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中层文官(精)--中华学术·有道/[马来]赖瑞和著

唐代中层文官(精)--中华学术·有道/[马来]赖瑞和著

1星价 ¥68.6 (7.0折)
2星价¥68.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6495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69
  • 出版时间:2024-03-01
  • 条形码:9787101164954 ; 978-7-101-16495-4

本书特色

著名唐史学者、马来西亚华人赖瑞和教授的代表作品
详论四类十种唐代核心中层官职
全视角横向考察唐代三大职官系统
探索唐人任官的规律与特色,勾勒唐人仕宦的典型模式

内容简介

“唐代文官研究系列”依据唐代官职的轻重与闲剧,分基层、中层和高层,采取全面视角,跨越唐官僚体系的三大板块——京官、州县官、方镇使府官。从中选取拥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官职,以观察唐代士人任官的一些规律和特色,将其作为标尺,衡量唐代士人在仕途上的高低成就,且深入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十多种官职,发掘这些官职的运作细节,本书是该系列第二种,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中年经常出任的几种核心中层官职,其中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阐明了这几种官在唐代政府架构和士人官历中的意义与位置。

目录

序言
联经版自序
导言
一、本书的研究范围
二、“非士职”: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三、唐代官场上的四个“模范”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规律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核心官职模式
六、本研究课题的“代表性”
七、唐代“士人”的定义和特色
八、基层、中层和高层文官的定义
九、研究文献回顾
**章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
一、御史的起源、变革和组织
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三、御史的选任
四、“摄”御史和“兼”御史
五、真御史和使府御史
六、外台御史和监院御史
七、内供奉和里行
八、幕府军将武职挂御史衔
九、结论
第二章拾遗和补阙
一、拾遗、补阙的基本轮廓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三、官品问题
四、作为初任官
五、初除官年龄
六、文词之美和任官条件
七、何人不可任遗、补?
八、“官”和“职”以及拾遗、补阙作为阶官
九、拾遗补阙“内供奉”
十、结论
第三章员外郎和郎中
一、郎官的起源和员额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四、员外郎和郎中的别称
五、郎官的职掌
六、郎官和刺史
七、郎官知制诰
八、郎官和翰林学士
九、郎官和史馆修撰
十、检校郎官
十一、结论
第四章县令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官的地位
二、县令的三大类型
三、赤畿县令的选任
四、郎官出宰京畿
五、唐前期的望紧上县令
六、唐后期的望紧上县令
七、唐前后期的中下县令
八、“摄”县令和地方长官自辟的州县官
九、唐后期县令主要职务的侧面观察
十、结论
第五章司录、录事参军
一、从勾官到通判官和专知官
二、京城和京外的录事参军
三、不同等级州府的司录、录事参军
四、唐前期录事参军:政典和出土唐代文书所见
五、唐前期录事参军:墓志所见
六、唐后期的录事参军
七、墓志中所见的两个唐后期司录参军
八、令录:县令和录事参军
九、唐中叶以后的“摄”录事参军
十、结论
第六章判官
一、唐代“判”的含义
二、判官的起源和演变
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四、“狭义判官”的五大类型和名目
五、重要诗人任判官
六、方镇判官
七、财经系判官
八、皇朝特使判官
九、京城诸使判官
十、内诸司使判官
十一、判官的官衔
十二、结论
第七章总结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赖瑞和(1953—2022),著名唐史学者。祖籍广东梅县。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8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东亚研究所。曾先后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代表作品有《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唐代高层文官》《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