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生物安全学

包邮国家生物安全学

¥546.0 (7.5折) ?
1星价 ¥546.0
2星价¥546.0 定价¥7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51973
  • 装帧:平装锁线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964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030751973 ; 978-7-03-075197-3

本书特色

该书依照生物安全法的界定,针对国家生物安全的8 个细分领域展开论述,从概念定义入手,沿着相关领域的主要脉络介绍其研究现状和前沿进展,可为读者了解、分析生物安全现状提供详实的参考。

内容简介

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世界面临多种生物威胁,国际生物安全形势发展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转折期。短期内,生物安全风险总体可控,但面临生物袭击威胁、新发突发传染病、两用技术风险等棘手问题;长期看,战略安全风险加大,亟须加强战略引导和技术攻关。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疾病、外来物种入侵、生物技术缪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本书将积极评估和分析现有生物安全治理体系的不足,采取更具实验性的途径,通过定期测试和重新评估对科学、安全与社会的基本设想。

目录

目录 **篇 生物安全学概论 **章 生物安全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3 **节 生物安全的概念 3 第二节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威胁 4 第三节 致病微生物耐药性 7 第四节 生物技术谬用 12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0 第六节 外来物种入侵 31 第七节 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的防范 35 参考文献 50 第二篇 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 第二章 传染病概论 57 **节 传染病的特点和特征 57 第二节 感染 58 第三节 病原体的致病性 60 第四节 致病状况或致病机制 61 第五节 传播方式 62 第六节 诊断 64 第七节 治疗与扑杀 66 第八节 预防控制策略 68 第三章 细菌性传染病 70 **节 细菌学及发展 70 第二节 细菌性传染病历史及流行概况 71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 85 第四节 细菌性传染病特点 87 第五节 预防控制策略和未来方向 89 第六节 细菌耐药 91 第七节 结语 94 第四章 病毒性传染病 95 **节 病毒学的发展 95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的发展史及流行概况 96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03 第四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04 第五节 预防与控制策略 106 第五章 寄生虫病 108 **节 寄生虫病的发展史及流行概况 108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致病机制 109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传染过程 110 第四节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2 第五节 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113 第六章 人兽共患病 116 **节 概述 116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动物宿主 121 第三节 节肢动物媒介 125 第四节 自然疫源地 128 第五节 人兽共患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2 第六节 预防与控制策略 134 第七章 动物疫病 140 **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全球动物疫病防控 145 第三节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 150 第八章 重大植物疫情 158 **节 概述 158 第二节 风险分析与监测预警 160 第三节 防控策略与技术 163 第四节 重大有害生物 167 参考文献 178 第三篇 两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第九章 两用生物技术概述 187 **节 两用生物技术 187 第二节 近年值得关注的两用生物技术 187 第三节 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188 第十章 微生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190 **节 微生物基因组修饰技术 190 第二节 微生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195 第十一章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两用性与生物安全 199 **节 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其发展 199 第二节 合成生物学的两用风险与生物安全 206 第十二章 基因编辑、基因驱动技术的两用性与生物安全 209 **节 基因编辑技术 209 第二节 基因驱动技术 220 第三节 基因编辑与基因驱动的两用性与生物安全 223 第十三章 动植物基因组修饰技术及动物克隆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30 **节 动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30 第二节 植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41 第三节 动物克隆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57 第十四章 基因组学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63 **节 主要基因组测序计划 263 第二节 基因组学技术的两用性 266 第三节 防止基因组学技术谬用的建议 271 第十五章 气溶胶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73 **节 生物气溶胶的基本特征 273 第二节 生物气溶胶的采集、鉴定与传播 274 第三节 生物气溶胶的防护 278 第四节 气溶胶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79 第五节 生物气溶胶的谬用 281 第十六章 生物安全新技术 284 **节 免疫学技术与生物安全 284 第二节 材料学技术与生物安全 299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 317 第十七章 生物技术两用性和多学科 322 **节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两用性 322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两用性 328 第三节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两用性 334 第四节 生物技术两用性与生态环境 342 第十八章 两用生物技术的甄别和应对 346 **节 概述 346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甄别 346 第三节 生物技术的应对 348 第四节 生物技术展望 350 第十九章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的监管政策 352 **节 美国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352 第二节 欧盟和其他国家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358 第三节 