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3288632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01
  • 出版时间:2023-06-01
  • 条形码:9787303288632 ; 978-7-303-28863-2

本书特色

该成果的学术创新价值在于,从艺术学学科门类宽阔视角对艺术史学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在梳理前人各艺术门类史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述了跨越各个艺术门类史的一般艺术史学问题,回答了有关艺术史学的定义、属性、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对艺术史学理论、方法、进路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还将上述艺术史学原理探索沉落到有关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和艺术形式思潮研究的实践之中,实现了艺术史学原理与艺术史学实践的相互贯通,并首次提出艺术史学是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这一新史学主张。
其社会影响在于,以有关艺术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论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明,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发展对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价值,可以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及各门类艺术学研究提供来自史学界的有力支持。
其社会效益在于,通过分享艺术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激励艺术学同行充满自信地开展艺术学研究,还可以召唤年轻艺术学人果断地继续开拓艺术史学的开阔前景。

内容简介

《艺术史学要略》是一部有关跨门类艺术史书写的理论与方法的概要性著述,是一次对以往门类艺术史书写加以研究、进而叩探普遍性艺术史书写的初步尝试。拟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角,总结中外艺术史写作的丰富多样的经验,进而探索跨门类艺术史书写的可能性、基本要素及其路径。全书将分析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史概念,简述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史书写历史与方法,重点考察跨门类艺术史书写的理论与方法,并就跨门类艺术史书写要素及路径提出具体阐释。艺术学理论学科成立已近十年,但其中的艺术史学科应当怎样发展,至今众说纷纭,面临诸多困难,本书将迎难而上,对艺术史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探索。该书将面向高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者、师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此有兴趣的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人士。

