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812764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9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118127645 ; 978-7-118-12764-5

内容简介

空天隐蔽通信系统使用空基和天基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多场景、宽窄带融合的抗侦测双向无线传输服务,是国家战略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聚焦空天隐蔽通信,考虑空天通信网络自身的特点与约束,从传输扩维、认知掩藏、协作跨域等角度出发,阐述了空天隐蔽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对空天隐蔽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从事空天通信、隐蔽通信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

目录

第1章 空天隐蔽通信概述  1.1 隐蔽通信的起源和发展  1.1.1 香农的早期论述  1.1.2 隐蔽通信的内涵  1.1.3 隐蔽通信的发展  1.1.4 相关概念辨析  1.2 对抗形势下的隐蔽通信  1.2.1 通信对抗新形势  1.2.2 隐蔽通信新需求  1.3 空天隐蔽通信系统  1.3.1 系统架构  1.3.2 典型场景与业务  1.3.3 传播环境与挑战  1.3.4 隐蔽性、可靠性、高效性矛盾  1.4 空天隐蔽通信的技术特征  1.4.1 传输扩维  1.4.2 认知掩藏  1.4.3 协作跨域  1.5 本书章节介绍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维域隐蔽通信基础理论  2.1 多维域隐蔽通信系统模型  2.1.1 多维域隐蔽通信  2.1.2 隐蔽通信系统模型  2.1.3 无线信号传播模型  2.2 侦听侧建模与隐蔽性度量  2.2.1 侦听参数选择  2.2.2 侦听过程建模  2.2.3 隐蔽性度量  2.3 多维域隐蔽通信性能  2.3.1 无限码长下的隐蔽通信性能  2.3.2 有限码长下的隐蔽通信性能  2.3.3 侦听信道质量信息对隐蔽通信性能的影响  2.4 多维域弥散与隐蔽通信速率  2.4.1 同质化信道质量下的多维域弥散  2.4.2 差异化信道质量下的多维域弥散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低零谱隐蔽通信  3.1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3.1.1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模型  3.1.2 伪码构造与优选  3.1.3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快速同步  3.2 快跳扩隐蔽通信技术  3.2.1 快跳扩隐蔽通信系统模型  3.2.2 BPSK快跳扩信号的捕获  3.3 空天低零谱隐蔽通信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掩体隐蔽通信  4.1 掩体的分类  4.2 自掩体隐蔽通信技术  4.2.1 自掩体隐蔽通信系统模型  4.2.2 侦听方检测策略  4.2.3 自掩体隐蔽通信性能分析  4.2.4 数值仿真分析  4.3 全双工干扰辅助的合作掩体隐蔽通信技术  4.3.1 全双工干扰辅助的合作掩体隐蔽通信系统模型  4.3.2 侦听方检测策略  4.3.3 全双工干扰辅助的合作掩体隐蔽通信性能分析  4.3.4 数值仿真分析  4.4 环境掩体隐蔽通信技术  4.4.1 环境掩体感知  4.4.2 隐蔽信号拟态融合技术  4.4.3 隐蔽信号可靠接收技术  4.4.4 环境掩体隐蔽通信性能分析  4.5 电磁掩体辅助的空天隐蔽通信应用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跨域协同隐蔽通信  5.1 跨域协同隐蔽通信简介  5.2 跨域协作约束与机制  5.2.1 平台间交互与同步约束  5.2.2 采样级交互  5.2.3 信息级交互  5.2.4 算法级交互  5.3 上行多星协作隐蔽信号接收技术  5.3.1 传统单星多用户协作检测系统模型  5.3.2 协作检测算法设计  5.3.3 性能评估  5.4 下行多波束协作隐蔽传输技术  5.4.1 多波束联合覆盖系统模型  5.4.2 多波束协作调度方法  5.4.3 性能评估  5.5 星地协同隐蔽传输  5.5.1 星强地巧联合隐蔽通信  5.5.2 多星多终端组网渗流隐蔽通信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智能隐蔽通信  6.1 深度学习与智能通信  6.2 智能频谱预测  6.2.1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智能频谱预测算法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智能隐蔽通信波形设计  6.3.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隐蔽通信波形设计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智能多用户隐蔽通信接收机设计  6.4.1 基于深度多任务学习的多用户通信系统端到端设计  6.4.2 信息论阐发的通用多用户接收机设计  6.5 智能功率控制与波束赋形  6.5.1 智能功率控制  6.5.2 智能波束赋形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展望  7.1 极低信噪比下的信号接收  7.2 大容量空天隐蔽通信技术  7.3 基于态势感知的隐蔽通信  7.4 网络化隐蔽通信  7.5 空天隐蔽通信专用处理芯片  7.6 本章小结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安建平,男,汉族。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领域研究,是我国卫星高安全通信组网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建立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通信领域阵列测量体系。以**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主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60多项重要课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