我国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363 参考文献 367 第四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十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论 395 **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 395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原理 397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指南 398 第四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总则要求 402 第二十一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406 **节 总则 406 第二节 生物风险管理 414 第三节 动物实验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422 第二十二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428 **节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428 第二节 人员管理 435 第三节 材料管理 438 第四节 实验室活动管理 445 第五节 标识管理 449 第六节 生物安保管理 450 第七节 实验室应急管理 452 第八节 废物管理 457 第二十三章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468 **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 468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 483 第三节 个人防护装备 524 第二十四章 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 533 **节 常规实验活动的安全操作技术 533 第二节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559 第三节 大动物实验的安全操作 561 第四节 实验室消毒与灭菌 563 第五节 实验室应急处置 574 第二十五章 人用疫苗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 580 **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概述 580 第二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582 第三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584 第四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的设计与建造 587 第五节 车间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593 第六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生产设备 596 第七节 车间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602 第八节 车间生物安全运行管理 603 第九节 人员防护管理 607 第十节 菌(毒)种和样本的管理 611 第十一节 生产过程生物安全防护 614 第十二节 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演练 617 第十三节 车间消毒及灭菌处理 620 第十四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废弃物管理 623 第十五节 车间安保管理 625 第二十六章 兽用疫苗生产车间 628 **节 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 628 第二节 中国兽用疫苗生产企业概况 629 第三节 兽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生物安全的关系 630 第四节 常见兽用疫苗与车间的生物安全 633 参考文献 644 第五篇 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 第二十七章 人类遗传资源 651 **节 人类遗传资源的概念 651 第二节 人类遗传资源的国内外概况 651 第三节 人类遗传资源的应用和价值 654 第四节 人类遗传资源与国家生物安全 656 第五节 人类遗传资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57 第二十八章 生物资源 661 **节 绪论 661 第二节 生物资源安全 663 第三节 生物资源保护 671 第二十九章 微生物资源 677 **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管理要求 677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管理 678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技术 681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共享与利用 683 第五节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机构建设 688 第三十章 生物标本资源 692 **节 生物标本资源概况 692 第二节 中国生物标本资源及保藏体系 694 第三节 生物标本资源与生物安全 696 参考文献 700 第六篇 生物人侵防控 第三十一章 国内外生物入侵防控的发展趋势 703 **节 国际生物入侵防控的现状 703 第二节 中国生物入侵发生趋势与面临的难题 704 第三节 中国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 706 第三十二章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际影响 709 **节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家计划 709 第二节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际地位 713 第三十三章 中国主要入侵物种研究 719 **节 入侵动物 719 第二节 入侵植物 761 第三十四章 中国生物入侵防控工程体系 782 **节 生物入侵防控:中国方案 782 第二节 中国生物入侵发展展望 789 参考文献 794 第七篇 微生物耐药 第三十五章 微生物耐药与生物安全 829 **节 微生物耐药公共卫生危害 829 第二节 细菌耐药对患者安全和卫生经济学影响 831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耐药流行病学 833 **节 临床微生物耐药 833 第二节 动物源微生物耐药 846 第三节 环境微生物耐药 849 第三十七章 微生物耐药机制与传播 856 **节 细菌耐药机制 856 第二节 真菌耐药机制 859 第三节 抗疟药物耐药机制 864 第四节 病毒耐药机制 867 第五节 微生物耐药传播 870 第三十八章 微生物耐药控制 877 **节 全球微生物耐药控制行动 877 第二节 微生物耐药监测 880 第三节 微生物耐药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882 第四节 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应用 888 第五节 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 889 第六节 耐药微生物感染防治新技术 893 参考文献 898 第八篇 生物恐怖 与生物武器 第三十九章 生物威胁因子 915 **节 概述 915 第二节 分类及种类 915 第三节 检测方法 917 第四节 防控手段 918 第四十章 生物恐怖 919 **节 概述 919 第二节 生物恐怖的历史 920 第三节 生物恐怖的袭击方式 921 第四节 生物恐怖的特点 922 第五节 生物恐怖的危害与处置 923 第四十一章 生物武器 927 **节 概述 927 第二节 生物武器的历史 929 第三节 生物武器的袭击方式 932 第四节 生物武器的特点 933 第五节 生物武器的危害与防护 933 第四十二章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935 **节 概述 935 第二节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