目录

引 言 上编 艺术史学原理 章 认识艺术史学
 一、艺术史与艺术史学
 二、艺术史学的含义
 三、艺术史学的属性
 四、艺术史学的对象
 五、艺术史学的层面 第二章 艺术史学在西方
 一、瓦萨里的美术史著作雏形
 二、温克尔曼的美术史开创
 三、施莱格尔兄弟的艺术史科学构想
 四、黑格尔的艺术史学模型
 五、法国学者的文学史书写
 六、艺术史学科的动力
 七、艺术史学科与意识形态领导权战略 第三章 艺术史学在中国
 一、古代中国学术传统与历史书写传统
 二、艺术史学在古代中国
 三、“美的艺术”观念传入后的艺术史书写转型
 四、现代中国的艺术史学
 五、现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特点
 六、中国现代艺术门类史书写的动力 第四章 艺术史学理论
 一、艺术史学合法性原理
 二、艺术史学间性原理
 三、艺术史学通变性原理
 四、艺术史学科学性原理
 五、艺术史学思想性原理
 六、艺术史学理论维度之间 中编 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 第五章 艺术史学方法(上):实证型方法
 一、艺术史史料学方法
 二、艺术史文献学方法
 三、艺术史考古学方法
 四、艺术史数据学方法 第六章 艺术史学方法(下):范式型方法
 一、艺术史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
 二、艺术史时代精神分析范式
 三、艺术史社会语境分析范式
 四、艺术史深层结构分析范式 第七章 艺术史学进路
 一、观念式艺术史
 二、专题式艺术史
 三、文化式艺术史
 四、朝代式艺术史
 五、年代式艺术史
 六、运动式艺术史
 七、风格式艺术史
 八、流派式艺术史 下编 艺术史学实践:改革开放时代初期中国艺术史论略 第八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主义
一、美术:复苏与分化
二、文学:面对现代主义思潮
三、戏剧:在实验戏剧潮的冲击中
四、电影:吸纳“意识流”等现代思潮
五、通向现实主义的中国品格 第九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形式思潮
一、美术创作与理论中的形式潮
二、电影创作与理论中的语言现代化声浪
三、由创作牵引的文学语言变革
四、通向“戏剧现代化”
五、“新潮音乐”中的形式热
六、在“舞蹈观念更新”中发现形式
七、艺术形式思潮、可分离错觉和跨门共振
八、反思艺术形式思潮
九、通向艺术形式的合理道路 结 语 艺术史学: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光明日报》2023年5月17日第11版报道 通向跨门类的文心传世之学——艺术史学要略 现代以来的艺术史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但其主流仍然是各个艺术门类史学的分门发展格局,如文学史学、美术史学、音乐史学、戏剧史学、舞蹈史学、电影史学等,缺少将这些门类艺术史学融通起来的跨门类艺术史学。《艺术史学要略》尝试进行具有跨门类艺术史学特点的艺术史学开拓,探索艺术史学基本内涵和属性,把握其研究对象、原理、研究方法和进路,呈现艺术史学实践新探索,为学界同行进一步研究艺术史学提供基础性研究框架。   本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在于对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进行开拓性探讨。涉及艺术史学的中西演变历程,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等,还就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以及范式型方法作了系统归纳和分析,将艺术史学原理论述与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实主义和艺术形式思潮的艺术史学书写实践结合起来,后从中国古典文心论传统出发就艺术史学提出新见解。   艺术史学是艺术史学科的分支学科之一,是通过研究各艺术门类史编撰历程而对艺术史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同时也可容纳或借鉴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对象是各艺术门类史编撰所反映的人类艺术史书写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所据以进行的史学基础、史学方法和史学境界等问题。   这一学科在西方发生和发展的背后动力与欧洲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战略有密切关系。而中国古代有着自身独特的史学传统包括艺术史学传统,这种独特的史学传统建立在中国独特的学术传统之上。有关中国艺术门类史著述在清末民初接连出现,是出于新兴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授课需要。艺术史教材所依托的基本历史观并非中国古代历史观的自动延续,也非西方历史观的简单照搬,而体现出带有中西融合特点的现代跨文化交融历史观的态势。中国艺术史书写行为在深层次上与现代风起云涌的中华民族精神自觉及其传统重构需要等动因密切相关。书写中国艺术史的行为归根到底是在新的现代世界史框架中重建中华民族自我的话语实践的一部分。   艺术史学原理,包括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等。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体现在,从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而独立于各个艺术门类学科时起,艺术史及艺术史学就在艺术学学科门类制度中自动地获得了合法性的学科家园。艺术史学间性原理是指各艺术门类史之间既集束而又保持各自独立性的相互关联状态。艺术史学通变性原理是指基于史学观念的艺术史学可以揭示艺术现象的通晓变化之理的观念。艺术史学科学性原理是指通过自然科学式思维方式可以让艺术史学成为人类科学性知识的设定。艺术史学思想性原理是指艺术史是一种依据对艺术史实的搜集和考辨而产生新思想的学问领域。   艺术史学方法是艺术史研究的手段或路径,主要有两种方法形态:一种是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即力求确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包括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和数据学方法;另一种是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即运用特定学科的理论模式去研究艺术史现象的方式,包括艺术史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艺术史时代精神分析范式、艺术史社会语境分析范式、艺术史深层结构分析范式。   在上述艺术史学原理和艺术史学方法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结合上,不妨以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和艺术形式思潮为案例而进行尝试,以此证明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不只是理论设想,而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具体可操作性。   可以从中国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据此建立中国艺术史学的系统理论框架。按照中国的文、文心及史家之心等传统,艺术品应是文心之象在世的符号形式,即艺术品是文心在世之象,是融合天文、地文和人文的文心在世的可感的符号化形式。而艺术史作为艺术史家关于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的言说,就是关于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迹”的言说,也即记录下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轨迹。由此看,艺术史学就是关于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言说的反思之学,即艺术史学是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这样,艺术史学的核心在于揭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言说的奥秘。这样的新认识可以为中国特色艺术史学学科构建提供新的基础。   本成果以有关艺术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论表明,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发展对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价值,可以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及各门类艺术学研究提供来自史学界的有力支持,还可以激励艺术学同行自信地开展艺术学研究,以及召唤年轻艺术学人充满热情地继续开拓中国艺术史学。    (作者:王一川。系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等。著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艺术学理论要略》《跨文化学的要素》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