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整体医学

走向整体医学

1星价 ¥69.5 (7.9折)
2星价¥69.5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409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030740960 ; 978-7-03-074096-0

本书特色

整体医学 是整合了中西医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为一体的临床医学, 是同时体现了整体观念和个性化原则的循证医学, 是符合科学规范并能满足人类需求的至简医学。

内容简介

沿着自然科学方法、主流医学方法演进的脉络,本书对过往医学体系(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应对疾病及健康问题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基于当代科学对自然界(包括人体本身)在深度和广度上所达到的*深刻的认识以及科学研究自然界目前*优选的方法论,本书从生物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涉及医学方法和医学体系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目录

目录
上篇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人体与整体论医学传统
第1章 系统、模型与状态描述 3
1.1 系统 3
1.2 控制与反馈 10
1.3 稳定性与系统演化 14
1.4 模型 19
第2章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科学开始直面生命的复杂性 22
2.1 复杂系统的特征 22
2.2 科学从追求简单性到直面复杂性的历程 26
2.3 涌现:复杂性科学*重要的概念 29
2.4 自组织:驱动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 33
2.5 复杂性科学应对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35
第3章 自然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人体 41
3.1 生物学和生理学揭示的人体 41
3.2 科学正逐步揭示的人体奥秘 43
3.3 负反馈调节与人体稳态的维持 49
3.4 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特性的复杂的人体 52
第4章 中国传统医学:今天的科学才能理解的医学传统 56
4.1 司外揣内:与复杂性科学相一致的建模方法 56
4.2 阴阳学说:基于对立统一观念的模型分析方法 60
4.3 五行学说:基于五行隐喻、类比的性态模型及相关分析方法 63
4.4 辨证论治:基于模型的状态描述和调控体系 66
4.5 审证求因:与人体模型相适应的病因模型 69
4.6 药性与效能:与人体模型相适应的药物和方剂的性态模型 74
4.7 辨病施治:基于疾病分类的病情描述和调控方法 83
下篇 走向整体医学
第5章 现代医学的危机及其改革开放 99
5.1 以分析为特征的近现代医学的兴起及发展 99
5.2 对生命还原研究的困境 102
5.3 疾病医学面临的危机 105
5.4 现代医学的改革开放 107
第6章 东西方医学碰撞带来的危机和机遇 119
6.1 近代医学传入引发的中西医汇通与中医学的存废之争 119
6.2 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为何效果却适得其反 123
6.3 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以及中医现代化研究 128
6.4 从“废医存药”走向循证的日本汉方医学 136
6.5 循证医学会将中医学带向何方 141
6.6 中西医学碰撞引发的关于医学发展的方法学探索 149
第7章 精准医学引发的医学革命及其科学局限性 155
7.1 精准医学的核心特征及实际意义 155
7.2 状态医学:基于状态描述和状态调控的医学模式 159
7.3 个性化疾病分类体系走向状态医学体系将要面对的问题 162
7.4 基于还原论理念的精准医学的科学局限性 165
第8章 医学走向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困难 169
8.1 整合作为医学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169
8.2 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及其面临的方法论危机 171
8.3 “分析基础上整合”的不可操作性 173
第9章 精准医学与中医学:不同层面的个性化医学体系 176
9.1 两个层面状态描述系统:状态描述完备性的差异以及相互间的结构关系 176
9.2 如何确保状态变量的独立性和状态描述体系的完备性 178
9.3 基于不同层面的状态描述在调控效应上的差异 181
第10章 走向以整体论和个性化理念为主流的医学时代 184
10.1 现代医学在复杂性科学的指引下向中医学传统的回归 184
10.2 整体医学的人体观和人体模型的建构 187
10.3 整体医学的状态描述方法 189
10.4 整体医学的病因模型及与现代医学病因学的整合 196
10.5 整体医学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199
第11章 整体医学:状态医学与疾病医学相结合的医学体系 207
11.1 状态医学与疾病医学“分进合击”的必要性及意义 207
11.2 整体医学的疾病医学体系 208
11.3 21 世纪医学的*高境界:整体调控与特异性治疗的有机结合 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3
展开全部

