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王世民编著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王世民编著

1星价 ¥88.5 (7.5折)
2星价¥88.5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62844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793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101162844 ; 978-7-101-16284-4

本书特色


本书是编著者王世民先生遵导师夏鼐、宿白二先生嘱托,历时40年写成。完稿于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之际,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的发掘与发现、事件与人物、研究与成果。本书以编年的形式,系统记录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百年历史,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填补了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空白。

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串起所有的地域、人物、发现和研究成果,条目要而不繁,重要遗迹加粗显示,条目后详列相关的考古报告和参考资料,便于延伸阅读。书后更有人名索引、考古发现地名一览,极便检索。

内容简介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北宋时代形成专门的学问——金石学。而现代化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科体系,跻身世界学术之林,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本书将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和诞生时期(1900~1928年)、初步发展时期(1929~1948年)、全面发展时期(1949~1978年)、继续发展时期(1979~2000年)和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以来)六个阶段,以时间为纲,详细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搜集全面,资料详实,叙述严谨,后附地名和人名索引,方便读者。

前言

凡 例

一、本书所列考古发现的遗迹地名及有关事项,均将文字进行加粗处理,以期便于识别。这些地名,通过卷末按照中国考古学体系编列的“考古发现地名一览”,可以进行检索。

二、各条注明的资料来源,尽可能采用*后的正式发掘报告,前此发表的发掘简报一般不提。其中,原繁体中文书名、含汉字的日文书名,一律改用中文简化字。

三、书名中原附注的丛刊性编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专刊×种第×号”,日文书中的“东方考古学丛刊×种第×号”,一律省略不注。

四、考古报告和考古简报的作者单位,凡与工作单位相同者,引用时一律将其署名省去。

五、资料来源中书名**次出现时,注明其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社和出版年份),再次出现该书即省却出版信息。见于卷末“主要参考文献”的,正文中一律省却出版信息不注。

六、本书所述史事虽按时间编排,但重要发掘和许多事项往往跨年度进行,因此采取“纪事本末”方式,在起始年讲清楚,不再逐年重述。



编后记

本书的编撰,经历较长时日。肇始于1984年遵照夏鼐先生之命,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版《考古学》卷撰写“中国考古学简史”长条的同时,编写卷末的“中国考古学大事年表”。这是**次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兼及其他有关史事,进行初步的全面梳理。文稿写成后(年代下限断至1984年),提交1985年5 月中旬为《考古学》卷定稿召开的编委会扩大会议审核,得到与会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但会上对什么是“大事”曾有不同意见,夏鼐先生决定删去“大事”二字,命名为“中国考古学年表”。会后,夏鼐先生和宿白先生嘱咐我,及早以该稿为基础,增多条目,加详内容,注明资料来源,单独出版。《考古学》卷出书后,我因忙于负责主持的编纂《殷周金文集成》等项工作,暂时未暇及此。意想不到的是,某熟知的出版社在与台湾某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一部考古文物图籍时,贸然将这个年表一字不差地全文移植,却未注明资料来源。

1990年代初,华南的一家出版社约请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的徐苹芳先生,主编一部关于20世纪中国考古学成就的通览性著作。其中,卷末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年表”部分由我承担,下限从1984年延至1990年。后来,由于一些章节迟迟没有完稿,该书也就未能编成出版。1994年,我曾以“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课题的名义,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原计划“年表”部分1995年底完成、“专著”部分1997年底完成。后因接受“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青铜器分期研究”专题的研究任务,经申请延期至1998年底完成。2000年4月项目鉴定通过时,完成的内容是“以编年的形式为主,概述和专论为辅,虚实结合地阐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年表部分的下限延至1999年。鉴定意见希望“进一步做好后期修改工作,尽早定稿交付出版”。前此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承顾廷龙老前辈厚爱,在年近九旬高龄时,两次惠予题写本书书名。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因全力投入夏鼐先生论著资料的整理与编辑工作,将本书的修改定稿工作再次搁置。其间,曾将年表修订稿的电子本,提交王巍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的编辑人员,供编写《20世纪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参考。二十年来,我先后主编出版了《夏鼐日记》(十卷)、《夏鼐文集》(三册本和五册本)以及《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等书。继而撰写《夏鼐传稿》。2019年9月《夏鼐传稿》交付出版后有了余暇,猛然想起考古年表尚未完成,有负于夏鼐等先生的嘱托。于是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奋力在旧稿的基础上,一面补齐其中的资料来源,一面补写随后年份的内容,终因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未能详查2000年以后的重要发现和事件,勉强将编年部分的下限先延续至2010年,再仓促增补至2020年。*后几年,未能详查考古期刊,主要限制于历年评定的“考古新发现”项目。内容详略的掌握,则略古而详今。至于卷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一文,是将旧稿(见于拙著《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的上篇稍作修改增补而成。本书的书名,经进一步考虑并接受中华书局方面的意见,改为《中国考古学编年史》。顾廷龙先生题写的书名原为“中国考古学年表”和“中国考古学史年表”,现由顾颉刚与顾廷龙合著《尚书文字合编》书名题签中,移植“编”字合成。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诞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本人深知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至关重要,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不少年青学者关注这方面研究,时不我待,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人写出完整的中国考古学史。我已无力再做这方面工作,谨以此不像样的资料汇编,表达对*崇敬的恩师夏鼐先生、宿白先生,以及顾廷龙先生的无限怀念,也表示对年青同道们的抛砖引玉之意。

在此还应提到,本书在编写过程曾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特别是近一年多增订、定稿阶段,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的臧振华先生告知某些日本学者早年在台活动情况,陈昭容女士补齐日文考古著作的出版信息;帮助核对资料的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王兴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裴世东同学,他们也提供了许多待核对的考古文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汤超、杨清越女士,随时查明许多资料,而庞小霞女士更提供尚待出书的《中国考古学年鉴》近年若干电子本。*后的审读和编排,则承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关照,特别是责任编辑李碧玉女士花费很多辛劳,孜孜不倦地逐条核校原始资料,润色文字,多所指正,使本书更臻完善。我一并向他们致谢!

