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6126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3-01
  • 条形码:9787117361262 ; 978-7-117-36126-2

内容简介

根据第1版教材的使用和调研意见,对第2版教材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品种,共包括2个系列17个品种,即口腔基础课系列3种,口腔临床课系列14种。
数字版教材出版将在纸质版出版同时同步上线销售,上线后作者可通过人卫社在线编辑平台实现对数字教材陈旧内容的随时修改和补充,购买数字版教材读者可随时在线更新。
基础课系列:强调与临床的密切结合。主要围绕研究生科研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不仅是本领域研究现状和*新进展的全面总结,内容与国际接轨,体现国内外前沿学术思想,而且提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方向和选题,使得广大研究生可以直接接触到本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了解前沿专家的科研思路。修订应删除陈旧内容,增加近年来与国际接轨的新知识点。
临床课系列:以临床诊疗的回顾、现状、展望为切入点。
回顾:主要涉及对一些发病机制的认识过程,某些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的发展过程,重在对这些发展沿革的“点评”并“揭示”其启发意义。如“适应证及禁忌证的评价”、“什么是合理治疗”、“手术治疗的变迁和思考”等。 根据第1版教材的使用和调研意见,对第2版教材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品种,共包括2个系列17个品种,即口腔基础课系列3种,口腔临床课系列14种。
数字版教材出版将在纸质版出版同时同步上线销售,上线后作者可通过人卫社在线编辑平台实现对数字教材陈旧内容的随时修改和补充,购买数字版教材读者可随时在线更新。
基础课系列:强调与临床的密切结合。主要围绕研究生科研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不仅是本领域研究现状和*新进展的全面总结,内容与国际接轨,体现国内外前沿学术思想,而且提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方向和选题,使得广大研究生可以直接接触到本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了解前沿专家的科研思路。修订应删除陈旧内容,增加近年来与国际接轨的新知识点。
临床课系列:以临床诊疗的回顾、现状、展望为切入点。
回顾:主要涉及对一些发病机制的认识过程,某些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的发展过程,重在对这些发展沿革的“点评”并“揭示”其启发意义。如“适应证及禁忌证的评价”、“什么是合理治疗”、“手术治疗的变迁和思考”等。
现状:重在对“目前诊疗中的难点、局限与不足以及诊疗实践中应注意问题等”现状的分析。如“高血压联合用药评价”,“血压分类定义在中国、欧洲等指南中的定位和意义”等。
展望:主要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评议,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拓展创新思维,启迪科研灵感,激发研究兴趣,培养临床思辨能力。

目录

**章  龋病与牙体修复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
  **节  龋病学的历史回顾/ 1
  第二节  龋病学研究现状/ 4
    一、致龋菌/ 4
    二、细菌生物膜/ 4
    三、免疫学研究/ 4
  第三节  牙体修复学历史回顾/ 5
    一、窝洞制备/ 5
    二、粘接术的应用/ 6
  第四节  本学科发展趋势/ 6
    一、龋病高危人群的系统性检测及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7
    二、牙菌斑生物膜研究/ 7
    三、菌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 7
    四、疫苗防龋/ 8
    五、氟化物防龋/ 8
    六、窝沟封闭防龋与预防性充填/ 8
    七、增加牙齿抗龋力/ 9
    八、致龋菌引发全身性疾病的相关性机制研究/ 9
    九、人工智能及数字化口腔医学/ 9
第二章  龋病病因学的理论研究 / 11
  **节  龋病病因学研究回顾 / 11
    一、内源性学说 / 11
    二、外源性学说 / 12
  第二节  现代龋病病因学理论 / 14
    一、三联因素论 / 14
    二、四联因素论 / 14
  第三节  龋病研究模型 / 20
    一、动物模型 / 20
    二、体外模型 / 21
    三、临床研究 / 23
第三章  龋病微生物学 / 26
  **节  人类口腔微生物群落 / 26
    一、以群为基础的口腔微生物发病机制 / 26
    二、营养供给参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 / 26
    三、代谢物质参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 / 27
    四、口腔微生物群落研究新技术 / 28
  第二节  龋病微生物 / 29
    一、龋病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 29
    二、龋病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30
    三、龋病微生物群落 / 31
    四、变异链球菌群 / 32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 / 34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组成 / 34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物质代谢 / 36
    三、微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对牙菌斑生物膜毒力的影响 / 39
    四、牙菌斑生物膜控制新方法 / 39
  第四节  口腔生态平衡与龋病 / 40
    一、口腔生态区 / 40
    二、口腔生态区的基本特征 / 41
    三、口腔生态平衡与龋病 / 41
