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庆实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庆实践

1星价 ¥39.0 (6.6折)
2星价¥39.0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7669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229176693 ; 978-7-229-17669-3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书稿全面阐释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建设成效和行动方案等,是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理论指南。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书稿为“新思想领航新重庆”丛书的一卷。“新思想领航新重庆”丛书旨在进一步宣传好、学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展示了重庆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新成效、迈上的新台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书稿围绕重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提出的过程、蕴含的重大意义与现有基础条件;盘点了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相关行动和重点举措;从加快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等六个方面对重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实践和相关成效进行了总结;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展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溯源 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 3 (一) 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的论述蕴含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3 (二) 恩格斯对生产力平衡布局的论述蕴含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4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 4 二、西方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5 (一)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5 (二)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8 第二章 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 15 一、区域平衡发展战略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建设内地 17 (一)“一五”时期均衡合理布局生产力 18 (二) 调整时期生产力分布与布局 19 (三)“三线”战略下工业生产力迁移 21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效率优先,东部沿海优先发展 23 (一) 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 24 (二)“三大地带”梯度推移发展 25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以统筹、协调为基本特征 27 (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 27 (二)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 28 (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阶段 30 四、党的二十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部署 33 (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 33 (二) 区域协调四大战略的内涵 34 第三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 37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背景 39 (一) 成渝经济区规划 39 (二) 成渝城市群规划 40 (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提出 40 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一) 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41 (二) 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44 (三) 有利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46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条件 47 (一) 总体优势条件 47 (二) 空间结构条件 52 第四章 重庆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行动和战略思路 61 一、重庆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行动 63 (一) 构建合作框架,以研究、规划为重点,全面启动经济圈建设 63 (二) 以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合作共建 65 (三) 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高质量经济圈建设 68 (四) 将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71 二、重庆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思路 78 (一)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78 (二) 强化双边统筹谋划 78 (三) 创新统筹合作机制 79 (四) 突出制度引领作用 80 第五章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成效 87 一、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89 (一) 优化城市体系,发挥重庆成都双核引领 89 (二)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91 (三)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93 二、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速建设 95 (一)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级 95 (二) 加强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98 三、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加快培育 100 (一) 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体系 100 (二) 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 104 第六章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 107 一、优势创新资源实现集聚发展 109 (一) 着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109 (二) 积极推动西部 (重庆) 科学城建设 112 二、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得到优化和提升 120 (一) 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120 (二) 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122 第七章 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成效 123 一、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建设质量得到提升 125 (一) 加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 125 (二) 建设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 126 (三)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127 二、制度改革加速推进 127 (一) 优化制度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127 (二) 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128 第八章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成效 131 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133 (一) 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133 (二) 推动环境共治 134 (三)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34 二、城乡融合发展得到有效推进 135 (一)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135 (二)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36 (三)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136 (四) 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137 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实现提升 138 (一) 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138 (二)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139 (三) 共同繁荣文体事业 139 (四) 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140 (五)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140 第九章 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进展 143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评价估标体系 145 (一) 重要经济中心评价估标体系 145 (二) 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估标体系 146 (三) 改革开放新高地评价估标体系 147 (四)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评价估标体系 148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情况 149 (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经济中心建设情况 149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159 (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情况 166 (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情况 176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评价 185 (一)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正在加快形成 185 (二)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重而道远 185 (三)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186 (四)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正在逐渐形成 187 第十章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挑战 189 一、经济影响力还不够 191 (一) 经济规模整体偏小 191 (二) 内部发展不平衡 192 (三) 城市动力源释放不够 193 二、改革开放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194 (一) 开放水平还不高 194 (二) 平衡极化和扩散效应的制度体系有待加强 196 三、支撑条件还不够完善 197 (一) 主导产业支撑力不足 197 (二) 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尚存短板 198 四、环境条件还需要持续优化 199 (一) 营商环境还需要优化 199 (二)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00 第十一章 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 203 一、聚焦增长极和动力源,壮大经济实力 205 (一) 深度挖掘城市动力源,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作用 205 (二) 强化数字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6 (三) 壮大消费规模能级,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208 二、夯实发展基础,强化支撑条件建设 210 (一) 着力推进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10 (二) 跃升科技创新能级,加快科技支撑条件建设 212 三、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水平 214 (一) 建设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 214 (二) 更好发挥重庆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作用,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 216 四、加快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 218 (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 218 (二) 重塑城乡空间,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220 (三) 创造高品质生活,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221 后 记 22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本卷作者李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2016)、全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016)、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