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拉的原型(纳博科夫精选集IV)

包邮劳拉的原型(纳博科夫精选集IV)

¥47.0 (6.0折) ?
1星价 ¥47.0
2星价¥47.0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7924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32792412 ; 978-7-5327-9241-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1.纳博科夫要求焚毁的*后一部手稿,出版过程和《洛丽塔》一样曲折而极富争议。 1977年纳博科夫去世前,曾嘱咐他的妻子薇拉,烧掉这部由138张索引卡片组成的《劳拉的原型》的小说手稿。薇拉没有遵循他的遗愿。直到1991年她去世,卡片仍静静地躺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在夫妻二人相继离世的16年间,关于手稿的出版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时间来到2009年,在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和征求各方意见之后,纳博科夫之子德米特里终于决定将手稿付梓。于是便有了《劳拉的原型》的英文初版:原手稿文字被精确地复制在一张张可拆卸的卡片上,每张卡片下方是对应的印刷文字。这些碎片文字呈现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人物的原型,更是一部小说的原型,一个濒死写作者的残像。 2. 大师的临终绝笔,138张影印的索引卡片,见证小说的诞生。 纳博科夫曾表示,索引卡片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他可以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而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他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人物样貌等等。索引卡片上那些涂抹的痕迹,忠实地再现了小说的构思过程,虽非全貌展现,但给读者提供了自行拼搭和领悟的乐趣。 3.畸恋、死亡实验与记忆碎片 爱欲与死亡一直是纳博科夫创作的母题。《劳拉的原型》中,弗洛拉与王尔德的爱情线是熟悉的“洛丽塔”配方,王尔德自我消除的死亡实验则因作者濒死的现实而多了一层切肤之感,从脚趾,到双腿,再到躯干,*后到头部,把自己一点点抹去,进而抹去痛苦,从中收获快感,这是纳博科夫独创的死亡欢愉,也是独属于纳博科夫的恶趣味。 构思《劳拉的原型》时,纳博科夫已被病魔缠身,因此手稿中也融入了对病痛和死亡的切身思考。大量手稿卡片影印,从索引卡片上可以看到作者的笔迹、涂抹的痕迹,忠实呈现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终创造出妙不可言的小说世界。这些珍贵的**手资料,是解开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钥匙。 死亡及死后世界,是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劳拉的原型》写于纳博科夫生命的*后阶段,是与病痛及死亡搏斗的终极时刻。作者以极为切肤的体验,对于死亡主题,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俄裔美国作家,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他在一九五五年所写的《洛丽塔》获得极大争议及荣誉。《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的一部未竟之作,是他晚年*后一部手稿。小说讲述了一个极为臃肿肥胖的学者菲利普?王尔德,娶了一个苗条貌美却水性杨花的芭蕾舞演员弗洛拉,他一方面不得不忍受妻子对他的谎言和背叛,另一方面沉溺于自我毁灭带来的快感。关于死亡及死后世界这一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劳拉的原型》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劳拉的原型》出版过程颇具争议,纳博科夫曾要求将其焚毁,但其子德米特里*终决定出版。大量手稿卡片的影印忠实呈现了一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读者可从中一窥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劳拉的原型》是打开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

目录

导言 I

鸣谢 XIII

关于文本的注解 XIV

劳拉的原型 1

译后记 279


展开全部

节选

她是个极为苗条的女孩,肋骨历历可数。髋骨的明显突起令腹部呈凹陷状,平得真让人以为那不是肚子。她那精致的骨架顷刻间融入一部小说,事实上成为那部小说的神秘框架,还可以成为许多诗歌的素材。经过二十四年的成长,已经迫不及待地粲然怒放的两只杯口大小的乳房光滑坚挺,浅色的乳头微微探向一边,似乎比她还年轻十几岁。 这就是弗洛拉,两只深蓝色的眼睛紧挨着,嘴显得有些冷峻,在自己二十几岁时回忆着零星往事,有的细节丢失了,还有些细节顺序颠三倒四。那些鸡零狗碎的男女苟合,在落满灰尘的昏暗书架上,这就是她。有关她的一切注定都是扑朔迷离的,就连她的名字也不例外,似乎有个极为幸运的艺术家明显地效仿了她。对艺术、对爱、对梦与醒之间的差别,她都一无所知,但假如你质疑她,她会像一条蓝色扁头毒蛇一样扎向你。 我开始研究这条象征我自己的垂直线至今已有数月—不过并未每天或长时间地耗在这里头。很快,用我意念中的大拇指,我可以抹掉“I”的底部,就是对应我连着的双脚的部分。在自我删除这一全新的过程中,我将去除我的脚趾所获得的莫大快慰(我擦掉表示脚趾的白色残端时感觉比手淫还要爽)归因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自从孩提时穿的凉鞋被时髦漂亮、折射出痛苦与毒害的亮闪闪的鞋取代后,我的脚趾就一直受折磨。因此,切断我那小小的双脚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 那次测试—尽管我承认那并非什么惊人之举—坚定了我的信念,让我确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也确信自动消解的死亡方式能给人类带来已知的*大的快乐(除非一些可怕的伤口或疼痛的疾病也来凑热闹加入快乐的护枢者行列)。 要想摆脱这种昏睡状态,你只需要用鲜亮的粉笔线条恢复你自己简单画像的细节,在你脑海中那块黑板上勾勒格式固定的骨架。但要切记,无论如何,都不可沉溺于摧残胸骨时产生的极致愉悦中。享受毁灭,但不要在自身的废墟上流连,以免患上不治之症,或在准备好去死之前死去。 自我泯灭的过程由意志力引导。快感近乎一种几乎无法承受的狂喜,它源自对于着手一项新任务的意愿的感知:一项荒谬地衍生出了一点点创意的毁灭行为,这种创意体现在对绝对自由意志的全新的应用。学会使用自身的元气达到自我删除的目的,将元气倒过来使用。 一个人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以求找到一种*痛快的死亡方式时,显然不能将自己的身体付之一炬,也不能抽干体内血液,或采取其他极端手段。原因很简单,这些方式都是单向治疗:毁坏的器官再无复生的可能。学习自我毁灭的学生,一旦掌握了神秘的实验技巧,能够中止实验并从险境中全身而退才是至关重要的。 据我所知,我渴望与死亡结盟的方式或许很另类,但就因为故事的逻辑诡异,所以必须讲给世人听。 尼采认为,一个有纯粹意志力的人……必须承认死亡有恰当的时机。 迄今为止,我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死去了约五十次,死亡的感觉一直延伸到肚脐眼。五十次死而复生的经历显示,当我及时从昏睡状态中挣脱出来时,身体器官都完好无损。昨天,我一开始研究我的躯体,删除的行为就立即引发了一种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狂喜。尽管我也注意到,伴随着这种狂喜的还有一种新的焦虑,甚至恐慌。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