第四章  龋病免疫学 / 44
  **节  口腔免疫系统 / 44
    一、口腔免疫组织与免疫器官 / 44
    二、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 / 46
    三、口腔黏膜免疫系统 / 48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龋病 / 50
    一、龋病免疫的抗原 / 50
    二、龋病免疫的抗体 / 52
  第三节  龋病的免疫应答 / 54
    一、非特异性免疫 / 54
    二、特异性免疫 / 56
  第四节  龋病的免疫预防 / 58
    一、免疫预防 / 58
    二、防龋疫苗和主动免疫 / 59
    三、人工抗体和被动免疫 / 63
    四、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 64
第五章  龋病病理学 / 67
  **节  牙釉质龋 / 67
    一、牙釉质龋的病理特征 / 67
    二、牙釉质龋的超微结构变化 / 71
    三、牙釉质龋的研究 / 72
  第二节  牙本质龋 / 74
    一、牙本质龋的病理特征 / 74
    二、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变化 / 76
    三、牙本质龋的研究 / 77
  第三节  牙骨质龋 / 78
  第四节  龋病引起的牙髓反应性变化 / 79
第六章  宿主因素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 / 83
  **节  牙因素 / 83
    一、牙形态异常与龋病发生 / 83
    二、牙理化性质与龋病发生 / 83
    三、牙列形态缺陷与龋病发生 / 84
  第二节  唾液因素 / 85
    一、概述 / 85
    二、唾液流速与缓冲体系 / 85
    三、唾液的有机成分及其作用 / 86
    四、唾液的无机成分及其作用 / 89
  第三节  影响龋病发生的全身因素 / 90
    一、舍格伦综合征 / 90
    二、放射性龋 / 90
    三、其他因素 / 91
第七章  碳水化合物与龋病 / 92
  **节  碳水化合物概述 / 92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 92
    二、膳食中常见的碳水化合物 / 93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 / 94
    一、流行病学研究 / 94
    二、实验室研究 / 98
    三、动物实验 / 99
    四、临床试验 / 100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 / 100
    一、碳水化合物与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 101
    二、碳水化合物对菌斑组成成分的影响 / 102
    三、碳水化合物对菌斑 pH 的影响 / 104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致龋机制 / 107
    一、糖酵解和产酸 / 107
    二、合成细胞内多糖 / 110
    三、合成细胞外多糖 / 111
    四、为致龋菌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能量 / 112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与龋病的研究展望 / 113
第八章  龋病的早期预防 / 116
  **节  氟化物防龋 / 116
    一、氟化物防龋的原理 / 116
    二、氟化物防龋的方法 / 117
  第二节  免疫防龋 / 120
    一、免疫防龋的理论基础 / 121
    二、免疫防龋方法 / 121
    三、免疫防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 122
  第三节  天然药物防龋 / 123
    一、防龋天然药物的筛选 / 123
    二、天然药物防龋活性成分分析 / 123
    三、天然药物防龋尚待解决的问题 / 124
  第四节  不同龋病类型的早期预防 / 125
    一、儿童、成人和老人的龋病预防特点 / 125
    二、继发龋的预防 / 125
    三、猛性龋的预防 / 125
第九章  龋病的诊断及易感性和风险评估 / 128
  **节  龋病的诊断 / 128
    一、临床诊断标准 / 128
    二、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 / 129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 / 129
  第三节  龋病易感人群与易感因素 / 130
    一、特定人群的易感性 / 130
    二、决定龋病易感程度的因素 / 131
  第四节  龋病预测与评估 / 134
    一、目的与要求 / 134
    二、预测评估指标 / 135
  第五节  龋病控制与预防 / 140
    一、针对患者个体的龋病控制 / 140
    二、人群的龋病控制 / 141
    三、特殊人群采取特殊预防措施 / 141
第十章  牙体修复生物学原理 / 144
  **节  牙体修复学概念 / 144
  第二节  牙体生物学基础 / 144
    一、牙釉质 / 145
    二、牙本质 / 145
    三、牙髓 / 147
    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 148
    五、牙冠颜色 / 150
  第三节  牙体修复生物学基础 / 151
    一、树脂修复的混合层理论 / 151
    二、修复后牙体组织的生物学变化 / 152
第十一章  牙体修复的生物力学基础 / 156
  **节  口腔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 156
    一、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 / 156
    二、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 / 157
    三、口腔生物力学中常见的力学基本概念 / 158
  第二节  牙体组织生物力学 / 161
    一、牙体组织的基本力学性能 / 161
    二、牙体组织的各向异性力学性质 / 163
    三、牙体组织的断裂力学性质 / 164
    四、牙体组织的磨损与磨耗 / 165
  第三节  牙体修复材料的生物力学 / 166
