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1星价 ¥66.0 (7.5折)
2星价¥66.0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3026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4
  • 出版时间:2024-03-01
  • 条形码:9787522730264 ; 978-7-5227-3026-4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一直是知识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当时社会主义思潮的成因、话题、性质与结果。书中所阐发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共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的潜流等,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流布的完整图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等皆有助益。

目录

绪论 **章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 **节 战后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和认知 一 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状态分析 二 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基本共识分析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原因 一 大战告终后进迸发的蓄积已久的建国热情 二 国际经济改革趋向与经验的启示 三 欧洲社会党民主和平主张的鼓舞 四 中国共产党联合政府主张的激励 第三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生成的表现 一 “社会主义”成为知识界舆论阵地中的经常性话题 二 产生了一些集中讨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 第二章 战后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 **节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的探讨 二 国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问题的探讨 三 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与政治民主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经济平等与政治民主并行问题的探讨 二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实现形式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手段方式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问题的探讨 二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式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节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偏差 一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二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运用 一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局部运用 二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的局部运用 三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局部运用 四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其他运用 第四章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分化与再选择 **节 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分化与再选择的表现 一 舆论阵地的停刊或转向 二 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再选择 第二节 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分化与再选择的原因 一 英法社会主义道路试验的困境 二 国民党统治下被挤压的实现空间 三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政策影响力的彰显 第五章 对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评析 **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特点 一 一个规模比较有限的次生性思潮 二 一个具有一定的探讨广度和思考深度的思潮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流性质 一 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体诉求来分析 二 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对知识分子个体的影响来分析 第三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作用 一 这一思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民主阵营的力量 二 这一思潮存在客观的历史副作用 三 这一思潮的分化有助于知识分子*终选择科学的社会主义 结束语 一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 二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附录 部分相关知识分子简介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颖,福建长乐人,法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BU人文社科项目思政课研究专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8项;在《社会主义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编、参编《史海求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基本问题文献精编》等著作4部。入选教育BU“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