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

包邮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

¥69.4 (7.8折) ?
1星价 ¥69.4
2星价¥69.4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654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64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108076540 ; 978-7-108-07654-0

本书特色

呈现了王炳华一生投身考古事业不断求索的时间脉络。 全书再现了新中国**代新疆考古人历经的艰辛与奉献精神,也通过详实的叙述给读者带来一个近距离了解考古工作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通过孜孜求索的王炳华先生的行脚笔记,获得西域考古研究的沉浸式体验。 从楼兰古墓沟,到伊犁塞人冢;从尼雅精绝王的“五星出东方”,到罗布小河人的“来自何方”……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几乎走遍新疆所有重要的考古现场,并主持发掘过不少轰动一时的遗址。 他所经历的考古年代,极为艰苦,而新疆考古要比中原内地更加艰难。 翔实的文字,发黄的照片,深度的思考,记录和回顾了六十年的耕耘与收获,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尽在书中。 通过这本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手记”,跟随王炳华先生去新疆体验一番“考古探险”。 ——荣新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 在新疆考古的学术史上,王炳华先生必定是占有篇幅*多的几位先驱之一。捧读《瀚海行脚》,仿佛再一次跟着他行走于天山南北,听他讲述那些从时间深处打捞回来的动人故事。 ——罗新(北京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西域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在六十载新疆考古与研究中创作的十五篇考古手记,记录和叙述了他从开创伊犁河流域考古开始,到发现孔雀河青铜时代墓葬、主持并参与楼兰、尼雅、克里雅、丹丹乌里克、小河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过程中的所见、所思与所感,也呈现了他一生投身考古事业不断求索的时间脉络。 全书二十六万余字,插图照片一百五十多张,全部与王炳华先生曾经踏查、发掘过的考古现场紧密相关,再现了新中国**代新疆考古人历经的艰辛与奉献精神,也通过详实的叙述给读者带来一个近距离了解考古工作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通过孜孜求索的王炳华先生的行脚笔记,获得西域考古研究的沉浸式体验。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由沉寂到为世界关注,在王炳华先生的瀚海行脚历程中得到了圆满的见证。

目录

前言:难忘新疆考古 沙尘掩覆下的西域烟云 深藏在阿勒泰山中的远古文明 马革裹尸在盐湖 登葱岭:觅求先贤步入西、南亚洲之路 天山阿拉沟谷道觅史 吐鲁番古代文明碎片 交河城历史文化故实 青石黄土写辉煌:哈密访古纪事 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 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刻 精绝服饰中的时代精神 楼兰故城研究及其他 探寻“小河” 小河:凝聚原始文化精神的殿堂 天山行 附录:王炳华西域考古撰著一览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炳华先生1935年生于江苏,是著名的考古学家,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即投身新疆考古事业,足迹遍及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罗布淖尔荒原、吐鲁番盆地、天山北麓各绿洲、伊犁河流域、阿勒泰山等等,四十年如一日奔波在考古一线,主持并参与了楼兰、尼雅、克里雅、丹丹乌列克、小河等考古遗址的发掘,形成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果,为西域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炳华先生1935年生于江苏,是著名的考古学家,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即投身新疆考古事业,足迹遍及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罗布淖尔荒原、吐鲁番盆地、天山北麓各绿洲、伊犁河流域、阿勒泰山等等,四十年如一日奔波在考古一线,主持并参与了楼兰、尼雅、克里雅、丹丹乌列克、小河等考古遗址的发掘,形成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果,为西域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0年代初,王炳华等即对伊犁河流域进行了发掘,他提出了乌孙考古文化的概念,对当时刚起步的新疆考古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革”结束后,他主持发掘了阿拉沟的多处墓葬,并撰文详述了其为塞人考古文化的观点,极大促进了对新疆地区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化遗存的讨论。1987年,王先生在呼图壁县发现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所揭示的古人生殖崇拜思想,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对新疆地区生殖崇拜和古人精神世界的研究也成为了他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后来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哈密五堡古尸、楼兰古墓沟出土的“楼兰美女”及“太阳墓”墓葬遗存所呈现出的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经由王先生的分析论述,让异质文明碰撞后产生的混融与合一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与总结。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炳华先生还曾组织、带领中日、中法联合考古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尼雅遗址和克里雅河流域进行了发掘与考察。精绝王陵的发掘被评为当年(1995)考古十大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宝。2000年,王先生与考古队在骑骆驼深入沙漠第五天成功发现了小河墓地,再一次将沉睡的丝绸之路古代遗存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0年退休后,王炳华先生仍然继续对西域文史领域的思考,追索新疆作为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文化桥梁的非凡意义。在过往的发掘考察中,他曾发现大量出土文献资料,退休后对这些资料的持续关注,加上考古经验的综合运用,让他更加全面立体地检视和把握丝绸之路研究。在天山南北长时间的考察与众多发现,让王先生对古代文明遗存透露出的环境变迁与绿洲农业发展历程格外关注,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考察自然环境改变与农耕水利相关的方方面面。同时,他还对墓葬中发现的文物,结合传世史籍的记载进行分析,用考古资料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阐释了汉文化在西域的影响与发展。 在*初奔赴新疆的时候,王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盼望积贫积弱的祖国能够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他给自己的挑战,更是履行与坚守一名新中国考古人的责任。他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人类文化交往进行的系统论证,使新疆考古再次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王先生始终践行着坚定的学术理想,而他瀚海行脚六十载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他为这份理想交出的完满答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