节选

**篇源流篇 **章绪论 **节中医康复学概况 一、中医康复学概念 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诊治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康复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医学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推拿、导引功法、中药、饮食、自然疗法、传统物理因子、娱乐、情志等多种方法,针对病、伤、残者及其功能障碍,进行中医康复治疗的综合应用学科。数千年来,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学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 《尔雅 释诂》记载:“康,安也。”《尔雅 释言》记载:“复,返也。”我国康复一词合用可见于《三国志 裴松之注》:“康复社稷,岂曰天助,抑亦人谋也。”康复一词包含了“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弁”、“重新获得能力”、“恢复原来的权利、资格、地位、尊严”等意思。《黄帝内经》提出“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 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正式从医学角度来讨论养生和康复问题,提出了养生康复的通则,即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机体防病机能和适应外界环境能力,避免外邪侵袭。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康复一词合意多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康复主要是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精神情志及正气的复原。明代医书《万病回春》记载:“复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不旬日而渐离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复如初。”清代医书《续名医类案》载:“后见少妇大崩不止 如法调理,康复如常。”此外,“康复”还包含有重新恢复参加社会活动能力的意思。如《旧唐书》曾记载武则天病后得到康复:“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 ”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载:“仁宗服药,久不视朝。一日,圣体康复,思见执政,坐便殿,促召二府。” 中医康复学植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运用的是传统技术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康复学又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中医康复学是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学科体系,其目标在于减轻或消除因病、伤、残者带来的身心障碍,促进其功能恢复,使之重返生活,更好地回归社会。 二、中医康复学发展简史 中医康复理论与技术是伴随中医学的医疗活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有康复医疗活动。历代有关传统康复方法的大量学术内容,都散见于不同时期的各类中医养生、预防和临床治疗书籍中。 中医康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虽然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但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人类已经开始探求祛病延年的方法。旧石器时代后期,火的应用促就了灸、焫、熨等康复治法。到了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已能磨制石器、骨器,而且有砭石、石针的应用,人的寿命也随之增长。同时,先人们有感于自然万物,天人相应,随之有了音乐、歌、舞、导引、体育等康复方法的发端。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医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黄帝内经》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之长,其中的整体观、辨证观、经络学、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的论述,构建起中医康复基本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康复设施,如齐国宰相管仲就设立了康复机构,专门收容聋哑、精神病和偏瘫、肢体运动障碍和畸形等残疾患者,予以康复调治。 汉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康复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以及华佗五禽戏,动作简朴,实用性强,对肢体功能障碍者、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患者,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医圣张仲景倾毕生之精力,总结了我国东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其中也包含了康复医学方面的成就。他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既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支柱,也是中医康复学的指导思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及较多的疾病、灾难推动了康复医学事业的形成与进步,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相关著作,如我国**部针灸专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此外,官方还为残疾人设立了养病坊。 隋唐五代时期,古人对康复手段的认识得以提高,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康复经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大量的导引术势。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专列“食治”一门,对康复营养学有较大贡献。同时,书中还大量收集了针灸、推拿、药熨、熏洗、敷贴等多种外治法,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康复治疗的手段。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可看作我国古代中医康复技术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但记录了各类传统康复技术,还记载了康复方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此外,官方设立的“坊”也逐渐专科化。 宋元时期,中医康复学学术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宋朝是我国古代科技和手工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印刷业、造纸业和制墨业的繁荣使校订、梳理、注释和整理古医籍的工作成为可能,古医籍得以大量印刷发行。同时,该时期的铜器加工技术又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针具和针灸铜人。针灸康复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相关针灸专著。而金元时期,各医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和心得,形成了各家学术流派及中医学丰富多彩的学术争鸣局面,充实、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内容,促进了中医学术向前发展。