转眼过去四五十年了,仍不见高大。在黑松林的边缘,杂树已生长起来,问或还有十分高大的树种,颇有原始次生林的模样。林下则是缠绕在一起的荆棘藤蔓和竹丝。它们横七竖八,封死了上山的各种小径,我们只能沿铺设的青石路行走。 记得小时候,这松树林下和未种植松树的笔架山的上半部分,都是清朗朗的,有稀稀的杂草和灌木。那时居住在笔架山下的工人子弟,有一个不是规矩的规矩,就是放学后上山砍柴。那时这笔架山是被封的,正式称呼为“封山育林”。我们曲解这封山育林主要指山脚下的人工种植的松树林,至于山上的那些杂树灌木野草,是延伸受到保护,顺便被封的。矿上下了很大的决心,专门成立了由伤病残工人组织的护林队,还沿山脚,以种植的松树林为界,拉了一道铁丝网,阻止人们上山砍柴。砍柴这个词不是很准确,也可以叫割草,但因为不仅是割野草,也砍混在野草中的杂树和灌木,而且砍字显然比割字更显得用力气,所以我们通通叫砍柴。我们只要上了山,是什么都砍,甚至连松树的枝丫也敢削,但不敢砍松树主干。砍松树主干,就是砍掉了一棵树,真是破坏植树造林了,那才是犯罪行为。所以搞到*后,笔架山的松树林,只有上面树冠一小片是绿的,下面都是光溜溜的树干,显得林间空荡而清朗。我们这帮子砍柴的家伙,与矿上的护林队形成了长期的拉锯战,总体上我们赢得多。据说,矿上的护林队因为保护不力,没少挨矿上的批评训斥。护林队员都是工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是睁一眼闭一眼的。但这事儿,我长大后才明白。 当时我们还发明了两个词:叼树棍子和挖树桩子。所谓叼树棍子,即拿把镰刀,专门去找灌木杂树,然后把它们挑(叼)出来砍掉,凑齐一小捆后背回家。这些灌木虽不是木材,但烧起来火力大、火势猛,几根就比得上一捆野草。人们都说,树棍子烧出来的饭也香,但我从未注意到。挖树桩子,就是挖树根,当然不是挖树根做根雕盆景,而是山上柴草都被砍完了,只得把埋在土里的野树灌木的根挖出来,它们比野草,甚至比树棍子都耐烧、好烧。现在回想,这对生态的破坏是真正彻底的了。 我家住的地方在笔架山西北麓的露采新村。70年代初中期,矿上的生产任务愈来愈重,村里的人口也愈来愈多。矿上在原来的居民村边上,像摊大饼一样,顺次又盖了些新平房。新居民有从工人新村、杨家山村迁来的,还有复转军人、新来的技工,也有“农转非”,即矿上从农村新招来的农民工。每家都得找柴火烧饭,所以我们砍柴的地点也越来越远,笔架山加上周边的罗家村一带,甚至田埂上的野草都被搜罗一空。入冬后,有时大人们还得跑到812队和大倪村、小倪村那边,才能砍到一点柴火。 直到70年代中期后,情况起了变化。国家因为煤炭生产量上去了,开始为中小城市及普通城市居民家庭供应煤炭。杨家山那儿办起了煤球厂,即将煤炭掺和上点黄泥,做成煤球或蜂窝煤块,凭票供应给普通城市居民。许多人家这时开始放弃烧柴火。只有真正贫困家庭,还在为了节约一点煤钱,坚持去砍柴。到我1978年上大学时,基本上就没有人再去砍柴了。很多人家虽然依旧保留了柴垛

作者简介

万以学,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安徽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行政管理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品质管理专业硕士。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曾任铜陵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兼市外商投资局长,铜陵市副市长、常务副市长,黄山市常务副市长,淮南市委副书记,省旅游局局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省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现任省政协常委、民族与宗教委员会主任。发表有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研究文章若干篇。1992年,牵头组织撰写《醒来铜陵》,获中国新闻一等奖。著有《谁与争锋》《如此美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