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家小书:清史简述
读者评分
5分

大家小书:清史简述

1星价 ¥12.0 (4.3折)
2星价¥11.8 定价¥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011429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34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200114294 ; 978-7-200-11429-4

内容简介

  《清史简述》是作者在中央高级党校所作学术讲演的记录稿,提纳挈领地介绍了清朝入关以后到鸦片战争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既给读者提供了有关清史的基本知识,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全书高屋建瓴,总揽清朝特点,抓住了清史的关键问题,尽管简单,还是颇多创见。

目录

概说
一、关于清史的年代问题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特点
三、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
四、关于这一阶段的分期问题

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644—1723年)
一、八十年间的概况
二、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
三、沿袭明制和保证满族地位的政治
四、清初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压迫
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六、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和摊丁入亩(1723年)
七、巩固统一的战争
八、清初的对外关系

清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1723—1840年)
一、一百一十八年间的概况
二、实行“摊丁入亩”以后的经济发展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四、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乾隆时期的几次战争和军费问题
六、清代中期的对外关系
七、各族□□的起义
八、清代中期的新问题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化
一、哲学思想
二、考据
三、史学
四、文学
五、清代纂辑的书籍

附录 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评郑天挺教授的《清史简述》
展开全部

节选

《清史简述》:
  二、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 1644年清□□关正处在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军胜利发展的时期,这时,李白成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军在这个时候人关,究竟是偶然的还是有计划的呢?应该说是有计划的而不是偶然的。从一般□□来看,新兴的民族总是活跃的,具有新的生命力,总是要求发展的。这时满族建国二十九年,不断进占明朝土地并且数度进人长城,其所以在这个时期又一次人关,不可能没有希冀愿望。从史料上来看,清廷人关前听到农民军节节胜利,就要求与农民军合作。1644年正月清方写信给李自成农民军,这信送到了大同,信上说要与农民军合作,“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并且说“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就是将来把明朝的领土与农民军平分。当然农民军不会出卖农民接受这个条件,只回答说这封信已经收到了,可以转呈给大顺政权领导人,就拒绝了。从清军在这年正月提出与农民军合作,要求平分明朝的土地来看,可以说明后来四月的人关是有计划的,不是临时发生的。当然,清统治阶级在这时也存在内部矛盾,但这不是主要的;满族这一新兴民族要求向外发展,才是主要的。
  我们知道,清军入关是吴三桂“请”进来的。大汉奸吴三桂“请”兵人关,这是事实,对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呢?没有吴三桂“请”兵,是不是清兵就不进关呢?我们说,吴三桂“请”兵,对清兵入关起了缩短里程提早时间的作用,即使他不去“请”,清军也是要人关的。在三月底,清军已有出兵准备。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统清军南行。当时清廷还不知李自成已人北京,想随农民军之后拾些便宜。但是吴三桂重军驻守在山□□,要进关就会发生战事,必致拖延时日,因此他们计划不攻山□□,而从喜峰口、古北口一带进入长城,由蓟州、密云疾行而南。
  军队已经出发了,恰巧吴三桂的“请”兵信来了,于是清兵转道从山□□长驱直入,避免了军事冲突,缩短了进军路程,同时也打乱了农民军的全盘计划和整个部署,影响到大顺政权的安危。当然,清□□关是预定的,吴三桂不“请”兵他也会来,但是不能因此不把吴当作汉奸。农民军的原定计划是一面肃清北京明政权,一面招降京外明兵,驻守山□□的吴三桂也在内。吴三桂不投降就派兵去打,消灭吴三桂然后应付满族独立政权。因此农民军到了山□□。但这时,清军在吴三桂“邀请”之下,很快进了关,李自成的整个计划遭到破坏,部署被打乱了。所以我们说吴三桂是出卖□□利益的罪人,是大汉奸,罪孽深重。有人说,满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民族,要进来就进来,不必分彼此;吴三桂“请”清兵也不能算汉奸,他不“请”,清兵也要来。我看话不能这样说。□□人物能翻案的应该翻案,不能翻案的还是不能翻。从后来的事态发展可以看出,李自成如果统一了内地,纵使清兵入了关,他一定还要迫使他们退出关外。因为尽管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还是应该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分别,不能任意以兵戎相见。各个民族不在自己的领域内安居乐业,而侵占、扰乱、干涉、压迫别人,自己称霸,是不对的。
  下面谈一谈清初的社会矛盾。
  在清□□关以前,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人关以后,国内的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什么在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时,通过清军的人关,民族矛盾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呢?这里有其深刻的□□根源。
  1644年以前,清军与明朝一直处在长期的战争中。经过长期的战争,明朝在辽东一带失去了大片直接管辖的土地,领域愈来愈缩小,死伤当然也不少,所以民族矛盾具有□□根源。另一方面,满洲族在1644年以前曾五次出兵进扰明朝,这五次分别在1629年、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有时进人长城,有时围困北京,有时甚至到了德州,进入黄河以南。
  在这五次中,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财物,□□受害严重。这五次时间相距很近,几乎是两年一次大掳掠,使当时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的威胁。加之,满洲的语言、风习和汉族□□歧异,这种差异就包含着矛盾。总之,□□造成的许多矛盾的积累,使有些人受到了直接损害,有些人又怀有间接恐惧。所以,一听说清□□关,民族矛盾立刻尖锐起来。后来所说的什么“扬州十日”(1645年)、“嘉定三屠”(1645年)、江阴守城八十天(1645年)、湘潭何腾蛟遇害(1649年)、桂林杀明官四百七十三人(1651年)……都是□□事实,是清□□关以后民族斗争的反映,不是因此而引起民族斗争。正是由于前述的□□根源,清军才一人关,民族矛盾就立刻发展成为主要矛盾。整个关内□□在农民起义军倡导下,迫使南明封建王朝一致起来抵抗清军。但是,这种情况没有继续多久,阶级矛盾又转化为主要矛盾了,这也是事实,但我们总不能把它说成完全没有民族矛盾。如果这样说,那么□□抵抗开始入关的清军就解释不通了。
  当然,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完全看作是两回事是不对的,民族矛盾实质上是阶级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民族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矛盾。例如:1650年(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拟建避暑行宫,令户部加派直隶、山西、浙江、山东、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等九省(当时共十五省,而云、贵、两广四省还未完全统一)钱粮二百四十九万余两作为工程费用,这无疑是阶级矛盾,但由于清□□关才六七年,自然引起民族矛盾的加剧。所以,认为民族矛盾为主而否认当时有阶级矛盾存在,是不确切的;但是,因此而认为清初就没有民族矛盾,也是不确切的。1645年(顺治二年)春正式颁布“圈地令”,满人用政治势力强制占夺汉人的土地;到了1651年(顺治八年)停止圈涿州等十三州县地。这种圈占土地的行为当然要引起民族矛盾的加剧,而16511年圈地的取消正是由于汉族□□激烈地反对、民族矛盾尖锐化而被迫取消的。这件事也说明了民族矛盾的实质就是阶级矛盾。但不能把两者完全混为一谈。
  1651年(顺治八年)时,清朝统治者说,前两年对明朝的宗藩杀得太多了,今后不要再杀,凡是明朝的旧贵族都找来恩养。这种杀戮政策的缓和,正是民族矛盾的反映。
  ……

作者简介

  郑天挺,福建长乐人。现代□□学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副所长。中华□□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先生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著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清史简述》《探微集》等著作,曾应中华书□之邀点校《明史》,并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共同主编)、《明清史资料》、《中国□□大词典》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