    一、银汞合金 / 166
    二、复合树脂 / 167
    三、陶瓷材料 / 169
  第四节  牙体修复中的生物力学设计 / 171
    一、牙体修复中的抗力研究 / 172
    二、牙体修复中的机械固位力研究 / 173
    三、牙体修复中的粘接力研究 / 173
第十二章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术的材料和理念 / 176
  **节  光固化复合树脂 / 176
    一、组成 / 176
    二、聚合固化 / 182
    三、复合树脂的分型 / 185
    四、性能 / 187
  第二节  粘接系统 / 190
    一、酸蚀冲洗类粘接系统 / 191
    二、自酸蚀粘接系统 / 196
    三、粘接系统的临床选择 / 197
第十三章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 / 199
  **节  概述 / 199
    一、优势与局限性 / 199
    二、适应证与相对禁忌证 / 200
  第二节  前牙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 / 201
    一、前牙Ⅲ类洞修复 / 202
    二、前牙Ⅳ类洞修复 / 206
    三、前牙Ⅴ类洞修复 / 211
    四、前牙贴面修复 / 213
    五、前牙间隙封闭修复 / 215
  第三节  后牙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 / 216
    一、后牙Ⅰ类洞修复 / 217
    二、后牙Ⅱ类洞修复 / 220
    三、后牙Ⅴ类洞修复 / 224
  第四节  根管治疗后牙体直接粘接修复 / 225
    一、根管治疗后的牙体特点 / 225
    二、适应证选择 / 225
    三、牙体条件评估 / 226
    四、临床操作要点 / 226
第十四章  嵌体修复技术 / 229
  **节  嵌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适应证 / 229
    一、嵌体的分类 / 229
    二、嵌体修复的适应证 / 230
    三、嵌体修复的临床注意事项 / 230
  第二节  嵌体修复技术的临床选择 / 231
    一、复合树脂直接充填与复合树脂嵌体修复 / 231
    二、粘接固位与洞形固位 / 232
    三、嵌体与高嵌体 / 234
  第三节  嵌体修复技术流程 / 235
    一、牙体预备 / 235
    二、模型制取 / 237
    三、嵌体的制作 / 238
    四、试戴与粘接 / 239
    五、定期复查 / 240
第十五章  牙体修复的并发症及处理 / 242
  **节  牙髓并发症 / 242
    一、意外穿髓 / 242
    二、牙髓充血 / 243
    三、牙髓炎 / 244
  第二节  牙周并发症 / 245
    一、食物嵌塞 / 245
    二、牙龈炎 / 246
    三、咬合创伤 / 247
  第三节  继发龋 / 248
  第四节  修复体折断、脱落 / 249
  第五节  牙齿折裂 / 250
第十六章  龋病微创治疗 / 253
  **节  龋病微创治疗的背景 / 253
  第二节  龋病的早期诊断 / 254
    一、传统的龋病诊断 / 254
    二、龋病评分系统 / 254
    三、龋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 255
  第三节  龋病微创治疗 / 257
    一、早期龋病治疗 / 257
    二、微创去龋 / 257
第十七章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 260
  **节  牙釉质发育不全 / 260
    一、研究进展 / 261
    二、临床表现 / 261
    三、治疗特点 / 262
  第二节  氟牙症 / 263
    一、研究进展 / 263
    二、临床意义 / 263
    三、治疗方法 / 265
  第三节  四环素牙 / 265
    一、研究进展 / 265
    二、临床表现 / 266
    三、治疗方法 / 267
  第四节  牙外伤 / 267
    一、研究进展 / 268
    二、临床处置 / 269
  第五节  牙磨损 / 272
    一、研究进展 / 273
    二、临床意义 / 273
  第六节  牙酸蚀症 / 274
    一、研究进展 / 274
    二、临床意义 / 276
  第七节  牙本质敏感症 / 279
    一、研究进展 / 279
    二、临床意义 / 280
第十八章  儿童龋病 / 283
  **节  儿童龋病的发病情况及特点 / 283
    一、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 / 283
    二、乳恒牙的解剖生理特点 / 284
    三、儿童龋病的临床特点 / 284
  第二节  儿童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 286
    一、食物因素与儿童龋病 / 287
    二、口腔卫生习惯与儿童龋病 / 287
    三、家庭因素与儿童龋病 / 288
  第三节  儿童龋病的预防和治疗 / 288
    一、儿童龋病的防控策略 / 288
    二、儿童龋病的治疗原则 / 290
    三、儿童龋病治疗 / 290
    四、儿童口腔诊疗的行为管理 / 291
  第四节  微创和无痛治疗技术在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 / 292
    一、微创治疗技术 / 292
    二、无痛镇静治疗技术 / 295
第十九章  老年龋病 / 300
  **节  老年人口腔增龄性改变 / 300
    一、全身各系统的增龄性变化 / 300
    二、口腔内的增龄性变化 / 302
  第二节  老年龋病的发病特点 / 304
    一、老年根龋 / 304
    二、老年急性龋 / 306
    三、老年继发龋 / 307
  第三节  老年龋病的治疗 / 308
    一、保守治疗 / 308
    二、非创伤性修复治疗 / 309
    三、充填修复治疗 / 309
  第四节  老年龋病的管理 / 31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口腔内科学教授、博导、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武汉大学首届十大名师。现兼任泛亚洲太平洋地区牙科研究学会联盟主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