王世民

2021 年2 月15 日写就,2023 年10 月8 日四校毕。

目录

导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凡 例



壹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形成和发展时期(1900 年以前)

宋代以前

宋 代

元明时代

清 代

1900 年



贰 中国考古学的孕育时期(1901—1920 年)

1901 年

1902 年

1903 年

1904 年

1905 年

1906 年

1907 年

1908 年

1909 年

1910 年

1911 年

1912 年

1913 年

1914 年

1915 年

1916 年

1917 年

1918 年

1920 年



叁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时期(1921—1928 年)

1921 年

1922 年

1923 年

1924 年

1925 年

1926 年

1927 年

1928 年



肆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时期(1929—194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1 年

1932 年

1933 年

1934 年

1935 年

1936 年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1946 年

1947 年

1948 年



伍 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时期(上)(1949—1965 年)

1949 年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1957 年

1958 年

1959 年

1960 年

1961 年

1962 年

1963 年

1964 年

1965 年



陆 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时期(下)(1966—1978 年)

1966 年

1967 年

1968 年

1969 年

1970 年

1971 年

1972 年

1973 年

1974 年

1975 年

1976 年

1977 年

1978 年



柒 中国考古学的继续发展时期(上)(1979—1990 年)

1979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捌 中国考古学的继续发展时期(下)(1991—200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玖 中国考古学新的发展时期(上)(2001—201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拾 中国考古学新的发展时期(下)(2011—202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考古发现地名一览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1921 年

4月 地质调查所顾问安特生,根据采集员刘长山1920年末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附近收集的600余件石器,判断仰韶村一带应有面积较大的史前时期遗址,遂亲自前往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当地是一处埋藏丰富的史前遗址,有详细考察的必要。

6月 安特生及采集员白万玉等在奉天锦西县境(现属辽宁)进行煤田调查时,发现沙锅屯洞穴遗址。随即约请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教授步达生(Black, D.)共同发掘,7月中旬结束工作。该石灰岩洞穴,进深4.9—6米,宽2.2—2.5米。出土黑彩细泥红陶和篦纹夹砂褐陶的器物残片,以及石斧、石镞、石环和骨针、骨锥等。又发现分属42具不同年龄性别个体的残乱骨骸。安特生在发掘仰韶村之后,曾将其归入仰韶文化范畴。实际包含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存。这是中国大陆的**次考古发掘。(安特生著、袁复礼译:《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1号第1册,1923年)

7月 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裘善元等前往河北巨鹿,调查发掘被大观二年(1108)洪水淹没的宋代故城。在两处保存较好的居址中,发现坍塌的砖瓦、倾倒的门窗,出土木质家具、陶瓷器皿,以及铁鼎、铜釜、算盘珠、围棋子、“崇宁重宝”铜钱等。所出瓷碗底部,多分别有墨书的“董”“王”二字,表明居址原系董、王二姓住宅。(《巨鹿宋代故城发掘记略》,《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第1年第1册,1926年)

夏季 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Zdansky, O.)来到中国,根据安特生的安排去周口店鸡骨山发掘。当安特生偕同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兰阶(Granger, W.)于8 月间前往鸡骨山视察时,从当地工人口中获悉,与此相距不远的龙骨山是一处更有希望的化石地点。于是随即转往该地发掘,在一个洞穴的堆积中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初编为第53号野外地点,1929年编为周口店第1地点,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中国猿人遗址”,俗称“北京人之家”。师丹斯基曾在此发现一颗可疑的臼齿,当时误认为类人猿的。安特生在视察中注意到龙骨山堆积物中包含有白色的石英片,预言“这里有古人类,现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寻找它”。(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第12、15、50 页)

10月 27日,安特生报请中国政府批准,偕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及地质调查所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和新发现的不召寨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参加工作的中国助手,又在渑池县境发现杨河村、西庄村二遗址,在河阴县境(现属荥阳)发现秦王寨、牛口峪、池沟寨遗址。12月初,安特生本人返回北平。他将这次调查发掘的收获,写成考古简报《中华远古之文化》在《地质汇报》第5号(1923年)发表。该文断定仰韶村等遗址的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末期或稍晚,“实为未有文字记载以前汉族文化所遗留也”,并且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个标志,证实中国远古时代有自己的史前文化。但因历史的局限,安特生所谓的“仰韶文化”包含龙山文化遗存。当时,他又曾将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与中亚的安诺、特里波列文化彩陶对比,提出彩陶由西而东的假说。

本年前后 成都西北郊白马寺附近,出土大批曾被金石学家误认属于夏代、具有明显特点的青铜兵器,总数近千件,随即流散海内外。后卫聚贤于1941年撰写《巴蜀文化》一文,介绍其收集的这类兵器。(卫聚贤:《巴蜀文化》,《说文月刊》第3卷第7期“巴蜀文化专号”,1942年)

作者简介

王世民,1935 年生,江苏徐州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8月退休。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史和商周青铜器研究。曾主持《殷周金文集成》编纂项目,参与《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版《考古学》卷,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国青铜器全集》等书的编撰工作,著有《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夏鼐传稿》,主编《夏鼐文集》、《夏鼐日记》、《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