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包邮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29.3 (7.5折) ?
1星价 ¥29.3
2星价¥29.3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97345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8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568097345 ; 978-7-5680-9734-5

本书特色

1.学科发展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的历史中,存在着四个重要的节点:**个节点是世界**次工业革命,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汽车的出现与普及使街道空间主导权由“人”转变为“车”街道景观不复存在。第二个节点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人们对争夺街道空间意识的觉醒,伴随着一系列“夺回街道”的活动,城市街道的主导权逐渐从“车”回归至“人”,街道环境设计应运而生。第三个节点是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已经不再执着于街道空间归属权的纠纷,开始提倡“共享街道”的理念,为满足公众对于街道内活动的需求,街道景观设计繁荣发展。第四个节点是并且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与低碳可持续理念的普及,人们对街道环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迎来了低碳环保、环境宜人、交通便捷、体感舒适、通行安全的街道时代。2.研究水平结合国际城市碳排放预测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土地利用、街道和自然区域进行量化和方法论研究,弥补了当前低碳城市格局研究的不足,本书的研究体系和框架可以为以后更深入某一层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此外,目前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多从建筑节能、技术节能、产业节能等方面出发,缺乏对城市景观格局的系统深入研究。本书结合以步行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城市低碳思维,运用景观设计、历史保护、自然地理、人文习性和计算机模型等多学科多角度知识,对当代低碳城市街道景观的构建展开研究。3.文化价值在跨文化视域下,本书通过视觉化的呈现,创造出情境化的传播渠道,使城市街道文化品牌得以更好地向外输出,营造具有审美共通性的跨文化交流空间。本书中的视觉化符号内容可以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感,能够与新媒体时代流动化、弥散性的传播特征相契合,同时,本书出版将城市的特色街道文化以视觉化符号进行转化,便于受众实现立体、丰满、多角度的深度解读。“以书为媒”,开发并输出城市特色街道景观设计文化资源,为城市特色低碳街道景观设计文化主基调的确立提供优质的媒介平台。4.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中国城市局部区域和村改城地区低碳格局构建进行研究。设计预测和管理城市景观规划中GHG排放的电脑数字模型,以框架形式安排、链接、管理城市人口、建筑、车辆、基础设施数据,并且创建指导景观改造的数据模型,量化评价城市排碳现状和预景。将城市景观作为一个整体碳排放机器进行研究,结合不同城市人口、交通和基础设施数据,以低碳街道模型、建筑模型、基础设施模型为零部件,测试不同城市形式组织下碳排放量,从而确定*低碳模式城市形式。提高了景观设计的效率,而且有效的实现了对各类景观设计要素的整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增长,达到了功能整合、资源优先配置和街道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提出系统化实施低碳方法论的途径,以可视化方式向政府、民众解说低碳原则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优势。5.生态意义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街道景观、交通模式的调整,将街道从单一的交通功能转化为交通、景观、活动等多功能组合的模式,加强步行及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的设计,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所造成碳的排放;从景观全生命周期来看,多功能的低碳设计不仅可以在设计建设初期减少资源的浪费,且在后期只需修复原有受损地方即可实现对景观的维护和更新;从景观设施方面考虑,优先选用可回收的绿色材料,结合绿色生态的理念选择高固碳植物、设置雨水收集设施等节省能源消耗加强对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本著作详细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可持续街道的理论和实践案例,提出可持续街道设计原则和策略,从城市街道景观模块化设计研究、可持续街道框架设计、街道失落空间微更新三方面详细阐述可持续街道设计方法论,并在多项实践案例中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出简洁、美观、高效的街道多功能体系,将城市各点状、片状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城市独特的、连续的生态“互联网”,以此吸引城市居民改变交通行为,增加步行机会,减少汽车排放,创造可持续性发展的低碳城市模式。结合国际城市碳排放预测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土地利用、街道和自然区域进行量化和方法论研究,弥补了当前低碳城市格局研究的不足,本书的研究体系和框架可以为以后更深入某一层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此外,目前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多从建筑节能、技术节能、产业节能等方面出发,缺乏对城市景观格局的系统深入研究。本书结合以步行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城市低碳思维,运用景观设计、历史保护、自然地理、人文习性和计算机模型等多学科多角度知识,对当代低碳城市街道景观的构建展开研究。

目录

第1章低碳城市街道研究背景 …………………………………… (1)

1.1课题背景 ……………………………………………………… (1)

1.2城市格局与碳排放的关系 …………………………………… (9)

1.3中国城市化语境下的低碳城市 ……………………………… (15)

1.4城市街道研究……………………………………………………(18)



第2章低碳模式的棋盘式城市街道格局设计 …………………… (26)

2.1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格局 …………………………………… (26)

2.2低碳街道的设计要素分析 …………………………………… (27)

2.3中国古代都城与温哥华棋盘式城市街道格局之特色 ……… (31)

2.4棋盘式街道格局的低碳排放优势 …………………………… (32)

2.5低碳棋盘式城市街道格局设计与实践途径 …………………(35)



第3章城市街道景观模块化系统的构建 ………………………… (38)

3.1模块化的界定 ………………………………………………… (38)

3.2城市街道总体分析 …………………………………………… (46)

3.3城市街道空间分项分析 ……………………………………… (53)

3.4城市街道模块化系统的分解 ………………………………… (56)

3.5城市街道模块化系统的重组 …………………………………(62)



第4章城市街道景观模块的设计要点 …………………………… (70)

4.1一级模块:标准模块 ………………………………………… (71)

4.2一级模块:接口模块 ………………………………………… (79)

4.3二级模块的设计要点 …………………………………………(83)



第5章模块化设计研究的应用论证———以三江大道景观设计为例 ……… (100)

5.1项目概况 …………………………………………………………………… (100)

5.2根据需求设计模块 …………………………………………………… (101)

5.3根据已有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 ………………………………………(133)



参考文献 ………………………………………………………………… (13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琴,女,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专任教师,哥伦比亚大学景观设计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 博士。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设计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从事艺术领域研究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