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562769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08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115627698 ; 978-7-115-62769-8

本书特色

1. 李国杰院士新作,承载了他多年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工作结晶

2. 产学研三重背景,兼具工程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思维

3. 涵盖了科技自立自强、理解人工智能、做强先进计算、人才培养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深度广度兼备,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科技创新的未来。

4. 关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倡导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书中分享了科研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克服困难的经验方法,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李国杰院士2018年至2022年五年间写的100余篇文章、报告、评语、新书序言等,反映了作者参与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咨询课题的成果。内容包括科技自立自强、理解人工智能、做强优选计算、展望新兴技术、战略咨询建议、人才培养教育等。既有宏观的政策建议,又有关键的技术研究;既高屋建瓴,又落到实处。适合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老师和学生、立志科研的青少年、信息产业的高管以及制定政策方针的政府工作人员。

目录

第 1章 科技自立自强 1



“中兴事件”的教训与启示/ 3

关于发展CPU等关键技术的建议/ 6

更加坚定自觉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9

实现自主可控不能拒绝开放创新/ 12

攻克有市场优势的关键技术/ 14

新时期呼唤新的科研模式——中国70年信息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7

新形势下发展国产微处理器产业的建议(摘录)/ 24

经济内循环为主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对华为渡过难关的建议/ 35

科研不能都当成修桥修路一样的包工队来管/ 38

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体导向的科技文化/ 40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网易科技《科学大师》采访录/ 45

中国经济要有“竹节式”发展思想/ 53

培养科技战略意识/ 57

探索我国信息技术体系的自立自强之路

——兼序“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专题/ 61

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几点看法/ 67

在海光公司科创板上市答谢宴会上的致辞/ 72





第 2章 理解人工智能 75



理性地认识人工智能/ 77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城市建设中的“头雁”作用/ 86

超算与智能的历史性会合——对智能超级计算机的几点认识/ 95

关于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 104

有关人工智能的若干认识问题/ 106

《人工智能十问十答》读后感/ 116

人工智能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的启示/ 120

对话李国杰:突破麦卡锡和图灵的框框,人工智能要解决大问题/ 124



第3章 做强先进计算 133



对E级计算机研制的几点看法/ 135

披荆斩棘迈向新征程/ 142

发展高性能计算需要思考的几个战略性问题/ 145

金融IT国产化是场“持久战”/ 151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和应用的几段回忆/ 157

并行计算的黄金时代/ 164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并行计算的行列/ 168

构建先进计算国家实验室的建议/ 170

发展先进计算产业的目标和路径/ 178



第4章 新兴技术展望 185



发展数字经济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187

技术融合需要改变科研模式

——第六届通信网络与计算科学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196

为什么发展数字经济是必由之路/ 198

ICT从硅基走向碳基的机遇、挑战与发展建议/ 209

计算机科学值得重视的几个研究方向/ 216

探索“第五科学范式”,从技术融合中开辟新路

——第七届通信网络与计算科学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218

关于加大软件模拟量子计算研究力度的建议/ 221

数据科学与计算智能:内涵、范式与机遇/ 224

关于前沿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选题建议/ 238

关于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的建议/ 242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10周年版)》序言/ 245

关于“信息高铁”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250

大力发展开源智能化EDA软件/ 257

算力网络的未来前景与巨大挑战/ 263

算力,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271



第5章 战略咨询建议 275



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问卷调查的回复/ 277

《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评议意见/ 281

《贵州省政府大数据综合治理评价报告》评议意见/ 285

关于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287

《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研究报告评议意见/ 290

《2019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评议意见/ 292

对《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初稿的几点意见/ 294

制定法律促进平台经济良性发展——与腾讯CEO马化腾座谈/ 296

《2020高技术发展报告》审稿意见/ 3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 302

《中国科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重点》评议意见/ 304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贡献的定量分析/ 306

对《集成电路领域国家创新能力评估报告》的几点意见/ 309

判断新型研发机构是否成功到底要看什么?/ 311

对《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的评审意见/ 313



第6章 期刊主编评语 317



走务实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 319

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 321

以科学的态度讨论量子密码技术/ 323

计算社会科学是块“硬骨头”/ 325

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327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329

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点赞/ 331

发展数据学科应在何处发力?/ 333

突破自我欣赏的局限性/ 335

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需要重塑/ 337

融合的力量/ 339

致读者/ 341

改变“成果转化”观念/ 342

解决AI人才缺口的出路在哪里?/ 344

中美学术交流的一朵奇葩——《David专栏文集》序言/ 346

关于计算机免疫系统的随想/ 350

要有应对“技术脱钩”的底线思维/ 352

中国计算机学会工作的点滴回忆/ 354

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大变局立言——祝贺CCCF出刊200期/ 365





第7章 人才培养教育 371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2018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73

大学教师的天职/ 377

在未开垦的土地上,踩出自己坚实的脚印/ 379

从前辈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382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向/ 385

以理性的“智能观”指导创新人才培养/ 398

弘扬“曙光”精神,培养“科技报国”人才/ 407

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 415

给曙光书院师生的一封信/ 426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的建议/ 428

培养青少年成为数字文明的推进者/ 430

与同事的邮件/微信交流摘录/ 435



第8章 个人经历回忆 44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追忆父亲李彬卿朴实无华的一生/ 449

学术论文选集序言/ 457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465

弘扬敬业拼搏的劳模精神/ 474

有思想、有担当、干实事的好领导——沉痛悼念冀复生司长/ 476

给家人的书信摘录/ 48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国杰,1943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初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89年被聘为研究员,1990-2000年担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00-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1995年创建曙光公司并一直担任董事长(2014年曙光公司在上海证券所主板上市)。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创新求实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in China: A Roadmap to 2050》等文集和战略咨询报告。 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 3000超级服务器, 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CPU,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次二等奖。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5年被人民日报等机构和大众评为我国自主品牌十大领军人物。 曾任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现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等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