此外,官方比较重视康复机构的建设,所设的安济坊和养济院可看作古代康复医养机构。 明清以来,药物疗法、食疗、药膳等方面发展较快。如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记载了不少康复方药。老年康复、养生康复、伤科康复、温病康复得到了发展。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康复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清代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熏、洗、熨、擦、敷、贴、坐、吹等各类康复外治之法,可看作中医康复技术的另一巨著。此时期,社会康复事业普遍开展,除官方开设之外,民间也自发慈善资助康复机构。发展到近代,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涉及的外治法种类繁多,如中药外治、呼吸吐纳、导引功法、熨法、灌肠、贴敷、刮痧等。同时,张氏坚持汇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夯实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康复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挖掘整理,以及现代康复医学技术不断引入,中医在康复方面的独*理论和方法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中医康复学》等专著,创办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等。中医康复学专业人才(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机构,为病伤残者提供了较好的康复服务。突出和彰显我国特色的中医康复学也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以及“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健康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因此,康复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善个体功能,更在于保障人口健康权利。康复不仅是卫生健康的基本任务,而且也正逐渐上升为全人口健康均衡、以人为本赋权等维度的命题。 总而言之,中医康复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整个中医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医康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便在现代康复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康复学中的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康复技术,仍为世界康复医学所瞩目。 第二节中医康复学思想概要 一、中医康复学主要内容 中医康复学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又具备自身独*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一)基础理论 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为基础,在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预防康复以及综合康复为基本观点和核心观念的理论体系。由于中医康复医疗的对象主要是身心功能障碍者,包括病残者、伤残者和各种急、慢性病患者以及年老体弱者,所以中医康复学理论基础还应包括病、伤、残的机理研究,功能障碍评价和分类研究,功能恢复和代偿研究,以及康复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 (二)康复对象 中医康复学的适用对象是病伤残诸证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群。 1.残疾者 残疾者是中医康复学治疗的主要群体,包括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等。 2.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这类疾病病程进展缓慢,且大多反复发作,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且易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于这类疾病患者,既要控制原发病,又要防止和矫正原发病带来的功能障碍,还要预防原发病的再次发作。 3.年老体弱者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年人的机体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技术具有延缓衰老,改善年老体弱者身体功能状弁的作用。 4.急性伤病患者 急性伤病突然发病,症状各异,其中部分可导致人体功能障碍,如颅脑损伤可导致瘫痪,脊髓损伤可导致截瘫等。对于这类患者如果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肢体功能恢复较好。人体各部分的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得到改善或重建。因此,康复治疗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不应局限在功能障碍出现之后,而应在此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残疾、残障的发生。在急性伤病患者中,功能障碍已经发生或尚未发生,一旦存在着导致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则要考虑纳入康复对象中。 (三)治疗方法 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其中包括中国传统运动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情志疗法、饮食疗法、沐浴疗法、娱乐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如传统运动疗法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改善精神状弁;针灸推拿能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扶正祛邪,宣行气血从而治疗疾病,促进身心的康复;中药疗法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做到辨证施药;情志疗法内外兼修,形神同治,主要用于情志病变的康复;饮食疗法利用食物自身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浮沉等特性进行辨证施食和辨病施食。这些方法都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在数千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医康复治疗的基本手段。与现代康复方法相比,中医康复方法独具特色且历经实践检验,为临床病伤残诸证选择和确定*佳康复方案提供了保证。 二、中医康复学核心观念 中医康复学既不完全等同于康复医学,也不完全等同于中医治疗学,其具体核心观念如下: (一)整体康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津、血、脉、筋、骨、髓及精、气、神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形”与“神”在生理状弁下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以维持正常而协调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弁下,人体各部分之间往往也相互影响。可见,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康复整体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类,与万物同样是天地之气所生,遵循着自然法则与规律。人不仅是自然万物之一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