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研究

1星价 ¥25.7 (5.7折)
2星价¥25.7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49772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38页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533497729 ; 978-7-5334-9772-9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写作中将循着纵横交叉的思路进行,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分布及其特征、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师及学术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育学会、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育期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个案、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反思和启示。

目录

**章 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历史研究 (二)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的研究 (三)国外大学教育系科的研究 (四)大学教育系科的相关史料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大学 (二)教育系科 (三)大学教育系科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萌芽(1901—1914)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产生(1915—1920) (一)产生的原因 (二)产生的时间 (三)产生的特征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形成(1921—1937) (一)形成的原因 (二)形成的标志 (三)形成的特征 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1938—1949) (一)发展的原因 (二)发展的标志 (三)发展的特征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分布及特征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分布特征 (一)大学教育系科的地域分布:逐渐全面但不均衡 (二)大学教育系科的时间分布:1937年前后分布有差异 (三)大学教育系科的院校分布:集中分布于综合性大学 (四)大学教育系科的系所分布:单独存在或下设于文学院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分布特征之成因 (一)政府政策的要求 (二)地域优势的保障 (三)社会需求的促使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分布的反思 (一)大学教育系科分布的经验要合理继承和创新 (二)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重视政府的合理调控 (三)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根据需求灵活调整 (四)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制定设置标准 (五)大学教育系科分布要做好合理评估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沿革 (一)萌芽期(1901—1914) (二)初创探索期(1915—1920) (三)自由确定期(1921—1938) (四)制度化时期(1939—1949)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政策的要求 (二)西方教育学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需求的推动 (五)培养目标的指引 (六)学生和学科的特点 (七)留学生的设计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特征 (一)课程设置国外烙印较强但日趋本土化 (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变化但有所偏离 (三)课程设置与教育学科相连但设置不平衡 (四)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但课程内容有所重复 (五)课程设置较为偏重理论灌输而轻视实践 (六)课程设置必选修相结合但弹性不够 (七)课程设置院校间差异较大且分量不同 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合理继承20世纪上半叶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经验 (二)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要重视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 (三)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应满足社会需求 (四)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应重视体现院校特色 (五)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应重视结构的合理化 (六)大学教育系科的课程设置应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第五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及学术研究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群体分析 (一)籍贯:以江浙地区为主 (二)年龄:以四五十岁群体为主 (三)性别:男性占据较大比例 (四)学历:海外留学及硕士以上为主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西方教育学的传播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一)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中国化 (二)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科学化 (三)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 (四)大学教育系科教授与教育学体系构建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育学会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发起之缘由 (一)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营造校园学术研究氛围 (二)构建学生学术社团,共同提高教育学术水平 (三)推崇实验调查理念,注重课堂学理和课外调查互动 (四)联络教育系科师生,实现学术、情感双向沟通 (五)借鉴西方大学学术社团,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的构成及职责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活动的开展 (一)定期开会,以研讨教育学术和处理会务 (二)举办讲演,以近距离接触教育名家 (三)赴外调查,以求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 (四)出版教育期刊,以求保存和传播教育学术 (五)创办民众夜校,以提升民众素质和服务社会 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育学会的作用 (一)教育学会是影响教育学术人才的窗口 (二)教育学会是推动学生自主、自治的平台 (三)教育学会是实现学生学术自由的平台 (四)教育学会是师生情感和学术交融的纽带 五、余论 第七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教育期刊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创办教育学术期刊的缘起 (一)教育学的引进与中国教育学发展和教育实践改革的需要 (二)大学思想自由的确立与大学教育系科师生的努力 (三)共同切磋教育研究和形成教育学术研究互助合作的平台 (四)近代办刊业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后学生办刊的兴起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所办教育学术期刊的基本样态 (一)办刊时间: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二)办刊地域: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 (三)期刊内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并举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所办教育学术期刊的历史价值 (一)开启大学教育系科办教育刊物先声,是洞悉其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窗口 (二)形成以教育学术期刊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于教育学术人才培养 (三)西方教育学“东渐”的学术平台,助力于中国教育学发展 (四)构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有助于为中国教育实践改革提供学理支持 第八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个案 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 (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 (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 二、中央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 (一)中央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 (二)中央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 三、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 (一)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 (二)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 四、华中大学教育系科的设置和发展 (一)华中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阶段 (二)华中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 第九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反思及启示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的作用和地位 (一)实现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的“从无到有” (二)明确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三)推动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体制的逐步完善 (四)初步形成了教育学术人才的学术共同体 (五)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和国外教育学的传播 (六)奠定了当前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基础和分布格局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模仿美国模式 (二)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样 (三)分布地区、院校不均 (四)职能定位有所偏颇 (五)课程设置全面但杂乱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启示 (一)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发展模式的构建 (二)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合理分布和布局 (三)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在大学中地位的确立 (四)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确定名称和隶属关系 (五)大学教育系科要准确定位职能 (六)大学教育系科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七)大学教育系科要合理设置课程 (八)大学教育系科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大事记 附录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简介 附录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教授出版教育学著作一览表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艳莉,1986年生,山西平定人,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学史。先后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多篇。出版专著《崇高与平凡——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12-1937)》。参与编写《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等著作数项。先后主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